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津市的夜市丨刘长久
津市的夜市
文/刘长久
津市的夜市,往往是在晚十点开始,因为那时正好是戏院子散场的时候,卖夜宵的人很准的掌握了时间点;有的人肚子饿了,有的人肚子也算不上饿,管不了许多,夜色美,夜幕里穿透着挑担叫卖的吆喝,还有饺儿汤丸的竹帮子的击打声,都在勾着馋虫痒痒,眼里过了一把戏里的瘾,可是嘴巴里仍然索然寡味,情已不甘,有什么好吃的 ,搞一碗 ,来一杯称之为夜宵。
津市就是个小镇,虽然地方小,可是城市化程度很高 ,街市不大,也就是三条街,河街,正街和后街,再往后 ,就是后湖和郊野,谭家湾,涔澹农场 ,人口也就五六万人,可是剧院有三家,还有个绿荷池广场,经常扎起栅栏大棚,跑马圈地,是演马戏团表演的地方,拐子巷的红旗剧院,上演的是津市的地方剧荆河戏,剧目有文唱戏和武生戏两类,文唱戏有苏三起解,谢瑶环,锁麟囊之类,武生戏则有三岔口,美猴王等等,多由戏班子松旭班的高徒彭朋出演,每日的剧目海报,由唐脚板书写,字写的好,内容又十分简明扼要 ,我爱看。唐脚板是剧院里专门出海报的人员,为何此人称呼为唐脚板,有人说,因为老唐脚上长了六个指头,因此称为唐脚板,还有其他说法,不一而足,唐脚板的荆河戏海报都用行楷字书写,书法,内容十分精到,我家就在红旗剧院对面,因此,每天上学,我都可以欣赏唐脚板的海报,好的剧目留意在心,唐脚板发觉我这么个学生伢经常在巷子口看海报,我们俩居然成了好朋友,他碰到我时,常常剧透给我,我呢,想办法必看,因为我对传统戏剧很有兴趣。尤其是对彭朋的三岔口感兴趣,彭朋是古大同松旭班的武生名角,那三岔口剧情是什么倒不在意,只是那黑白双侠,明明是灯光闪亮的照着,那动作却是黑漆麻黑的夜斗,唯有的一张桌子,象征是破庙里的供桌,黑白双侠围绕着这张供桌刀剑翻飞,却又擦身而过,惊险横生,令人咂舌,那彭朋演的是白侠,空翻筋斗又飘又高,是津市镇有口皆碑的科班武生。
此外,除了拐子巷红旗剧院的荆河戏,还有刘公桥的花鼓戏,演的是刘海砍樵,打铜锣;或者是津市歌剧院的柯山红日,洪湖赤卫队,雪域雄鹰等等风靡一时的剧目。还有绿荷池的大马戏,随时有外地的马戏团来津市演出。那时,高空飞人已经令人叹为观止,惊悚咂舌,居然还有个压轴节目叫“大埋活人”,据说当天埋,第二天开棺活着走出,令人难以置信,说这个人莫非是阎王爷的特使?死而复活?看得人匪夷所思,实在是吊足神经,令人震悚;最热闹的是太子庙的人民电影院,上演的是英雄虎胆,边寨烽火,芦笙恋歌,国庆十点钟等等一系列的边疆及反特新电影,里面明星济济,剧院里挂着二十四明星剧照,男明星英俊儒雅,女明星光彩照人,那时虽然不叫做追星,可是却足以让青少年心旌动摇 ,有些人就是冲着王晓棠,于洋,王心刚,孙道临这些个明星的电影来的;江湾乡下,杨柳垸的亲戚朋友,三三两两,打着手电,摸着漆黑,也上街赶个热闹,凑个戏迷,那些个剧院门口,夹道守着挤挤挨挨的卖小吃的,譬如香烟瓜子,卤味茶蛋,薄荷冰糖,槟榔点心……,可谓台上热闹闹,台下热哄哄,大家都是这么看戏,看多少是多少,就是图个新鲜,看个热闹。
戏园子的散场,其闹热并不亚于戏剧的高潮压轴,瞄着一哄而散的看客,所有的气氛也一哄而起,一哄而上,看客们来看戏,也是各有所图,有的是要吃刘聋子牛肉米粉,五香牛肉,筋道弹牙,挂齿留香;有的是要尝白胡子的肉汤丸,那白胡子老头白冉鬓霜,脸色赤红,好不威武,一副担子,上至刘公桥,下至拐子巷,南至东,西河街,竹梆子敲着,在夜色中脆亮撩人,其汤丸有两种,一种是花生芝麻馅,一种是肉馅,糯米包皮,似玉似晶,煮熟后可见馅里的绿葱,点的最多的是肉汤丸,那碗肉汤丸就如同珍珠玛瑙,活色生香,那般食客,连同戏味儿一同咽下,使这般夜里妙不可言。还有一种小担挑着卖的,叫做蒸蒸糕的,水磨的米浆子,搁在竹筒里用蒸汽几分钟即熟,然后,卖糕人将竹筒翻转过来,白生生的糕就落在盘里,这一过程,有点像变戏法,好玩又好吃,逗逗小孩,哄哄嘴巴,漫漫长夜,似乎还没有开始,而生活的情趣,随着夜深而抻长。
还有望江楼上的茶楼,茶客如云,噪声鼎沸,茶香氤氲,楼上灯火阑珊,澧水河渔火点点,渔歌互答,江上轮笛回旋,虽然夜深,大码头依然是灯火辉映,逛夜市的,遛码头的,泡望江楼的,情人,朋友,远归的人,都在这澧水河边逗留徘徊;穿过夜幕,“卤菜卤干子的酒啊,饺子的面啊!”河边时而有吆喝声传来,远远近近,悠悠长长,勾起馋虫,夜已深,船古佬还没歇着,白天的辛劳还没有释怀,就这卤菜卤干子,来个三两杯下肚,听着河水拍打,船舷轻摇入梦,好不惬意。
津市之夜,人们渐已消散,市声渐已隐约 街灯已变得昏黄 ,更夫的锣声响起在街巷 ,露水湿润衣衫,灯光倒映在河里已成碎影,河水轻柔,牯山沉默,小城酣然入梦。
作者简介:刘长久,津市人。现居北京。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