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留在记忆深处的津市师范丨杨智慧
留在记忆深处的津市师范
文/杨智慧
倚叠如山的桌椅、床铺,一架架没开封的钢琴,一箱一箱的书籍,都装上了卡车;一班一班朝气蓬勃的学生,都登上了一张张大巴:操场上满是人,全是物,一切都整装待发。
李叔同的《送别》刚合唱过,我站在操场上,依依挥别我的最后一届中师生(47班),留下满地心伤,带走滚滚烟尘,那是1999年6月的一个上午。
漫卷诗书,打包行李,清点家具,携上妻儿,挥手留守的同事们,奔赴一个个新的岗位,那是1999年7月的一个清晨。
春天里,我和我的第一届中师生(14班)重返母校。教学楼,寝室,食堂,教师宿舍,一切依旧。最后一届中师生办的黑板报还留在教室后头,时间仿佛已经停滞在十多年前了,让人睹物思情,可物是人非,这里已经成了一家化工厂,我只能站在我的旧居前留影了,那是2012年4月的一个晴朗日子。
时至今日,津市师范已然撤销20年了,20年前的烟云难以寻觅,20年前的各种档案资料也烟消云散,湖南幼专的学校简介里也找不出“津市师范”这四个字。我在想:“津市师范”都去哪儿了?她应该还活在每一个津师人的心里!
多年来,我一直想给津师留下纪念的文字,又怕笔力有限,记忆不确,有损于津师这片神圣的土地,但魂牵梦绕的情绪,又割不断我的八年津师情结,终于忍不住敲起键盘,来记忆我心灵深处的津市师范!
1
津市师范筹建于1986年,当时中师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王向天副省长主政湖南省教育,按200万人口建一所师范的要求,决定在湘北明珠——津市建一所师范学校。
筚路蓝缕者,大都心怀鸿鹄之志。那时,津市已经拥有一所学生包分配的中专——湖南食品包装学校(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新办的津市师范发展前景就应该不止于普通中专了。
文化人的事业,需要文化人来帮衬。也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有人找到湖南省著名作家、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应丰,讨来“今日津市师范,明日湘北大学”墨宝,镶嵌在校门墙的背面,以示津市师范的愿景。
1988年,津市师范正式开锣招生,1、2班为普师,3、4班为民师。普师学制三年,招收优秀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民师学制两年,招收优秀的民办教师,一年在校就读,一年回校实习。(1997年,湖南省民办教师按相关规定直接转正,民师班停止招生)
普师、民师错杂编班招生,5、6班普师,7、8班民师,9、10班普师,11、12班民师,13、14班普师,15、16、17班民师,18、19、20 普师……如此类推,最后一班定格在1998年招生的60班。
因为有民师班在,那时候,父子同校,父女同校,母女同校,母子同校,师生同校,兄弟同校……大有人在。我二哥吴红卫是33班(民师)班长,我却为30班(普师)班主任,在津师同度一年时光。
津市师范的招生范围主要在常德市各区县。1986年,为了加强张家界景区的管理,成立大庸地级市,将以前隶属常德地区的慈利县和湘西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大庸市后改成张家界市。张家界来不及建立专门的师范学校,省厅协调,张家界的师范学生委托常德培养。故而津市师范的学生又扩招到张家界,我们在张家界的中师学生也有不少。
11年间,津市师范为常德地区和张家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小学主力军,当然更有许多优秀学子,从津师出发,到各高校、各机关、各企业、各文化部门施展才华,或自主创业开创一片天地。
2
津市师范地处澧水之滨,皇姑山下,官名地属津市市窑坡乡卢家村。津市市委、古大同、电子管厂、湘澧盐矿、机电学校、车桥厂等在不近不远处,呵护着这新生的婴儿。
1991年7月,我拿着派遣单,过了澧水大桥,路过机电学校,津市一中,津市市委,向右拐,便是一段幽僻的水泥路,过不多久,水泥路又转成煤渣路,真心不敢相信,这里还掩藏着一所师范学校!
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问过路人,得到确认,才敢继续往前行走,翻过福利院,才换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一幢高大的教学楼矗立在山间,便是津市师范的地标建筑了!
走进校门,失落,失望,失意,一阵阵袭来。四面都是黄土地,教学楼外,一栋食堂平房,两栋学生宿舍楼,一 栋教职工宿舍楼,如是而已。我被安排在男生宿舍四楼,和我的首届弟子比邻而居。
运动场?还是有的!除了两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外,又是一片未开垦成功的黄土地,后来全校师生肩挑手扛才修成了400米跑道的煤渣田径场。
津师自有津师的浪漫,哪怕显得有点儿寒碜。那一座装饰性的风雨彩虹桥,踏在上面,不禁觉得是个闲散逍遥人;那清冷的月宫,嫦娥在舞袖,学子们在此休憩、读书、练武,月宫的那棵桂花树还留着孩子们踢腿的痕迹;那艘乘风破浪的石舫船,站在船头,迎风高歌,也便十分的惬意……
中师行政属于正处级单位,但创办之初的津师,我分配去的时候,全校只有8个班,三四百学生,教职工也就那么三四十来人,简简单单,薄弱得比不上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最鼎盛的时候,津师又加盖了一栋综合楼,两栋教工宿舍楼,全校班级扩充到20个左右,不足当今县一中的一个年级。可惜,津师的撤销即在最鼎盛之时,我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人“哄”的一下全散了之,起之艰难,散之迅疾,11年春秋,我惯看了8年!
当年想做“湘北大学”元老的得意,如梦幻泡影,如梦亦如幻,如露亦如电,“砰”的一声,没了!岂不悲哉?
3
津师11年,是奋进的11年,和谐的11年,快乐的11年,更是收获的11年。
津师小天地,远离津市闹区,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师生吃于斯,玩于斯,学于斯,教于斯,脸看脸,面识面,你认识我,我知道你,彼此心照不宣。
历尽了人生风雨,在各种不同场合,多少回,我见到照片,看到名字,看到人影,不是我学生,但觉长得有”津师相“特征,同行皆不信,待我从蛛丝马迹中找到”津师“二字,他们便不得不服了。
那些年,我单身,我年轻,无牵无挂,和学生年龄相差无几,不论哪班哪级,总有许多学生邀请我野炊,郊游,摄影,打羽毛球,和机电学校文学社联谊……前不久,有津师校友在朋友圈晒旧照,我就发现在一张集体郊游照中有我。
因为是中师,没有升学压力,师生之间犹如朋友,茶余饭后 ,师生一起打篮球,侃大山,散步,看电影,其乐融融。
记得,那年师生经常一起看电影,往往是包场,在窑坡乡电影院,一辆大巴车载着老师,学生在大巴车后面或步行,或跑步,或骑单车,浩浩汤汤,甚为壮观。我上车的时候,被司机拦住,以为我是浑水摸鱼的学生,忙说学生不准上车,我说我不是学生,惹得车上人大笑。
更有三年级学生在教学楼楼梯口遇到我,因为面生,问我是不是新生,老生都是面熟的,待我说是老师时,她们忙道歉,洒下一片银铃般的笑声,跑了……
听说,在我进津师前,师生来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包船游长江。师生吃住在船上,少长咸集,不亦说乎?
津师虽小,成绩却不小。中师就是中师,走遍全国都是中师的教育模式,绝不同于其他中专或同等高中的教育。
“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普通话)是基本功,“简笔画”、“边弹边唱”的风琴功夫、舞蹈、体育等等,绝不只是喊在嘴上,要一个一个地过关,打等级,不管你是来自偏僻的农村,还是繁华闹市,不管是你男生还是女生,该过的一定得过,容不得半点人情。
津师也有文学社,名曰:“新月”,大约取自徐志摩、闻一多的新月文学社之名。我曾经和吴建军老师,带过新月文学社,在学校的支持下,编印过一本《杏雨》文学社成员作品集,学生也在《中师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多年后,《杏雨》杂志和新月文学社的公章还跟着我搬了几次家,这次写文章的时候,家里的书和杂志堆积如山,一时难以找出,不然,可以作为文物展示的。
多少次津师校友聚会,都在回味师范素质苦练成钢的故事,流露出来的自豪,表现出来的敢试敢闯敢干精神,是值得让人歆羡的。
这是因为学校班级少,学生人数少,学生的锻炼机会比同类师范多得多,津师给每个学生搭建的平台多,都是赶鸭子上架,人人参与,个个上台。每年的校运会、”五项全能“(听、说、读、写、书)比赛、毕业晚会、春节晚会都是高规格、高标准举行,层层淘汰,层层选拔,但班班有代表,要评奖,要比拼,日里夜里,人人都在奋斗!
为了培养学生的师范素质,我曾组织30班举行了一场综合晚会,把全班学生按个性能力特征均衡分成四组,要求学生人人参加,要求每组派出三到四个不同类别的节目,演出时邀请其他师生观摩,并评奖。
同时,为了锻炼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通过竞聘,我曾轮流让班上每一个学生至少担任过一个学期的班干部。中师的班干部比高中的班干部发挥的威力似乎更大,活动多,比赛多,组织不易,锻炼多多。
你说,人人都被逼上梁山了,孰能无获?
我是集舞盲、乐盲于一身的迂夫子,没有丁点艺术细胞,学生文艺上的发展,我一窍不通,只当一个督促者。但在我带的三届班级中,都有可圈可点的语言节目,让津师人刮目相看,我也因此在教职工大会上多次受到领导表扬。
一是14班话剧《雷雨》表演。在上千人的大礼堂,家长,兄弟学校领导、老师,教职工以及家属,济济一堂。学生演员台上流泪,台下观众席啜泣声一片,整个礼堂静下来了,连小孩的打闹声也没有了,氤氲着的只有悲伤的情绪。
会后,学校副校长王联松(从机电学校调过来的,后在职去世)对我说,他在省话剧团看《雷雨》,没哭过,这次却流泪了,学生天生的表演才能超过专业演员了,太不简单了!民师班老师则说,《雷雨》把她惹哭了,一晚上都在《雷雨》梦中。第二天,学生科长陈克满老师,专门找到我,要我把《雷雨》整部话剧搬上舞台,组织一次专场话剧,请来更多朋友观摩。
其实,功劳真不在我,14班学生综合素质太高,都归功于刘云、孙玉华、刘辉、李亚男、袁庭杰、李玉清、黄连秀等几位优秀演员。多年后聚会,周朴园、鲁侍萍、繁漪、四凤、周萍、鲁大海、周冲都成了他们的代称。
二是30班课本剧《金色的鱼钩》表演。班长谭鹏亲自挂帅,自编自演自导,唐甜、周亚敏、马格丽、陆晓玲等是核心演员。又一个惹眼泪的作品,在津师再一次轰动。
1997年七一前夕,为迎接香港回归,常德市大中专院校组织了一次大型文艺晚会,每个学校选派一个节目参赛(预赛和决赛)。津师就选中了《金色的鱼钩》课本剧,由郑正良、彭筱屏等老师加强排练。结果,这节目又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一举夺魁,获得本届比赛特等奖(本来组织者没预设特等奖的,临时决定授予特等奖)。
班长谭鹏中师毕业后,自考、考研、考博,博士后研究,一路奋斗不止,现在已是湖南省委党校一名非常优秀的教师。他曾经担任过挂职副县长,最后毅然选择从教。
三是47班小品《抗洪》表演。1998年,正值全国多地特大洪水,抗洪的故事可歌可泣。我发动学生原创小品剧,由班长杨振领衔排练。几丈的红布在舞台跳跃,是洪水,学生在红布间舞蹈,是抗争,煞是壮观和震撼,也是津师晚会中的精品。班长杨振也是桃源某中学校长了。
14、30、47只是我在津师任班主任的三个班级,以此可以窥斑见豹。我任教过的班级更多,多年后,师生彼此认识,交流不存障碍。20班也是我毕业第二年开始专心教了两年的班级,师生如兄如弟,如姐如妹,他们都以为是我的第一届学生,而我是他们的专利老师,常常为我的文字提及他们少而心生埋怨。津师的学生,走出去在教育界、政界、学术界、商界等崭露头角、大有作为的人太多太多,实在无法列数。
4
津师的同事,是我这辈子最难得的贵人,是我值得终生交往的朋友。
1991年,我分配到津师,身处异乡,孤身一人,关心我的人太多太多。
第一个便是时任校长的马训岩,他专门来我房间看我,和我聊天,问家庭情况,特别关心女朋友问题。当得知我为可怜的"单身狗"时,豪爽地送了我八个大字:“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并当即表示可以给我开绿灯,你懂的。大约马校长见我农村来,人又老实,怕找不到老婆。可惜,天不假年,马校长在任职期间就因病去世了,痛哉!
1994年,我在津师成家,没什么准备,也没请假,十分简单,老婆没有嫌弃我。新娘装还是30班的学生们送给师娘的礼物,苏鹏老师见喜庆味不浓,马上拿来新买的红色衣服给老婆穿上,黄丽华老师热情替老婆化妆,食堂的师傅给我们积极筹备桌席,方家亭帮我招呼为数不多的客人,李子牙、吴建军、李晓慧、闫学武等几个未婚青年老师跟着高兴和闹腾。
1996年女儿出生后,我抱着女儿看军训,看晚自习,看节目排练,看各种文艺比赛,领导和老师们都手转手过来抱,逗笑这“津师宝宝”,也热心给我介绍保姆。
1999年学校撤销,学生散了,我不知何去何从,心情暗淡,老师们都在互相鼓励。我麻着胆子向常德市一中递交了一份求职申请,不几天,常德市一中副校长陈运国带队考察我等几个,简单交流几句后,当场给我开了offer,算是免试通过。
时隔多年,常德市一中张国雄老校长告诉我,我当年来一中,并且免试,全靠时任津师校长游进初的极力推荐。游校长在张校长面前,为我说了一箩筐好话,并信心十足地打了包票,话说得相当绝对。张校长说,如此这般,他还敢面试吗?
更有去年去世的郑正良校长(后任常德市一中校长,我们又续了津师同事缘),我去津师报到时,他是津师教务科长,更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他生得俊朗飘逸,又博学多才,课上得激情澎湃,并且在篮球、钢琴、朗诵、声乐等方面光芒四射,可谓津师人崇拜的偶像。
他特别注重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教学比武,组织论文交流会,送我们出去学习观摩,也多次亲自来听课指导,和我们交心谈心。如果说,今天我还有点教育教学教研方面的小成绩,是永远与他的鼓励分不开的……
感恩的人,感恩的事,无法说尽,言止情长,铭记于心,感恩不已。
津师撤销之时,有10多位教职工被迫留守下来,接受遥遥无期的看校护校任务,等待上级人事安排。这段日子,想来让人感伤,后听他们谈起,更令人伤怀。
化学教师周名桂,是文革前武汉大学高材生,曾留武汉大学任教五年,后因家庭关系,被迫调回广西任教,最终还是与妻子离异后,孤身前往湖南任教,是津市师范元老级人物,在津师曾组合新家庭,甜美日子似乎刚刚开头,就随津师的消失而烟消云散了,他带着新伤回了广西故地养老。
几年后,他在广西写成一本书《水云居诗稿》,以诗歌为主线,兼以散文叙事的形式,深情回忆自己的大半生。他从广西给津师同事每人赠送了一本。
捧着这本书,和泪读完,且哭且读,且读且哭,特别是津师那段艰难的留守时光:家,散了,人,走了,心,落了,唯有凄凉地!垂老之时,伤归故里,情何以堪?!
为此,我深受感动,全然没想到我们的周老师,竟然如此多情而又如此高才!我按着书里留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他很高兴,也很激动,说他在家乡过得很好,毕竟亲人们就在身边,读书,写诗,练太极……这就是他的晚年生活。
一切恍然若梦,这电话也打了十多年,更不知千里之外的周老师可否安好如初?真希望他能在远方读到我这拙字!
想来,我还是要感谢周老师的。1997年,我参评讲师职称,有评委怀疑我的师大文凭有假,因为不知哪位朋友填毕业证把我的毕业时间定格在5月6日,是周老师出来作证,说我是应届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哪能有假?有了他这句话,我才没被一票否决!否则,我真有冤无处伸了!
津师有才的老师多。物理老师李中才自学计算机,成为津师第一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开办计算机班,现已成澧县一中名师。财务室傅祖平老师,转教常德市五中语文,尤爱古诗词,开博客,结文友,凝成一本《鸿雁声声》。其实,出书最早的应该要数劳基老师戴述美,他编著的书被列为湖南省中师选修教材,还有论文高手李晓渊、彭世金等,经常有文章在专业杂志发表,李晓渊终成湖南幼专首批正教授。
限于篇幅,津师的优秀老师无法一一列举,我想借这次推文之机,留下他们的名字,给津师留下一份永久的记忆,让更多的人去抒写。更基于众多原因,恕我全部以姓名音序为序记之,不当之处,还望海涵。
在津市师范(含筹建时期)工作过的编制内教职工名录如下(如有疏漏,望留言补之):
蔡 华 陈本金 陈建文 陈华军 陈金凤 陈 静 陈克满 陈玉珍 褚开基
戴述美 邓春轩 邓新好 方家亭 傅祖平 高 波 关宏树 郭存友 郭云清
姜 联 何志飞 洪佳萍 胡振球 黄继军 黄丽华 罗丽霞 罗先凤 雷江南
雷志元 李传金 李德方 李 辉 李立章 李 玲 李晓慧 李晓渊 李 云
李子牙 李中才 梁德运 刘 辉 刘 琳 刘卫东 马训岩 马继红 马 霞
彭世金 彭筱屏 彭 瑛 皮绍绒 钱绪和 秦乃珏 覃业集 卿赛梅 史歌湘
石子林 苏 鹏 孙 云 汤恒惕 唐熙娥 庹连进 王金玉 王联松 王文华
王仪芳 王志安 吴 波 吴传林 吴建军 夏大国 向才登 向佐键 熊新春
徐丙然 徐东海 徐国平 严淑华 阎学武 杨连军 杨智慧 姚玲玲 易媛华
游本祥 游进初 张家元 张晓梅 张 欣 赵轶斌 郑正良 周名桂 周道福
周秋菊 周文舫 周怡兵 周用国 邹小龙 程学琼
劳动服务公司聘用教职工: 蒋祖珍 郝诗金 黄新菊 刘仪芳等
学校聘用教职工: 陈亚萍 马继龙 唐承章 汤世军 夏小祥 朱慧等
20年一晃而过,中师消失之后,留下的教育空白,有目共睹。今天,我们怀想中师,是在回忆中国基础教育昨天的辉煌。
目前,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师资实在堪忧。不容置疑,20年前的中师生,是优秀的群体,大多是如今985、211高校的材质,可如今,有谁拿着985、211大学的文凭在山区去任教呢?
我多年担任各类教师资格证或各级各类教师招聘评委,现今教师的资质今非昔比,有着天上人间之别。唉,还是少说点不好听的话,你我都懂的!总之,中小学师资每况愈下倒是真真切切的了!
于是,我又不禁怀念起20年前的中师了!
作者简介:杨智慧,曾在津市师范学校工作,现任职于常德市第一中学。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