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纪录:回忆革命前辈朱务善丨贺修桂

来源: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0-07-20 09:55 浏览次数: 【字体:

回忆革命前辈朱务善

文/贺修桂

 

与革命前辈朱务善交往已是六十多年前的事了。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受益良多。

1956年,朱务善伯伯(以下简称朱伯伯)从苏联回国,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北大街帽儿胡同一所标准的四合院内,北房七间,客厅、书房、卧房、厨房、洗澡间、卫生间,一应俱全,布局合理,温馨。只可惜没有和朱伯伯合影留念。

朱伯伯回国后,组织上又帮助他介绍了一位夫人。哈尔滨人,待人友善热情。我到他家时,还看到了朱伯伯的妹妹——朱务道女士,她也是我的小学老师,又是我大姑妈的好朋友,常来我家走动。

回忆起第一次见朱伯伯时,并不觉得陌生。他身材适中 ,精神抖擞,谈吐幽默风趣。他亲切地问我,叫什么名字,父母亲可好,家里还有什么人,哪年来的北京,在哪儿上大学等等。我都恭敬的一一作答。

我于1952年考上北京工业学院,它是从延安迁来的,前身即“延安自然科学院”,后迁到北京改称华北大学,华北工学院,后又改称北京工学院,即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他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新型大学,也是我第一志愿报考的学校,专门从事国防工业人才的培养,与前苏联莫斯科鲍乌曼大学为姊妹学校。1956年我被学校提前毕业,跟两名苏联专家学习毕业设计课题,然后担任本班同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两名专家中,其中一名年轻的仅36岁的是科学技术博士普列斯鲁欣教授,来自莫斯科鲍乌曼大学,当时已是我们学校的院长顾问,负责我的理论部分,另一位专家名叫扎卡斯诺夫,指导我的工艺设计。毕业设计完成后,1957年把我从苏联专家那里学习的内容分解成三个课题,作为本班三名同学的毕业设计项目,指导老师由我担任。

为什么说这一段历史呢?是因为当时老师奇缺,更是源与苏联有关。而朱伯伯早年就是去了苏联工作和学习的,从他那里了解到,当时的苏联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程度较高,尤其重工业、军事工业发达,但轻工业稍差些。几次看望交谈中,朱伯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如何学好外语。朱伯伯说,你向苏联专家学习,不仅能听懂俄语,还要会说才行。我回答目前我的听说能力还不行,在每次答疑中都有俄语帮助翻译。朱伯伯又说,学习外语,死背单词,死抠语法是不行的,要结合句子记忆单词和语法关系,每一句都要反复读,读它五百遍甚至一千遍,形成张口就说出来的一种习得语言学习方法,无论俄语、英语及其他任何语言都适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时我表示,一定按照您教导的方法去做,努力学好俄语。

二是教导我思想要进步,靠拢组织,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朱伯伯说,你们青年人是新中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毛泽东同志在苏联接见留学生时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党在1956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今后的重点,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的年轻大学生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组织,是领导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共产党要团结率领各族人民建设好新中国,不仅要把我国建设好,还要支援亚、非、拉等落后国家,直至解放全人类。当时我激动的表示:政治上一定积极靠拢组织,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三是知识就是力量。在前苏联有一本期刊杂志,它的名字就叫《知识就是力量》。苏联人民知道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同样也知道,有知识就是有学问,有本事,就能在新中国建设中做出贡献,早一点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早一点不受外国人欺负。

朱伯伯还说,看来学校很重视你,培养你,让你提前毕业,跟两名苏联专家学习,又担任本班同学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56年打算派你去苏联鲍乌曼工业大学学习,只是因为学校缺乏师资把你留下来担任助教。听说你还是学校的优等生,不错啊,但不要骄傲,满招损,谦受益,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要和同学同事搞好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苏联是老大哥,帮我国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还派了大批专家,我们要好好向专家学习。

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回忆起这些谆谆教导,实践证明,完全正确,且今后仍然适用。

 

贺修桂简介:出生于湖南津市,男,汉族,大学文化,原任北京市照相机总厂厂长、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已退休。

1952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精密仪器系指挥仪专业学习,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62年调北京照相机厂,先后任该厂研究室副主任,机械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总厂厂长、顾问等职,1994年退休。现担任北京雅礼福湘校友会副秘书长,雅礼福湘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佳贝图片社总经理。从事光学仪器设计工作26年,具有广泛的光、机、电方面的知识,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产品设计累计上百项,不少项目填补了我国空白并多次获奖。先后多次在《中国科学仪器》、《印刷技术》、《大众摄影》、《照相机》、《中国摄影》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和论文。主编《摄影手册》,获1987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