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走近丁玲故居丨杨重遥

来源:文 联 发布时间:2021-01-28 09:45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近丁玲故居

文/杨重遥

丁玲本姓蒋,湖南常德临澧人。在我的记忆中和我外婆是亲戚,外婆的母亲从临澧黑胡子冲嫁到了湖南的“小南京”津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婆说的很神秘,我听的很懵懂。读了初中以后,知道了作家丁玲,知道了临澧黑胡子冲的蒋家大院,虽说很遥远,但仿佛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了一种走近临澧蒋家的冲动。

前几天看到了丁玲故居开放的消息,趁着周末闲暇带着爱人、母亲、舅舅一行四人探访丁玲故居。小车经灵泉,穿澧南,越过道河大桥,在丰收的田野里,随处可见耸立着各式各样新式楼房。风驰电掣,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

车子按导航停留在半山坡丁玲故居蒋家宗氏祠堂前。一堵高大规整的长方型石墙,犹如玄关斜挡在池塘水和巍峨的书有“蒋氏宗祠”牌楼之间。走过牌楼,一排青砖灰瓦房正中间由两根朱红立柱拱卫的大门门楣上,镌刻有“三径堂”三个大字,迈步进入祠堂内,迎面看见了两侧悬挂的蒋氏族训,站在这里,还能够看见后边内室悬挂的蒋氏祖先像。我们没有进去参拜,而是转向了大门两侧陈列着丁玲事迹的厢房。厢房内分别陈列有丁玲各时期的照片。毛主席为之题诗;“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昔日文小姐,今天武将军。”对其一生多有肯定和褒誉。

根据祠堂外面正在施工人员的介绍,我们又驱车顺着一条规整平坦的山间乡村路,来到了相距约两公里外的丁玲故居。错落有致的青砖灰瓦房间大门门楣上,悬挂着黑漆发亮的牌匾上书“丁玲故居”几个行草大字,颇显庄严肃穆。这是一栋刚落成的砖混徽派建筑,高大粗壮的房栋梁是典型的老式古典建筑中的铆榫结构,粗粗的立柱下是大大的石磴。站在砖瓦墙壁中镶嵌的铁皮大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厅堂里供奉着的蒋氏图腾标志,标示了蒋姓的由来。进入中堂当面,悬挂着“祖德荣昌”牌匾下方,上下玻璃镜框内张贴着两张身穿明、清官服的其先祖画像。缓缓进入到各个房间中,分别陈列有丁玲的父母相片、全家福相片,有丁玲小时候的卧室,家人的卧室,丁玲作品陈列室等。据族谱记载,丁玲一支祖上承袭儒医传统,故在旁边的厢房中,尚塑有其先辈坐诊蜡像。在第二进的房间中,有一名为“奎星阁”的书斋,塑有丁玲端坐桌前奋笔疾书的蜡像。最后一进的厅堂里,流光溢彩的暗红色壮丽江山图的映衬中,一尊身穿军服威武雄壮的女将军精铸铜像巍然挺立,就是我们夙愿而来拜访的主人翁丁玲女士。

丁玲女士,我国著名的女性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蒋伟,其代表作有:《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她以才华横溢文笔卓绝而蜚声国内外。

说到夙愿,来自于外婆与这蒋家小姐颇有渊源,外婆小时侯曾多次随母亲回蒋家省亲,见证了蒋家金碧辉煌,对于当时本地大户人家出了一名左翼作家,是整个家族引以为荣的事情,外婆与丁玲是表姊妹关系。遗憾的是,丁玲女士与我外婆均早和我们天人永隔,很多事情难以得到证实了。不过我将这次丁玲故居之行所拍的丁玲全家福照片发表于微信朋友圈后,有几个老邻居街坊感叹:“你外婆和丁玲两人蛮相像!从临澧回来路上,我一直在琢磨,丁玲上海大学毕业以后接触了“五四运动”思潮骨子里早已升华,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通过自己大量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化的力量唤醒旧时代的人们。她毅然走出了舒适安逸的旧家庭,成为第一个到红色延安的文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出了无法取代的贡献,丁玲在我心中形象愈发高大。

 

作者简介:杨重遥,现在津市市司法局工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