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说:守门人丨李炳泉
守门人
文/李炳泉
我初到乡政府工作时,张伯就是乡机关的门卫。
乡机关一幢三层办公楼踞于郁郁葱葱的西山坡,一楼是办公区,二楼以上是宿舍。挨公路有一栋平房,一边是农技站和司法所,另一边就是门卫室。门卫室里间有床铺,张伯长年累月就住守在这里。
夜里虫蚋交响,清晨鸟声脆鸣,早上阳光还隔在山那边,窗口的光很柔弱很朦胧,唦唦声一阵阵传来,明亮而坚韧,那是张伯打扫庭院的声音。
张伯何时到乡里做门卫,大都说不清。只知道乡机关从快退休的老同志,到刚入道的小年轻,一律称呼他为张伯。一茬一茬的大小官员来来去去,张伯始终在门卫,这张伯的称呼也始终未变过。
乡机关里,从书记到乡长到党政班子成员,都是领导,与我们隔了几个层次,除了在干部会上听得到他们严肃庄重的腔板外,个人之间接触是很少的,因而在我们心中,他们都显得很权威很神秘。
只有张伯与我们亲近。口渴了想水喝找张伯,天冷了想烤火找张伯,更有意思的是,从张伯那里时不时地能听到不少“高层”的信息。
印象中,张伯从未离开过门卫那个低矮的平房。他的家其实离乡政府不远,但他从没有在家里过过夜,要不是偶尔见他老伴来到乡政府探望或有事来相告,我们还老以为张伯是孤身一人呢。
门卫不好当。守门过夜是最基本的职责,作为门卫,还有许多其他的职能。我后来见识过不少其他单位的门卫,一比较就感到张伯的不简单。因而不只一次地感叹,张伯可能是全国最优秀的门卫。可不是?除开打扫庭院,给领导打开水,我们的张伯还承担了接电话、下通知、签到登记、收发报纸、后勤保管等等事务,仿佛是个大总管。
面对繁杂的事务,张伯可以说应付自如、游刃有余,平常院子里树叶一落下就被扫到一边去了,领导一走到自已的办公室开水瓶就放到了门口。在没有手机和手机上存储号码还不很多的年代,张伯能记住全体机关干部和各村村部及主要村干部家里的电话号码,后来好多干部都不记号码了,有事找人就问张伯。
张伯为人处事上的老到也令人印象深刻。
对该笑的人笑,对不该笑的人不笑,张伯总拿捏得恰到好处。
书记、乡长从门卫经过,张伯的声音里就充满夸张的亲热,而其他班子成员经过,若是张伯不太喜欢的,招呼声里则明显地透着一丝冷气。而对于村里大大小小的干部,张伯一律响亮地哈哈,那些更熟络地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张伯会极哥们地拍拍背捶捶胸,显得亲密而随意。对其他无关紧要的人,张伯的表情大多严峻而警惕,这时才回归到一个门卫的常态表情。
时间一久,机关上下人等对张伯都表现得小心翼翼,敬重有加,生怕惹他不高兴,生怕一不小心会在他那里惹出麻烦。
我们一群年轻或小年轻,会更知趣地看张伯的脸色行事,早出晚归,一般不敢轻易叫张伯开门的。门卫规定晚上11点后关门上锁。起初,我们循规蹈矩,11点前就像鸡儿进笼般地回到院子里来。后来惭惭散慢些了,有时吃吃夜宵啊,有时与相好的在河堤上走啊,有时唱歌打牌啊,回来晚了,就从上了锁的铁门上翻过去,跨过顶端像梭镖一样尖锐的铁尖尖。熟能生巧,我们都练出了矫健如猴的身手,进进出出一点声响也没有。
没有这身手的家属们,就得要从围墙边攀缘过去,围墙下有一水坑,一不小心就会跌落下去。一女干部的老公就曾掉到了坑里,弄得一身泥湿。一日,这位女干部的老公要起早出门办事,
喊张伯开门,张伯不悦,女干部的老公想起那次失足落水的事,火气一下窜起老高,骂张伯是个“贱老倌”,张伯立马还以颜色,说你个贪污犯,老子就是不给你开门!其实这女干部的老公不过就是在某单位出了点小差错受到一个小处分而已,用不着戳他的脊梁骨,当然最终只能让着张伯,张伯取得全胜。院子里大小官员谁也没讲张伯一句重话,又能怎么讲呢?大家都是干部,张伯只是个编外人员而已。
有一年,乡里组织一队人马把一“钉子户”的违章建筑拆了,“钉子户”有些耍横,跑到乡政府要找书记乡长理论,被张伯拦住,“钉子户”冷不丁操起门卫室的一个热水瓶就朝张伯头上砸了下去。
从没有离开过门卫岗位的张伯这回在医院里待了一星期才回来,从此落下了头痛的毛病,隔三差五喊头疼,头痛得厉害了就得躺下。从那以后,张伯似乎一下就呈现出了老态。然而,张伯的各类事务还是硬挺着干,没有多少人关注着他的变化,就象所有人不分长幼地一律称他张伯一样。
在我调离乡镇多年后,总惦记着干门卫的还是张伯,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张伯仿佛是个不会被岁月改变的人,见了张伯,就像见了家人一样亲热。一有机会到那里办事,我都会落门卫室看看张伯的。最近一次去看张伯,发现门卫已换了新人,打听到张伯已回到了自己的家,才想起,张伯其实大约已是相当的老了。有一次,我经过张伯的家门口时,远远看见一个老人躺在自家门口,眼睛望着公路对面的什么,一缕斜阳透过稠密的树叶将斑驳的光影打在他的身上,泛起一些模糊的亮色。
作者简介:李炳泉,曾任市宣传部副部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