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散文:味蕾的记忆丨刘长久

来源:文 联 发布时间:2021-05-21 09:07 浏览次数: 【字体:

味蕾的记忆

/刘长久 

前不久,妻妹从老家澧县寄来一箱绿豆皮儿(这个“绿”家乡话读lou),约有十多斤。可能是长途运输的要求吧,绿豆皮儿的内层包装是塑料袋,中层是泡沫箱,外层是蛇壳袋,密密麻麻的宽胶带封的严严实实,拆封后里面的绿豆皮儿完好无损。屈指算来,我们一家来北京已有六个年头了,每年的冬至前后,都会收到来自家乡的绿豆皮儿。此时,我总会心绪难宁,浓浓的亲情是那样的清晰,淡淡的乡愁却是那样的朦胧……

家乡的绿豆皮儿相比较米饭和面食之类,是一种平民化、小众化的食品,流行于湘北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随家下放到澧县澧澹老家修地球,每到腊月家境好的人家,忙着杀猪熬糖打糍粑朗绿豆皮儿,将一年的辛勤劳作转化为喜庆的美食。随着国家城镇化政策的实施,大量的农民进城,他们仍然保留着许多原来的饮食习性,如在家煮绿豆皮儿吃,既应急又实惠。进入冬季,湘北的小城里随时随地都可买到绿豆皮儿,极大地方便了喜好这一口的人们,而我和老伴也在其中。

湘北地区制作绿豆皮儿的食材主要就是籼米和荞麦,籼米为主荞麦为辅。既然食材中没有绿豆,缘何此名,尽管有几种说法却无从考证。早年间的一次朗绿豆皮儿的亲历,让我知道了为何叫绿豆皮儿的一种说法。那是一九七一年的腊月,我家邻居小毛(当年与我同为十七岁)要我给他家帮忙朗绿豆皮儿,因关系要好我欣然答允。傍晚时分我来到了小毛家,小毛爹安排我打杂,就是把在磨坊里磨好的米浆提到厨房里供朗饼,然后把厨房里朗好的绿豆皮儿饼端到堂屋供切条。朗饼途中我发现泡米桶里除了大米和荞麦外,根本就没有我想当然的绿豆皮儿里有绿豆。我好奇地问小毛娘是怎么回事儿,小毛娘笑着说:“你看看今天朗绿豆皮儿的有几个人?”不用数小毛家五个人,小毛父母亲,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加上我共六个人。我忙说:“六个人呀!”小毛娘笑答:“对呀,你看啊,这朗绿豆皮儿,推磨喂米要二人,灶边烧火要一人,在灶上朗绿豆皮儿要一人,绿豆皮儿切条要一人,还有打杂的一人,拢共六个人,少一个人都搞不生机。”原来是这样啊,朗六豆皮儿是六个人合作所成,我好像有所悟。时值深夜,满满一水桶的泡米全部朗成了绿豆皮儿。随即,主人家安排了吃宵夜,就是从锅里刚揭起来的活绿豆皮儿配辣萝卜。这是我第一次亲历朗绿豆皮儿与吃活绿豆皮儿,也是至今唯一的一次,半个世纪前的经历恍若昨天。

家乡的绿豆皮,既没有美轮美奂的诱人卖相,也无须出神入化的烹饪技巧,只需简单而恰当地调制,即可一饱口福。本人作为一个资深“灶嘎的”,对于煮绿豆皮儿还是有点心得的。第一步将淘洗好的绿豆皮儿放入炖锅,然后加入适量凉水(用开水煮的六豆皮儿不黏稠),水量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喜欢吃稠一点的则水少一些,反之亦然。第二步炖锅上盖开大火,及至煮滚转中火并上下翻动,以避免粘锅糊底,直到绿豆皮儿煮到八分熟。第三步往锅中放入适量的色拉油,如果有猪油那是最好不过了。然后放入掐短洗净的蕻儿菜或其他的青菜,再放入盐和味精充分拌匀,最后上盖开微火闷上三五分钟就OK了。一点小经验:先放油,再放蕻儿菜或青菜,放入蕻儿菜或青菜后就不要长煮了,不然,蕻儿菜或青菜发黄发软味口差没看相。

煮好的绿豆皮儿端上桌清香弥漫,再放上一碟辣萝卜或咸豆乳,此情此景,未食即酣。舀上一碗绿豆皮儿,静心品味。吃一口清香软糯的绿豆皮儿,再嚼一口清脆爽口的辣萝卜,二种食物在齿间的碰撞下,犹如春日熏风的山谷,全身心的回暖、舒展,焕发出久违的活力,也苏醒了味蕾的记忆。喔,这就是那难以割舍的亲情,也是那魂牵梦萦的乡愁……

作者简介:刘长久,津市人,现居北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