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红色故事:红星照我去战斗丨刘尊鑫

来源:文 联 发布时间:2021-07-06 09:00 浏览次数: 【字体:

红星照我去战斗

/刘尊鑫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当我们吟着苏轼的这首诗,登上南岳山头,俯瞰眼前鳞次栉比的楼群,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郁郁葱葱的郊外,仿佛听到了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的坚定足音;仿佛看到红军战士为石首、为祖国,在这块红地与残暴的敌人厮杀。

素有“红军之乡”的湖北石首市,是一片红色热土。大革命时期,石首学子在武汉成立旅省同乡会,接受斗争锻炼,19255月成立荆州境内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石首新厂小组。革命运动走在湖北省前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石首是湘鄂西苏区早期的中心地带。19296月,鄂西特委在宜昌解体,周逸群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来石首活动。

9月,在石首袁家铺,正式恢复中共鄂西特委,12月,在石首横沟市成立“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后又升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193010月,洪湖军校迁石首焦山河,更名为湘鄂西赤色军政干部学校。11月,在石首城区组建新六军。

19304月,中共鄂西特委机关从石首袁家铺迁驻石首调关镇,正式成立鄂西五县联县政府;9月扩大为湘鄂西特委。石首成为湘鄂西苏区的中心。

19296月中共鄂西特委机关撤出宜昌,到1931322日湘鄂西苏区首府调关失陷,在长达一年又九个月的时间里,石首袁家铺——调关镇一直是湘鄂西苏区的指挥中心。领导苏区26个县,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形成以石首调关为中心,纵横千余里的赤色区域,主力红军发展到万余人。特委下辖26个县委,有党员两万余名。

石首是石公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3810月,武汉沦陷,日本封锁长江。石首古长堤成为转运南北物资入川的唯一水上交通,19439月,成立石公华县委、县行政委员会,在古长堤建立“两面政权”,设立“维持会”、“商会”,古长堤客商激增到5000余户,常住人口5万人。石公华税务分局在古长堤所征税款占鄂豫边区39个县全部税收的一半以上,用于辖区经济建设和新四军第五师军需开支,为完成新四军第五师对武汉日军的战略包围做了重大贡献。从成立中共石公华县委,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石公华抗日民主根据地孤悬敌后,坚持斗争长达两年,消灭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

石首人民为这块红色土地,付出了惨重代价。先后有5.7万多名优秀儿女为革命英勇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多达3706人(不包括无名烈士)。石首先后“三万儿女当红军,”这在湘鄂西乃至全国革命史上都堪称壮举。

石首是“红军之乡”,是红军精神发源地之一。红军精神像一盏明灯一直照耀着我生命的每时每刻。

196482日,美帝国主义在越南制造骇人听闻的“北部湾事件”后,把矛头直指我国,美军的飞机不断侵入我海南岛地区和云南、广西上空,投掷炸弹和发射导弹,打死打伤我国船员和解放军战士。我国的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家门口。正在石首一中读书的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心如刀绞,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了,向学校领导、接兵部队首长递交一份份决心书、保证书,要以红军先烈为榜样,驰驰骋疆场。

学校领导、接兵部队首长很快批准了我的申请。经过紧张的三个月新兵和两个月的战备训练,1965626日深夜,天空既没有星星,更没有月亮,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我和战友们身着既无帽微又无领章的蓝色服装,头戴越式凉帽,脚穿越式抗战鞋,背上背着行李包,肩上扛着枪,掛包和水壶,腰间还系个急救 包,在广西边陲小镇凭祥集结,登上米轨小火车(法国在越南修建的只有1米宽的铁路),从友谊关出发,跨过一座铁路桥,便来到异国他乡,开始了与美帝国主义长达五年多的腥风血雨的厮杀。

1965920日,是我们援越抗美部队第一次实战。上午11时,我和战友们正在挖防空洞,突然警报响起,几分钟过后,美军侦察飞机就飞到我所在的战场——越南宋化大桥和宋化车站上空,我们虽然经过几个月的战备训练,但到了战场,心情仍然很紧张,不知所措。这时,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了石首“红军树”的情景。192712月,石首革命军负责人李恒久、屈阳春率领300多名暴动队员从石首桃花山黄芯树旁过,刘道民、杨老六等人把黄芯树刮掉树皮,刷写上“打土豪,分田地”等宣传标语。19283月,湘鄂西特委负责人周逸群来到桃花山,选定黄芯树为聚会地点,建立了以傅朝政为首的桃花山区第一个地下党支部。193010月,红二军团南征前夕,黄芯树所在的小土岗是重要的练兵场 。一天,贺龙、邓中夏、周逸群等策马到此检查“扩红”工作,看到树下训练有素的红军新兵和树干上赫然醒目的红军标语,贺龙欣然将这些树称之为“红军树”。

“红军树”,远看是一颗星,近看是一座像,在我心里放光,教导我为人,指引我战斗。

想到这里我充满激情。

第一批敌机没有投弹轰炸,可紧接第二批20架次的F105轰炸机向宋化大桥与车站密集性狂轰滥炸。爆炸声、枪炮声和人们的叫喊声混成一片,整个宋化大桥和宋化车站弥漫在硝烟和尘土飞扬之中,炸弹落在河中水柱冲天。共投下了40多枚炸弹(包括定时炸弹)。一辆满载乘客的火车缓缓进入宋化火车站,第一架侦察机飞到宋化车站上空,乘客纷纷从车厢跑出,不一会侦察机飞走了,乘客又拥进火车。这时突然来了20多架轰炸机,一溜炸弹把宋化地区变成了火海,顿时列车、车站全部夷为平地。乘客无一幸免,血流成河。有一家五口当时正在吃午饭,5岁的小孩被另一家小朋友叫出去了,这时一枚炸弹正好落在他家,两位老人、一对儿媳被炸死。连一块完整的人肉都找不着。

面对美国的滔天罪行,部队官兵义愤填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当时有两枚定时炸弹落在桥头未爆。大部队要进现场抢修,首先要排除定时炸弹。这时我们这些新兵也不知哪来的一股劲,都纷纷要求上。排弹场景十分动人,排弹的战士,必须要有牺牲准备,党员交了党费,非党战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在火线上考验入党。在开挖前甚至对家人有什么话要交待,可以用书信写下来。我也参加了光荣的排弹任务。因天气炎热和拼命的挖泥土,定时炸弹入地20多米深,人多了进不去,只能一班接一班的挖。我这一班三位战友,都是从石首入伍的,从小受红军光荣传统的熏陶,心里都默默地念着下定决心。我们坚决不用战友换,坚持把定时炸弹挖出来止。我们穿着短裤还直流汗,一个个都成了泥人,挖到最后,铁锹不好使,就用手刨,手指出血也不吭声,坚持战斗。当把炸弹抬出安全地带后,我们疲劳得躺在地上不能动弹了。

就是这样,我和我的战友用血肉之躯换来了第一次实战的胜利。击落了三架敌机,活捉一名美军飞行员,提前1小时15分钟抢通了宋化大桥,保证了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越南南方,打击美国侵略者,创造了铁路史上的奇迹,受到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的赞赏,连队获得胡志明主席授予的“决战决胜”红旗和“英雄六连”的称号。两任指导员、连长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1966年,美帝国主义在越南实行的“南打北炸”战略升级到极点。每天成百架次敌机对越南北方轮番轰炸,铁路沿线炸弹坑十几米深,一个接一个,车站、房屋、桥梁、路基经常被摧毁。子母弹、菠萝弹、钢珠弹、定时炸弹遍地都是,严重威胁着战友们的生命安全。

325日,营部通信班的战友正抢修通信线路,突然一枚定时炸弹爆炸,班长周家政当场牺牲,参加抢修的其它三位战友负重伤。这时,离上级通报敌情的时间只差半个小时了,营长命令正在营部当文书的我,带领通讯员立即抢通线路。我们二话没说,扛起电线直奔被炸现场。现场被定时炸弹炸成了一个方圆200米的塘,消烟还没散,我们三人不顾一切,立即接线头,埋电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如果按过去的接线办法,就不可能提前抢通线路,上级敌情通报就可能要耽误。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离通报时间只有5分钟了,还有十多米线没接上,电话线也不够,这时,我急中生智,三个人手拉手,让电流从我们身上通过,使上级的敌情通报准时传达到部队。这次部队党委给我们三个人都记了战功。

我们就是这样,以红军为榜样,在历时五年多的日日夜夜里,头顶敌机,身披酷暑,风餐露宿,同世界上头号美军殊死搏斗,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让美军闻风丧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圆满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的支援越南人民保卫北方,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伟大任务。用实际行动捍卫了“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人民,伟大的军队”的尊严;打出了国威,凸显了中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骨气。

我和我的战友们1970年回国后,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加快“三线建设”,参与了襄渝铁路建设。第一站是陕西紫阳县。部队刚进去,不说公路,就是像样的人走的路都没有。生活物资、施工器械,全是靠人挑肩扛,从船码头扛到部队驻地。我们又以红军为榜样,发挥“红军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硬是把毛主席最关心的战备线——襄渝铁路提前修通。

1983年部队要撤编,集体转业到铁道部,我为了两个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申请转业回地方工作。组织上把我安排到湖南津市市工作,但我时刻不忘生我养我的“红军之乡”——石首,每年我都要带着家人回石首去,追寻红色足迹,接受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在阳光里穿梭;

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首歌,歌词铿锵有力,旋律气势磅礴。

这首歌,是照亮心灵的灯,是点燃信仰的火。

这首歌,是吹沸热血的风,是酿造蜜汁的果。

这首歌,植根几代人的心灵,在代代人心上蓬勃…… 

作者简介:刘尊鑫,湖北石首人,曾任津市广播电视局、文化局局长。曾参加抗美援越战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