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表姐叶汉珍/高汉泉
表姐叶汉珍
文/高汉泉
我的表姐叶汉珍,是我大舅舅李菊初的女儿,乳名叫“曾”, 顾名思义,子女中最大的方可称“曾”。大舅家里很穷,子女又多,三儿三女,没有田产,靠租种地主家的田种,方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荒年暴月,得靠父子们替地主家打工和打鱼摸虾挣钱度日。六名子女中,只送小儿子读了点书,那是为了撑门面,不让全家人都当睁眼瞎子。自然而然就没有我曾姐读书的份,因此也就没有起名字。幼小的她,就帮家里割草放牛,扒柴收粪,纺纱撕麻,插秧摘茶,十分勤快。
曾姐虽然是穷人家女子,但她非常聪明,性情温和,对人和蔼,很懂得人情事务,长得也非常漂亮,一双晶亮的大眼晴,双眼皮像刀截的一样,从眼角直伸到太阳穴,两片漆黑的弯月儿眉毛,一口雪白的糯米牙齿,一张鲜红的嘴唇像樱桃,一幅鸡蛋儿脸上嵌一对深深的酒窝,一对乌黑油亮的辫子直扫到腚部,打起哈哈来像滚豆子,一连可以滚出几十个哈哈来,声音像铜铃般清脆。人家都说李家出了个金风凰。好多戏班子老板上门来收她为徒,我舅舅都拒他们于门外。那是因为唱戏的人在旧社会没有地位,本来是辛辛苦苦为大家表演带来欢乐,却将他们划分为下九流人群。
十里八乡都知道李家出了个漂亮的姑娘,自然上门来说媒的人就多,可说是大门槛都被人踩破,其中绝大部分是有钱的人家,不少还是当官的人家,我舅舅既不攀富,又不攀官,只攀忠厚老实人家,只求女儿过上一个温饱日子就行了。他看透了那些大富人家不是讨三妻四妾,争风吃醋,勾心斗角,闹得乌烟瘴气;要不就是眼睛长在头顶上,瞧不起人;更有那些少爷公子们整天吃喝嫖赌,万贯家财也得败光。最后选择了一名老实的后生名叫叶汉臣的为婿,夫妻俩在长沙环城堤做点小生意。表姐就按我表姐夫的姓起名为叶汉珍。由于我表姐夫以诚信为本,货真价实,又有一个贤内助,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自然收入也就日渐增多,但他俩仍然过着节俭的生活,省出钱来孝敬双方父母,供弟弟妹妹读点书,识点字。
好景不常,万恶的日本鬼子侵略我们中国,罪恶的铁蹄踏入了湖南境内,蒋介石抵抗不力,他搞了个消极的焦土策——火烧长沙,说什么让日本鬼子进长沙后没有立足之地。于是1943年11月13日凌晨,一场叫“文夕”的大火,从四面八方同时燃起,长沙城90%的房屋烧成了灰烬。我表姐夫妻俩幸亏冲出火海,逃脱此一劫。
表姐的小店烧得剩了堆灰,事后,她俩只得捡了些破砖,在乡下买了些木条和旧木板,在原址搭了个小木棚,仍然做小生意谋生,可生意非常冷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没缓过一口气来,几十万鬼子兵又大举进攻长沙,每天天朦朦亮,鬼子的飞机就出来轰炸长沙军民,一天到晚,一批又一批飞机来长沙轰炸,百里之外的门窗玻璃都被震碎,整个长沙城又变成了一片火海,表姐的生意棚又烧成了一堆灰,只得逃回乡下避难。
这次由薛岳将军指挥作战,全体官兵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与鬼子进行了英勇的肉搏战,刺刀见红,血染湘江,终于将鬼子赶出了湖南。
抗日战争胜利后,表姐夫妇又回城搭建起木棚,继续做小生意。在环城堤一带的群众都称表姐是一个行善积德的人。她们虽然是个贫困的小老板,但一直坚持薄利出售,比别人的货物总要便宜一些,对街坊的困难户,残疾人卖货格外放低价格,逢年过节,对那些特困群众还送一点急需的东西。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蒋家王朝兵败如水,他指使白崇禧负隅顽抗。毛主席为了湖南人民免受战火之苦,周密与湖南的程潜、陈明仁两位将军策划争取湖南和平解放,程、陈两位将军深明大义,终于使湖南获得了和平解放。
解放后,表姐过上了太平的日子,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组建居委会时,群众选她当了居委会委员。不幸的是我表姐夫因病早逝,她心灵上又受到一次惨痛,此后她没有再婚,一心扑在居委会分管的群众工作上。由于她对工作认真负责连选连任,一干就是30多年。
表姐没有子女,接了亲友家一个男孩抚养,起名叫叶树生,街坊群众逗他说:“你是岳麓山爱晚亭一棵大树生的,叶妈妈将你抱了回来,刚进屋,就来个神仙,叶妈妈就请神仙替你起个名字叫叶树生,神仙在你的屁股上拍了三巴掌,好好的一个圆屁股被打成了两半,神仙就上天去了,你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树生在表姐言传身教中长大,读书很用功,品行很好,时常跟着母亲做些助人为乐的好事,街坊群众都非常喜欢他。1961年,表姐送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有少数适龄青年的家长不愿意让儿女报名参军,怕他们到部队吃苦,表姐就细心地做家长的工作,反复宣讲服兵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义务,保卫祖国,人人有责,我们国家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我们的国防,再不能让日本鬼子、美国鬼子侵略我们中国,蒋介石还在台湾叫嚣反攻大陆,我们不能再受二遍苦,再遭二茬罪。要让子女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去锻炼。道理讲得非常深刻,硬是将这些家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都说:“叶委员一个独子都带头报名参军,我们要学习她这种精神。”在她的感召下,全居委会的适龄青年家长都替子女报了名,适龄青年都站出来让祖国挑选,笔者亦是在她的精神感召下,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她硬是做通了我父母亲的工作,我自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4年,树生光荣地退伍回家,正赶上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到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去发挥知识的作用。表姐又第一个替树生报名下放。当时这个下放运动阻力还比较大,怕下放农村后就回不了城。表姐又到群众中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们说:“叶委员一个独子,又是一名复员军人,都带头报名下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子女下放。”整个居委会的知识青年都报名下放,成了知青下放运动的先进典型。
树生下放到边远的零陵地区(现在的永州市)一个山区县——江永县,真真发挥了他知识的作用,在一个集体农庄里,被当选为副场长,他的女朋友罗德文(同街道的女知青)也被选拔为小学教员。俩人在江永县扎下了根。由于工作的原因,树生夫妻俩只能在春节期间方能有点时间回家看望母亲。
表姐进入晚年后,身体多病,居委会的同志多次向区、市领导请示,能否设法将树生夫妇调回长沙或邻近县,以好关照一下他们的母亲。区领导为此也做过一些工作,可是用人单位舍不得将骨干调走,区领导再三向我表姐说明这个情况,表姐回答说:“感谢领导对我的关心,国家的工作是第一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居委会就是我的家。”直到1982年方才将树生夫妻俩调回望城县农村小学任教,俩人在江永整整工作18年。星期天才可以回家照顾一下老人。
表姐虽然晚年多病,但她仍然兢兢业业为居委会工作,做得最多的是调解工作,邻里间发生的纠纷,家庭中出现的矛盾,她总是耐心细致地上门劝说,讲道理,打比方,和风细雨地从中调解,硬是将人家说得心服口服,握手言和,皆大欢喜,方才放手。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深深地怀念着她。
作者简介:高汉泉,湖南望城县人,津市市退休军转干部,今年86岁,系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