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小说:张阿姨的死亡计划/雷桃红

来源:《兰草》 发布时间:2019-12-03 17:12 浏览次数: 【字体:

张阿姨的死亡计划

/雷桃红

 

 

血常规、尿常规、X光检查……一轮检查下来,药没吃一颗,针没打一管,钱却花了一沓。

年近半百的张阿姨抽搐着蜡黄的脸,蜷缩在医院的椅子上,焦虑地等待着检查结果。终于,着实了一个诊断结果:风湿性关节炎,不能完全康复,只能静心调养,否则会瘫痪。

我儿子还没有结婚呢!我还没有抱孙子呢!怎么能说瘫就瘫呢?张阿姨在心里不停地嘀咕,眼泪却不争气地掉了下来。要不要把这狗屁结果告诉儿子呢?她拿起手机在犹豫,没有时间顺序的记忆碎片也在脑海里浮现。

十年前,儿子正在上大学,老伴却患了肺癌。为了给他治病,她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落得人财两空,还欠了一屁股债。老伴临终前的遗言无数次在她的脑海里重演:“我……拖累……你和孩子了!早知如此,还……还不如把钱……省下来。……儿子娶媳妇……抱孙子的……的时候,别忘了……告诉我……”

好在儿子争气,靠勤工俭学把大学读完了。可张阿姨还是吃了不少苦,勤俭节约了一辈子。可好不容易苦日子熬出头,透支的身体却不愿意陪她再熬下去了,开始闹情绪和罢工。

儿子的婚姻大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呢!叫我怎么到阎王爷那边跟死去的老伴交待啊!想到这里,张阿姨的泪水又簌簌地往下掉。

张阿姨的儿子名叫王成,快30岁了,在深圳一家大型服装厂做主管多年。以前,王成也谈过女朋友,就是同村的小芳,两人感情很好,但小芳的妈妈嫌王成家穷,硬是把他俩的婚事给搅黄了。

我要是瘫痪了,谁来伺候我?难道让儿子辞职吗?张阿姨相信儿子会这样做。以前老伴生病的时候,王成便一直守在父亲身边,端茶倒水,抱上抱下,儿子做得比自己还周到体贴。即使现在王成在深圳打工,他也时刻牵挂家里,三天两头打电话给张阿姨问长问短。

如果儿子辞职了,生活来源就成问题了,更别想娶老婆抱孙子了。如今这社会,娶个老婆不容易啊!光送给女方的彩礼钱就要十多万,人们还对那些挑剔婆家的女方编了一句顺口溜:“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想到这里,张阿姨禁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一个可怕的念头“死亡”诞生了。

 

 

人间的四月天里,有时艳阳高照,有时阴雨绵绵。植物被调理得生机勃勃,人却懒洋洋地想睡觉。张阿姨提着一大包药丸,慢慢悠悠地走出医院,正好路过热闹的步行街,她有点累了,便坐在一把长椅上休息。

“蟑螂药、老鼠药、臭虫药,100%有效,害虫见药通通死光光……”一个小商贩的小喇叭例行公事似地吆喝而过,对来往的行人是否照顾他的生意,感到既抱希望,又不抱希望。

张阿姨听到这叫卖声,突然想起一个老邻居吃老鼠药自杀的往事,便暗暗问自己:要不要也买两包备用?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要是果真瘫在床上不能动弹,想喝水够不着,想上厕所上不了的时候,与其度日如年,还不如……

想到这里,张阿姨抹了抹脸颊上的泪痕,叫住小商贩,沮丧地说:“给我买两包。”小商贩已经好久没有接到生意了,突然有人光顾,他迅速拿出塑料袋,准备打包好后给张阿姨。

“我不要了!”万一我不瘫痪呢?张阿姨感觉到死亡的逼近,她本能地反弹起来。小商贩很生气,把拿在手里的老鼠药往拖车上一砸,差点没把“神精病!”骂出来。

张阿姨回过神来,不好意思地问:“这药灵吗?”

“灵得很!保管见效!”小商贩只想着要进自己口袋的钞票,哪里想到张阿姨心里的五味杂陈,当然回答得干脆利落。

“买吧!买吧!留在家里杀老鼠用也行!”张阿姨劝自己道。小商贩还在算他能赚多少纯利润,哪有心思体会这话里头的意思。

张阿姨付过钱,像做贼似的把老鼠药放进裤兜里。她的心却提到嗓子眼上了,这可是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小宝贝啊!

什么时候吃呢?张阿姨悄悄地将手伸进裤兜里,抚摸着老鼠药,静下心来想。王成工作忙的时候不能吃,她不想因为给自己办丧事而耽误儿子的工作,最好选在春节期间。那时儿子正好在家里,亲戚朋友也还在拜亲访友,让他们帮自己办完丧事后再散伙也不迟。

能在还健康的时候,选在这样的日子离开人世间,也是一种幸福。张阿姨想,不至于走得太凄凉,也为亲人们节省了时间和路费。想到这里,张阿姨把滚烫的泪水灼在了自己干枯的手掌心里,任它浸润肌肤,与自己孤独的灵魂相拥抱。

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妈,您去哪里了?”

“我,我在买菜啊!”难道儿子回来了吗?张阿姨很诧异。

“快回去吧,家里有人在等您,我现在有点忙,先挂电话了。”儿子似乎很希望她早点回家见家里的客人。

 谁在家里等我呀?张阿姨忍住疼痛往家赶,把四月的细雨洒了一地。

 

 

张阿姨的家门口,有位年轻的姑娘走走停停。既像是散步,又像是等人,表情有些犹豫,也有些胆怯。

张阿姨终于到家了,看到了在门口走来走去的小芳。

 “张阿姨好!”还是小芳眼睛尖,先开口说话。她脸色红润,略带羞涩,十分好看。

“小芳,你在等我啊?快请进屋坐!”张阿姨很惊奇,连忙拿出钥匙开门。

“没有……没有,我只是路过!”小芳有点尴尬的站在那里不动。

“你不是外去打工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张阿姨想起儿子的电话,连忙把小芳拉进了屋。

寒暄了几句后,小芳壮着胆子说:“张阿姨,您的衣服做得那么好看,我想请您教我学做衣服,好不好?”

小芳说得没错,张阿姨确实有一双巧手。20年前,张阿姨就是村里有名的老裁缝。她做的衣服款式新颖,车工精细,尤其做的旗袍非常漂亮,找她做衣服的人也络绎不绝。然而,自从老伴去世后,张阿姨再也没有做过衣服,因为那时已经流行买成品衣穿了,所以她的生意大不如从前。

“现在的人都买衣服穿,你还学做衣服干嘛?”张阿姨有点疑惑。

“您就教我嘛!我一定出学徒费跟您认真学!”小芳诚恳地说。

张阿姨看着小芳长大,一直打心眼里喜欢小芳,而眼前的小芳既真诚又可爱,让她更满意。 再说,现在才4月份,等儿子回来还有大半年,这段时间有个人陪自己说说话也好。想到这里,张阿姨便收了这关门弟子,还笑呵呵地说:“如果你真想学,我不收学费,只要不让我的手艺失传就好啦!”

孤独的张阿姨突然得到一个关门弟子,心里满是欢喜。可小芳真愿意跟我学裁缝吗?张阿姨心想,现在满大街都找不出几个裁缝了呀!谁还愿意在我这里耗费时间呢?难道她跟我儿子王成还关系不一般?

想到这里,张阿姨又摇摇头。唉!应该不会,当年小芳的母亲为了让小芳死心,逼她当着所有人的面下赌咒,不让她跟王成来往,更何况小芳还是个孝女,他俩应该不会还有瓜葛。

 

 

第二天上午,小芳果然提着一大袋礼物来张阿姨家了。

小芳甜甜地叫了声“师父!”然后恭恭敬敬地跪在张阿姨面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张阿姨的缝纫知识讲解得很详细,要求也很严格。小芳学得很认真,凡事都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因此进步也非常快。

每天一大早,张阿姨还没起床,小芳就提来蔬果帮张阿姨生火做饭,然后陪张阿姨一同吃饭。张阿姨身体好的时候,她们便上课学习;张阿姨腿痛的时候,小芳就帮她按摩,聊天。

这惹得小芳的妈妈很嫉妒。有次,她蹬鼻子上脸地到张阿姨家里问女儿:“你到底是来学艺,还是给人家当保姆?你跟王成那小子是不是还藕断丝连?”

小芳不慌不忙,和颜悦色道:“妈妈,张阿姨教我学手艺都没收学费,我帮她一下也是理所当然。王成在外面已经有女朋友了,您就别瞎操心了,好不好?”

小芳的妈妈不知道这话是真是假,既然女儿如此回答,她也只好作罢。

张阿姨也多次悄悄问儿子,是不是还在跟小芳谈恋爱?但王成总是笑笑地把话题转移。

七夕情人节那天,小芳和张阿姨同时收到了王成寄来的礼物。张阿姨以为这下抓到“证据”了,可王成的解释依旧云淡风轻,这让张阿姨更好奇。

王成每次打电话回来,小芳都特别关心,好像对王成的什么都了解一样,惹得张阿姨不得不揣测他们的关系。他们真的只是普通朋友吗?张阿姨不相信,可又没人给她结论,她只好每天独自琢磨。

再加上有了小芳的陪伴与照顾,她腿痛的老毛病一致没有再犯过,慢慢的,张阿姨居然把想要自杀的事儿忘记得差不多了。

 

 

身体就像呼吸的空气,健康的时候没有感觉,病来的时候,却立即把人打回痛苦的原形。

冬天的早上,张阿姨起来上厕所,因为头晕摔倒了。那条原本隐隐作痛的腿顿时像被唤醒的狮子,狂躁地要跟她决裂。幸好小芳及时赶到,把张阿姨扶到床上。她安顿好张阿姨后,才去厨房做饭。

张阿姨忽然想到了放在垫被褥底下的老鼠药,便悄悄地把它摸了出来。望着两包小小的老鼠药,张阿姨想起即将离开的儿子、朋友和家园,不觉悲从心来,眼角便像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不断地掉眼泪。

不知道什么时候,小芳已经来到床前,张阿姨意识到后立即把老鼠药藏回原处,故作镇定地望着小芳。

小芳被眼前的一幕吓住了,她想起王成曾经对自己说过,他母亲可能有轻身的念头。想到这里,小芳立即明白了张阿姨的心思。如何将一个想死的人和两包老鼠药分开呢?小芳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先把这杀人的武器毁灭。

小芳故意调皮地问:“师父,您刚才藏的是什么宝贝啊?还弄得神神秘秘的。”

张阿姨勉强笑道:“哪有什么宝贝啊!”

“不就两包老鼠药吗?还怕我看见!”小芳冒险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希望能把那个深藏在张阿姨大脑里的魔鬼赶走。果然有效,张阿姨不好意思地将头转向了另一边。

兵法上有一招计,叫“欲擒故纵”。小芳为了让张阿姨放松警惕,便起身说:“师父,您还冷吧!我去帮您弄个热水袋。”于是小芳帮张阿姨弄热水袋,拿吃的食品,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

张阿姨享受着小芳无微不至的护理,心里满是感激,疼痛好似也减轻了,警惕也放松了。小芳以帮张阿姨盖被子为由,悄悄地把手伸进了放老鼠药的地方,她迅速抓出老鼠药,连忙后退几步,撒谎地说:“我们家老鼠很多,我总是忘记买药,不如把这两包先借给我,等我春节前买了再还您。”

躺着不能动弹的张阿姨听了这话,才知道自己被小芳的“糖衣炸弹”给骗了。她想伸手夺回老鼠药,已经够不着小芳了,她只能无力地说了声:“还给我!

小芳像打了胜仗似的,笑着说:“不就是两包老鼠药吗?至于这么小气吗?我买了之后马上还您。”

张阿姨预感到小芳已经看穿了自己的心思。表情上,她对小芳的行为有些愠怒,但心里却有一种置身于悬崖边上,被人带回来的感觉。

 

 

心病还须心药医。光抢张阿姨想准备自杀的老鼠药没有用,还需要从心理上开导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小芳想,要想阻止张阿姨轻身的念头,还得从心理辅助着手。

 

小芳藏好老鼠药后,转身摸着张阿姨的手,笑着说:“师父,听王成说,过春节时他要带女朋回家,您开心吗?”

“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啊?快帮我打电话问问。”张阿姨一下子来了精神。

“他现在还在上班呢!晚上您亲自问他。”小芳悄悄编了一条信息给王成,提前通了气,后面自然没有问题。

其实很多老人除了期待子女幸福外,也在寻找自我价值,希望不是个吃闲饭的人。小芳想通过转移注意力,让张阿姨放弃自杀的念头。“师父,过完春节,我准备开个服装店,顺便接点手工衣服做,您觉得怎么样?”

“你脑子灵活,一点就通,肯定能把店开好!”张阿姨忍住疼痛,为徒弟打气,决定从精神上做徒弟的坚强后盾。

“可是我没有经验,您一定要在旁边给我指导哦!顺便帮我陪客人聊聊天。”

“呵呵!我腿脚不方便,恐怕只会给你添麻烦啊!”张阿姨沮丧地说。“没问题,我帮您买个轮椅,您想去哪儿照样可以。”小芳笑着说。

只需要陪客人聊天,还管吃管喝,又有人伺候,这样的好事去哪里找?

张阿姨望着小芳,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农历腊月二十五,王成回来了。

他望着久别的亲人,想起前不久母亲想自杀的往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张阿姨看着风尘仆仆的儿子,喜出望外,小芳也掩藏不住内心的雀跃,笑逐颜开。

小芳急忙买菜做饭,王成不顾长途劳累,帮小芳择菜、洗碗。他俩边做饭边聊天的样子,很是默契。看着他们关系亲密,有时还眉来眼去的样子,这可把张阿姨乐坏了。

转眼就到了正月,小芳没有给张阿姨还老鼠药,张阿姨也不好意思问。有了小芳和王成在眼前晃悠,张阿姨想死的念头越来越淡了。

后来,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让张阿姨彻底忘记了自杀这回事。过完春节,王成不像以往那样急着外出打工,而是天天与小芳一起联系开服装店的事。他认真负责的样子,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既上心又在行。

再后来,又发生了一连串的喜事,闹得张阿姨真不想死了。先是小芳的父母听说王成在家乡开服装店了,还计划开服装厂,他们立即对王成的态度180度好转;接着是王成趁机说服了小芳的父母,和小芳订了亲,并举行了婚礼;然后是小芳怀孕,张阿姨天天眉开眼笑,盼着抱小孙孙。还有儿子和儿媳的服装店已经搞好,他们决定长期在家乡发展了!

这些都让张阿姨笑得合不拢嘴,哪里还舍得死啊!

 

 

阳春三月,小芳的服装店开业了,生意特别红火。店里除了有新潮的男女服装外,还有各种花色的布料。

王成负责货源和销售,小芳负责做衣服和改裤脚等,张阿姨坐在轮椅上陪来往的客人聊天,一家人各尽其职,其乐融融!

照顾得周到,心情也好了,张阿姨腿痛的老毛病很少发作。她常常一个人偷着乐,感叹自己幸好没死!

有天,一家人坐在桌旁吃饭,王成突然笑着问张阿姨:“妈!现在您还担心腿疼的时候,没人伺候吗?”

“不担心!有你们在身边,我心里踏实多了!”张阿姨一边笑着点头,一边觉得儿子话里有话。

“您以后不会再藏老鼠药了吧?”小芳也笑着问。

“不藏了!不藏了!”张阿姨忍不住笑出泪来。

几天后,张阿姨在家里闲着无聊,打开了王成书房的抽屉,里面有两个红色的小本本,一个是王成和小芳的结婚证,不过上面的日期是三年前;另一个是小芳的“裁剪与缝纫”的技术证,上面的日期是两年前。

这是怎么回事?晚上,张阿姨迫不急待地问儿子、儿媳。

 原来在读高中的时候,王成和小芳就相爱了。在深圳打工的时候,他们又进了同一家服装厂。

他们俩有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在外面学足本事,将来自己创业。

因为小芳的父母反对,也因为王成想先创业,所以他们将“地上情”转为了“地下情”。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王成与小芳只到民政局办了一张结婚证,约定等事业有成后,再公布夫妻关系。

一年前,当王成听说张阿姨的腿不好使后很担心,可他又丢不开手头的工作,只好找妻子商量。善解人意的小芳,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立即辞职,从深圳回到张阿姨的身边,开始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多年的工作经验,多年的人脉关系,多年的勤俭节约,他们终于小有所成。为了赡养父母,他们回来了。

王成和小芳说到这里,小俩口相对一笑。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相爱的人能体会。

原来儿子和儿媳早就知道张阿姨的痛苦和处境,他们夫妻俩是变着法子来陪自己走这段难走的夕阳之路啊!

张阿姨握紧儿子和儿媳的手,再次热泪盈眶,决定余生好好活!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愿我们不忘初心,在打拼生活的同时,尽量在父母身边尽一份孝!

 

 

作者简介:雷桃红,津市人,现在广东一家公司就职。

一《兰草》一


主管:中共津市市委宣传部

主办:津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津市市作家协会

编辑出版:《兰草》编辑部

地址:津市市政务中心三楼

投稿:jswl4258778@163.com(标注:津市)

联系电话:0736-425877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