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善双:从小山村走出的数学家
杨善双,1963年11月出生于澧县渡口公社发瑞大队(现津市市药山镇八宝湖村);1979年高中毕业于澧县渡口公社中学(现津市市翊武中学);1982年7月至1984年12月,在湖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1年5月,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4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1994年至今在亚特兰大艾默里大学任终身教授。杨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在拟共形映照理论与应用,复分析,复动力系统理论,位势理论,共形几何论等领域都有优秀成果。在国内外包括 Adv. in Math.,Trans. Ameri. Math. Soc 等重要数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完成多项重要研究,获得多项学术奖项,是复分析领域的知名教授。2018年11月,由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复分析会议”在北京举行,杨教授应邀回国参加盛会并发表演讲。
一、 乡村记忆
渡口虽然是个水乡,但西南白云山群峰峭立,晴岚摩天,是津市屋脊。发瑞就是白云山下的一个小村庄,善双就出生在一组的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有8个兄弟姊妹,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父母都是从未上过学的农民,含辛茹苦地抚养8个孩子。在偏僻的山村,经济来源少,要养育8个子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当时是挣工分,由于家里劳力少,所挣工分不够换口粮,每年都超支。他唯一的姐姐在他出生前就夭折了,据说是饿死的,两个弟弟也因无钱及时就医而夭折。贫苦的生活,让善双从小就下定了发奋读书,多挣工分,帮助家里摆脱贫穷的决心。小学和初中就读于发瑞学校。那时每个村都有小学,发瑞、枫树、金盆(即现在药山镇八宝湖村)三个村合办一个初中,设在发瑞。在发瑞读书时,他下午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像别的小孩一样,赶快回家吃留给自己的午饭,而是拿着粪框到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去收鸡粪和猪粪,他要赶在其他小孩吃完饭出门之前,将收集的鸡粪和猪粪交给生产队,这样可以挣些工分。小学和初中期间,有时他会带中饭到学校吃。他有一个儿时伙伴,是个独生子,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他俩读书时,经常在学校的梧桐树下一起吃饭。有时候,那位小伙伴会塞一块鱼到他的碗里。几十年后提起这事,善双还感激不已。到渡口公社中学读高中时,两年时间有一年半是跑通学。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吃早饭了走10多里山路,中午不吃午饭,下午5点多钟放学又走回家,常常饿得头晕眼花。后来同学中有用“偶遥偶近狗耳垱,时短时长发瑞岗。”的诗句来形容当时走读的感受。尽管饥肠辘辘,他想到的还是如何帮衬父母。每次上学前,他都会问母亲今天在哪一块田地做事,然后放学回来后直接去帮母亲做农活。现在老母亲还用他儿时的这些往事来教育孙辈重孙辈。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由于没有袜子和手套,他的手脚每年冬天都冻坏,尤其是一双手,开始是冻红,慢慢肿得像包子,最后破皮化脓,一碰就血流不止......他就是在这样贫穷、饥饿和寒冷中读完了小学和中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环境,对于农村娃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考学,跳出农门。那时,善双也希望能走出小山村,找到一份能够吃国家粮的工作,减轻家里负担。他当时觉得自己的成绩还不错,要求也不高,考个中专,脱离农村就行了。
从复习到参加高考,并不觉得紧张,结果考出了 378 分的高分,比湖南省的理科重点线 320分高出 58 分,被湖南大学录取。
发瑞虽是一个贫困山村,但有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重视教育,不管谁家有多么困难,让子女读书都是村民们心中最要紧的事。善双是这个小山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影响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瑞共考出了20几个大中专学生。
二、求学省城
进入湖南大学后,人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每月16元助学金,对从小山村来的农家穷小子来说不亚于一笔巨款,但他不敢乱花一分钱,别人买两毛或两毛五一份的菜,他买五分(纯素)一份或一毛(带零星肉花)一份的菜,把省下的饭菜票卖给城里有钱的同学,用来买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即使后来成了美国著名教授,善双依然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从不奢侈浪费。2015年11月,善双应邀到东莞理工学院讲学时,20多个高中同学相约广州小聚。当时校方要派专车到广州接他,他拒绝了,要同学开车送到广州火车站,然后坐40元的火车到东莞火车站。
谈到以前,善双仍记忆犹新:“从小生活在穷山村,到大城市后,开始还有点自卑,但更多的还是自豪,觉得上了大学,有了铁饭碗。因此,第一个学期很放松,没下苦功学习。即使这样,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还是相当不错,这使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大增。寒假时,我借了一本江泽涵著的《拓朴学引论》一书,准备带回家去看。当时并不知道拓扑学是什么,但心里想既然是“引论”,还能难到哪里去不成?结果拿回去一看,像天书一般。这也让我认识到自身的浅薄与无知。这本书成了我后来读硕士研究生时拓扑学课程的教材。”
大学生活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度过。大三的时候,在系主任的推荐下,他和另外一个同学提前完成考研,成为湖南大学最年轻的硕士生。两年半不到,他就修完了硕士课程。他的主攻方向是复分析,研究复变量函数理论。他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重要的刊物《科学通报》上。
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在导师方爱农教授的引导下,开始进入拟共形映射的研究领域。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包括分析大师,空间拟共形映射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格林教授的作品。研究成果发表在数学学报和数学年刊等国内重要杂志上,并受到来访的格林教授的关注。1986 年春天,格林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和湖南大学的邀请来中国访问。可以说,这是善双人生的一大转折点。谈到格林教授,善双讲了一个小故事:“为了有和他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一次学术报告之后,学校安排我送他到长沙当时最好的宾馆——湘江宾馆。学校派一辆红旗牌轿车。这是我第一次坐小轿车,而且还是红旗牌的,心里就美滋滋的。没想到的是,刚上车不久,格林教授就要停下来,问我能否陪他走路。我只好叫司机回去,一路陪他走到宾馆。当时我的英文很糟糕,我们俩一路指指点点比比划划,也不知道他听懂了多少。到了宾馆后,我们继续讨论了一些学术问题,我给了他两篇我写的文章,走的时候他还送我一支笔,要我跟他联系。小轿车没坐成,但收获颇丰,这令我十分惊喜。毫无疑问,1987年我能被密西根大学数学系录取攻读博士学位并拿到全额奖学金,格林教授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走出国门
经过三个月漫长的出国手续之后,善双于1987年8月11号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出国前,他在湖大工作了两年半,月工资八十多元,除维持基本生活外所有收入几乎都用在接济家用上,没有积蓄,因此出国机票是格林教授从美国买好寄给他的。善双拎着简单的行囊(被机场工作人员误导,说因为他要在日本转机,只能托运一件二十公斤行李,强烈要求他把两口大箱子留在了北京!),口袋里揣着朋友借来的二十美元,操着一口带有浓厚“德语”口音的塑料英语,只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尽管囊中羞涩,善双却没有一点恐惧,因为他装着亲朋好友的期望,祖国的重托,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从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来到发达的美利坚聚集着世界各国众多优秀人才的密执安大学安阿伯分校,他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有点像当年从落后的小山村来到省城一样,好奇、向往,自信中又参杂着些许卑怯,但心里最强烈的感受是,要发奋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因为他不只是代表自己,还代表他的母校、代表家乡和祖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国争光,对他来说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他一个普通留学生的职责。第一学期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英语口语和数学课程上,特别是英语口语。学校给他奖学金的条件是,第一个学期以后,要能当助教,上台讲习题课。导师格林教授给学校立下的军令状是:如果一个学期以后杨善双还不能上台教课,导师将代替他上课。为了练习口语,格林教授帮他找了一位师姐,每天中午陪他练习,念报纸,画报和儿童连环画的书。他也找了一位美国室友,一有机会就请室友纠正发音。还买了一个随身听带在身上。通过不间断的刻苦学习,他的进步非常快。刚来美国时,善双参加助教的口语考试,得分是2减。第一个学期圣诞节放假前,他再次参加考试,得分是4分。短短四个月,取得这么大的进步,让所有考官都感到吃惊。口语考试顺利通过,他和导师都松了一大口气。按理他完全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享受假日的快乐。但整个圣诞节假期,他一天也不曾休息,而是继续扑在学习上。有国内同学邀他到南部的佛罗里达州去游玩,他也没有去,每天呆在家里潜心阅读、复习功课,准备一月初开学前的博士生资格考试。他报名参加了分析和代数两个方向的资格考试,每个方向覆盖三门课程的内容,分上午和下午两个阶段进行。考试几天后成绩揭晓,他在分析方向以多年来全系极少有的满分通过,代数方向也以高分通过。在美国考试分数属于个人隐私,是不对外公布的。但这次他的成绩还是被老师们透露出去了,同学们均对他刮目相看。短短几个月之内,他在英语口语和数学专业上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他内心充满了自信与自豪感。他以为第二个学期会轻松一些,反而更紧张。口语考试是通过了,可以上台讲课,但与美国同伴,或者其它国家的同伴相比,他备课所花的时间,是他们的两倍、三倍甚至四倍。讲稿写了一遍又一遍,不仅要把板书的内容写下来,还要把口述写在讲稿上,并注上发音,做上记号,再照着讲稿练习数遍。除了当助教上课外,从第二个学期开始,他还进入了研究课题。
1989年1月,导师格林教授带上包括善双在内的4个学生,到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访问一个学期。赫尔辛基大学是复分析研究方向的世界中心。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的第一任得主 Lars Ahlfors 就出生在赫尔辛基,是该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并曾经在此任教。他在这里结识了多位分析大师,受益很深,为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访问结束后,他和夫人坐30天的火车,周游了欧洲10个国家,收获满满。基于研究成果,1990年1月,善双又应邀到瑞典皇家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访问半年。这些经历都对善双的研究工作,甚至他的人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芬兰数学杂志和美国数学会会刊等权威杂志上。于1991年5 月提前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用为博士后助理教授。
四、赤子情怀
赤子情怀总是诗,支撑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传,现在是,将来必定还是。善双和千千万万的侨胞一样,虽然在海外工作,却时刻惦念着祖国,惦念着家乡和亲人。几十年来,他一直都有报答亲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爱国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人生际遇成就不同的报国情怀。立足岗位,自强不息,创出佳绩,为国争光,是报国;宣传祖国,架起祖国与国际社会之间友谊的桥梁,是报国;加强与国内同行的研究合作,帮助培养年轻一代的学者,是报国;热情为国内来的留学生提供帮助,排忧解难,也是报国。善双在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努力,并卓有成效。
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责任和品德体现。善双从小就体贴父母,长大后更知道如何替父母分忧。在国内读研和工作期间,他把大部分的收入都用来补贴家用,以减轻父母的负担。13年前,善双还把72岁的老父老母接到美国一起生活了10年,让两位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为了更好地孝敬父母,他还为老人办了绿卡,让他们享有美国永久居住权。但随着年纪越大,那种落叶归根,对故乡的思念越来越浓,最终,两位老人强烈要求回故乡安度晚年。子曰:“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庄子也说:“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善双顺其父母,在常德买了套三居室房子并装修好,委托弟妹们照料老人,他自己则每年都从美国抽空过来陪老人一段时间。
善双慷慨仗义,赤诚待人,视祖国过来的人为亲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湘籍运动员熊倪获得三米跳板冠军,善双比自己得到冠军还高兴,宴请熊倪及中国跳水队教练员和运动员热烈庆祝,并带他们逛商店,他亲自当导游、做翻译。一次,有个学生来美时,在机场钱包被偷,善双知道后,立即为他解决了住宿等问题,还帮他向学校申请了困难补助。一名女生被人打伤,焦急万分的母亲万里迢迢从中国赶到亚特兰大进行处理。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处理起来非常被动。善双知道情况后,马上抽出时间来提供帮助,比如带这位母亲到警局报案,带女生去看医生等。善双多年担任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委员和研究生主任,也曾担任学校本科生招生与奖学金委员会委员,并利用这些资源,先后帮助留学生上百人,经他推荐招收的中国本科生、研究生数十人。在学术交流方面,这些年善双多次应邀回国讲学开课,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十几所高校访问讲学。除回国讲学外,他还邀请数位学者到美国访问交流,并与国内专家联合培养研究生。
为了培养亚特兰大地区华人下一代对中国的感情,组建了一个慈善基金会--心连心儿童基金会,通过在亚特兰大地区的青少年和成人的参与, 集资募捐,筹集善款,用于改善中国孤儿、贫困家庭孩子、残疾孩子的就医问题及生活环境。基金会还定期组织义工回国探访福利院孤儿,陪伴他们,和他们进行互动, 切切实实把爱和关怀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从心里感到温暖。2018年6月中旬,善双带领十五位以青少年为主的义工团队前往河南省信阳儿童福利院,展开为期五天的第二届“将微笑带给孤儿”夏令营活动。这个福利院的儿童大多是具有先天性残障疾病的弃儿,他们不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且鼓励青少年义工融入其中,和他们玩游戏、做手工、唱歌跳舞等,让这些失去亲人的孩子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关爱、温暖和快乐。义工团因此受到当地政府及群众的交口称赞。
诸多“小事”,不一而足。但透过这些小事,一个智慧勤勉、真诚善良、慷慨热情的学者形象已植入脑海,令我们深深感动。采访结束时,杨教授谦逊地说:“没能为家乡多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也没取得多大业绩,甚感惭愧。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激励家乡晚辈后学勤奋学习,奋发向上,做对社会、对家乡有用的人,我将倍感欣慰” 。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