津市药山镇:变废为宝 推进秸秆回收利用
今年来,津市药山镇创新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成功打通了从分散田块到集中堆场的“最后一公里”,让秸秆处理不再“卡壳”,让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转型。
回收现场
走进药山镇天鹅村秸秆临时堆放点,机械正在有序作业。抓机挥舞着长长的机械臂,将地面上成捆的芝麻、黄豆、高粱等农作物秸秆稳稳抓起,投入圆盘破碎机,随后,这些碎料将被送往生物质电厂。
津市市瑾瑜农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天陆表示:“这台破碎机是专门用来处理秸秆的,每天大概要处理秸秆60多吨,全部就近发往周边电厂。”
药山镇新湖村党支部副书记洪吉说:“以前,村民收完棉花、芝麻、黄豆,秸秆只能烂在地里,下一季种油菜、小麦得先清理,费时费力。如今,我们上门把秸秆拉走,地里干干净净,可以直接播种,空气也好了。”
今年秋收以来,药山镇坚持“禁烧+利用”两手抓,建立“镇—村—组—户”四级监管体系,划分39个网格,每格配备2—4名网格员,高效有序推进了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
据悉,药山镇5.62万亩农作物中,中稻占3.38万亩,目前已低茬收割1076.15亩、打捆离田4047.92亩、粉碎深耕还田21729.64亩。此外,药山村、和平村、天鹅村新建3处秸秆收集点,组织各村(社区)开展秸秆回收,并引入第三方企业集中加工。截至目前,全镇已消化旱地作物秸秆及房前屋后杂树杂枝480吨,既解决了焚烧难题,又让废弃秸秆有了新去处。
药山镇副镇长聂锋告诉记者:“下一步,药山镇将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将秸秆原料变废为宝,使秸秆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