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建设小微型水利项目 打通农业灌溉末端梗阻
近年来,围绕如何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难题,津市着力于“小水源、小渠道”的配套与完善,精准发力,建成一大批灵活高效的小微型水利项目,切实打通了农业灌溉的末端梗阻,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新建渠道
在白衣镇红光村,一条崭新的灌溉沟渠已初具雏形。结合沟渠周边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需要,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坡度整平、土块清理、沟底压实等精细化施工作业,确保投用后水渠能够线型顺畅、水流无阻。
白衣镇红光村村民杨鸣表示:“沟渠打通以后,解决了我们红光村3000多亩土地的抗旱保收问题。”
除渠道建设外,堰塘作为蓄水调蓄的关键环节,在应对春夏季农作物生长用水高峰、缓解特殊天气带来的供水压力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药山镇白云山村,一处曾经淤积严重、蓄水量不足且水体散发臭味的堰塘,在今年的小微型水利项目中,通过清淤、除草等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蓄水功能得到有效恢复,蓄水量显著提升。现如今,该堰塘可有效满足周边上千亩农田的灌溉需求。
药山镇白云山村村民张邦艳说:“清淤之后,水量相当充足,今后田地的灌溉得到了保障。”
今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清淤整治堰塘165口、畅通“中梗阻”渠道5公里。不仅补齐了水利设施短板,同时也夯实了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