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皇家粮仓里的盛宴(外一篇)丨胡红江
皇家粮仓里的盛宴(外一篇)
文/胡红江
在北京东十四条大街的东门仓胡同里,有一片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而保存完好的皇家粮仓,昆曲代表作厅堂版《牡丹亭》就在粮仓构筑的剧院内长期演出。我有幸在今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去看了演出。我倾慕于戏剧先贤和艺术大师的传世精品,惊叹于这绝代佳人般的精彩表演,感佩于这珠联璧合般的天才创意,我也为享有这丰盛的精神盛宴而终生难忘。
在暮色四围的傍晚,我行走在皇家粮仓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看到周遭饰以玻璃幕墙的大厦已是灯火璀璨,而地处中间的这些明代粮仓格外引人注目。青砖砌成的墙壁,青瓦铺就的坡型屋顶,屋顶下有通风的气窗,开间里是大型原木做成的屋梁和立柱,整个建筑恢宏而细致,坚固而实用,古朴而典雅。虽然它们历尽风霜雨雪,仍然以硬朗彪悍的姿势守候在这京东的土地上,与毗邻的现代化群楼共享盛世的繁华。这些古老的粮仓已经被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所武装,其中有的开间摆放着书籍、影像作品,墙上贴满剧照、书法绘画作品,成为昆曲艺术的展厅;有的堂屋成为装潢考究的自助餐厅,台桌上摆满中西各种菜式,还有红酒、啤酒和各种冰镇的果汁、饮料,我也和那些黑、白皮肤的老外一道,在看演出前来吃一顿美味佳肴。隔壁一间最大的粮仓已然装修成古色古香的明代厅堂式剧场,大约可以容纳60多个观众,没有麦克风和扩音器,没有多层幕帘,没有炫目的射灯,演奏和演唱皆是原汁原味的原声,仿佛时光倒流,我们坐在明代宫廷里,欣赏来自江南水乡的妙曼歌喉和善舞长袖。
我是第一次观赏心仪已久的昆曲,更是第一次领略汤显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被称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如同眼前的粮仓也有了近600年的历史,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那堪称经典的剧本、婉转优美的唱腔、精致高雅的表演,以及都可称作艺术品的服装、妆容、道具等等,使其集古典艺术之大成,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东方文化的瑰宝。在粮仓改装的厅堂里,我们不仅是在欣赏昆曲表演,也是在体味古代宫廷生活。台下座椅,台上道具,一应是古朴的明代家具,戏台就是一个雅致的客厅。没有需要仰视的戏台,演出就在我们的前方。没有帘幕,演出的八个回目都由古装写手用毛笔当场写在灯笼上。没有乐池,伴奏的民乐演员就在台前左侧,每个回目开始时,古装笛手都会来到台前吹奏过门。观众席前方和中间放了几个玻璃鱼缸,里面数尾红鱼款款游动,当剧情演到动情之处,屋梁上会下雨般滴落水珠,恰好落在鱼缸之内。当剧情演到高潮处,杜丽娘身披数丈白色披风从厅堂后面穿过观众席,逶迤来到台前,和柳梦梅互诉衷情,使得演员和观众浑然忘我,感同身受,达到了交融互动的效果。演出尾声,杜丽娘和柳梦梅结百年之好,屋梁上忽然放飞出数只翩翩翻飞的彩蝶。这些鲜活而美丽的彩蝶,出人意表的给予我们梦幻之美,寓意深刻地张扬着昆曲艺术的高雅之美。
《牡丹亭》剧情给予我们的感动更是无以言说。和古今中外一切经典剧目一样,它演绎的主题仍然是:爱与情,生与死。正所谓“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杜丽娘梦遇钟情书生,生不相逢,忧郁而亡;柳梦梅追忆梦境,日夜呼唤,终于感动上苍,使得杜丽娘死而复生。这个故事似乎演绎了这样一个古今共通的愿景:至爱失落生变死,真情唤来死还生。爱情与生死实在是互不离弃,互为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永恒的主题!当今社会与古代生活相比已经发生了不可比拟的巨大变化,金钱关系和物质利益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但是,人们感情中最柔软的底线仍然不失爱与情,人们仍然留念那种视爱与情重于生命的“古风”时代,人们仍然呼唤没有铜臭味的真爱与至情。这也是《牡丹亭》永葆生命力,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观众的根本缘由。
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生活于17世纪的戏剧先贤汤显祖,他以令人惊叹的才情和字字珠玑般的语言刻画出杜丽娘、柳梦梅等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以艺术语言揭示了贯穿古今的真善美。他的艺术成就一点也不比同时代的莎士比亚逊色,他是我们需要宣扬和传承的伟大艺术家!
我们不得不感谢为我们端出这桌盛宴的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和昆曲表演大师汪世渝,他们联袂打造的厅堂版《牡丹亭》,继承了汤显祖版本的精华,首次动用昆曲“家班”演出形式,以文化复归原则对表演的所有环节进行了创新,充分展现了昆曲所表现的传统美学,给我们一次衣香鬓影、曲笛悠扬、歌喉清丽、活色生香的非凡感受。
当演出结束时,中外观众纷纷走到台前,和主要演员拍照留念。尤其外国人更是动情,拍了照还请演员签名,还留下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表示要写文章对这难得的传世之作进行推介宣扬。令我想到,瑰宝就是瑰宝,美味就是美味!“舌之于味,有同嗜焉”。我难于忘怀皇家粮仓里的漫步和遐想,更难于忘怀《牡丹亭》演出给予的感动,这难得的精神盛宴是北京的骄傲,也是我们民族无愧于世界的骄傲!
令人流连忘返的古城阆中
初夏五月,因负责督导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有了四川南部县之行,考察了企业,交流了意见,又与南部县领导共商企业解困、发展事宜,完成任务后一身轻松。不期然间想起2007年来此建厂签约时的阆中之行,那个古风犹存的古镇,那些秦砖汉瓦、雕龙画栋,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麻辣小吃……于是,相约同行驱车而去,再次游历。
从地名上就可见这个城市的特别。据查阅资料,“阆”字,最初见于人名,周惠王名姬阆。后多用于地形。许慎《说文解字》云:“阆,门高也,从门。”引伸义为:有如门户的高山称为阆。北宋乐史《太平广记》解释阆中为“其山四合于郡,故曰阆中”。也有因水得名之说。蜀汉时的谯周在《巴记》中说“阆水迂曲,迳其三面”。《旧唐书.地理志》也说“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阆水就是嘉陵江,嘉陵江从西北而来,遇着锦屏山下的古城绕了一个大“U”型,然后向东北流去。阆中可是北靠大山、三面环水而居的宝地。
现在的阆中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的现代化城市,几年未见,市容大为改观:新区街道宽敞,高楼林立;街市叫卖喧哗,小车如流。但城市规划得不错,新城旧城分开,县城西南的旧城依然保留千年不变的格局和面貌,络绎不绝前来观光的人们首先去往古城。
去古城只能步行。街口赫然在目的是一座高大而色彩斑斓的状元牌坊,这条街叫“学道街”,过去叫状元街。因唐宋年代出过两对兄弟状元而得名。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尹极,他们的状元府第就建在这条街上。宋代兄弟状元陈尧叟、陈尧咨。他们还有一个兄弟陈尧佐中了进士,人称“两相一将”。两对兄弟状元名字分别雕刻于状元牌坊南北两面。
从“学道街”走进去,是古城的主街。过去是长条麻石铺成的街道,这几年重新翻修,全部采用麻石方砖铺设,表层打磨得光滑如镜;马路牙子也用规整的条石镶嵌,不宽的街道平整光亮,宛若现代步行街。我感到还是那些凹凸不平的麻石条铺道较好,走在上面,可以充分感受它的古朴沧桑。倒是两旁的各色店铺,都是青砖黛瓦,都是川湘一带农家的坡型屋顶;店前挂着仿古的招牌,橱柜里摆放着各种手工艺品,架子上挂满了各种颜色的仿古衣裳。做餐饮的不在少数,锅里罐里烹煮的,多为一些鲜香红辣的小吃,空中飘散着诱人的香味。以这条主街为中轴线,两旁纵横交织着若干深街小巷,街巷两边皆为古色古香的店铺,可以在其间慢慢游览、把玩、品味、闲聊而盘桓大半天,不会觉得疲劳、乏味。
我们去看了必得一看的张飞庙,他的正式名称叫汉桓侯祠。张飞是尽人皆知的生性莽撞而耿直勇猛的英雄,我们常对那些粗心大意而又直率可爱的青年评价“那是个张飞”,语义多蕴含嗔爱和善意的嘲讽。三国时,张飞为蜀汉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任巴西太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伐吴,令张飞帅部相从,临行前为部将张达、范强所杀,死后被追谥为桓侯,葬于阆中。现存的张飞庙是明清时重建的多重四合院式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桓侯墓组成,占地6亩,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敌万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以张飞力敌万人而名。大庙中供奉着身着帝服而双手握笏的令人怪异的塑像,显示其仙界虽已封侯,但凡间仍为人臣。张飞墓在大院深处,封土堆高如山丘,绿树如荫,风景肃穆。我们默默围着山丘走过,想着《三国演义》中描写他的那些英雄事迹。张飞一生轰轰烈烈,镇守阆中达7年,做了不少惠民好事,有“虎臣良牧”之誉。然而他“敬君子不恤小人”。据说,出征之前赶造兵器,他下达给部下的任务过于艰巨,而完不成则要军法处置,遂引起部下反叛,终致为祸,而且身首异处。国内共有三处张飞墓,这里埋他的身体,重庆葬他的头颅,他家乡河北涿州有他的衣冠冢。张飞名满天下,以他京剧脸谱作商标的“张飞牛肉”随处可见,其味道香辣酥嫩,不愧为阆中名吃。张飞为不良部卒所杀,令人质疑他的统帅能力。项羽自刎乌江,将头颅赠予追杀过来的旧部,实为其战略决策失误付出的代价。两个英雄结局都是令人叹息的悲剧,然而项羽似乎更为悲壮,因为英雄须是战死疆场。我又想到另一个不知可否成立的道理:以武力征服他人者,多为武力所终结。正所谓善游泳者溺死也!
中天楼在四条街的交汇处,是老城区的中心,建此楼以应“天心十道”之喻,老楼毁于战火,现楼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楼下四门成十字形通道,楼上三层,是游客休闲、观景、聊天的好地方。阆中进士金玉麟《中天楼》诗云:“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我以为这“中天”名甚好,遂将俗语改为“月到中天分外明,人到六十力更勤。”
看阆中贡院是我感到此行收获最大的景点。据说此处是除了金陵贡院之外现存最完整的贡院。贡院为三进四合庭院式建筑。第一进与第二进两厢为考室平房,第三进四合院一楼一底建筑为应试生员住宿用房,还有考官办公用房和保卫、监督人员用房。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清军入川,设临时省会于阆中,补行辛卯科乡试,以后甲午、丁酉、庚子三科乡试均设阆中,至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科才移至成都。我看到了严格的考试制度,防止舞弊的各种措施以及对舞弊者严厉惩罚的案例,还看了历朝历代高中“三甲”以及中举的名录,看了字迹端庄、堪为字帖的考卷。所幸因为解放后这里一直是县招待所,设施未遭大的破坏,因而为后人保留了一个完整规范的古代考试院,使我们能够亲身体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科举制。我们从《范进中举》等典籍中看到了科举制扭曲人性,扼杀人才,钳制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种种弊端,但我们也不能不反问:如果没有科举制,底层社会的人才有何出路?“世袭制”能带来社会进步吗?没有竞争何来发展动力?没有考试何来用人公平?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即所谓考察推荐选拔人才;魏晋时期国家政权为几大家族把持,实际为“世袭制”。所以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民谣唱道:“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隋唐以后的统治者终于认识到,要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就要给人民以起码的公平正义,唯有通过考试录用人才,以才识任用官吏,才能维持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地位。相对于“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和进步的制度安排。一千多年来,科举制经过不断完善,到明清时期已经十分健全,多少人为博得功名含辛茹苦,寒窗苦读,皓首穷经!多少人把毕生的精力才华用到官场拼搏,为了在官僚体系中谋得一个位置!统治阶级就这样延揽了大批人才,笼络了各个时代的精英,给底层人民一个有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使得统治阶级能够通过补充新鲜血液而不致于加速蜕化。所以,有人评价科举制是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我认为不无道理。在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当下,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改革教育制度,改革人才选拔制度,用以培育和选拔人才,这些制度是不是够好的了,完全公平正义了?我看未必见得。高考给了平民百姓以读书深造的平等机会,但穷人子弟进入名校的几率仍然很低,还有人不断嚷嚷着要实行推荐制;公务员录用虽然普遍实行了考试制,但各级官员任用却是实行考察制,近些年人们越来越看得清楚,没有坚强靠山和关系,脱颖而出谋得高位者可谓凤毛麟角。精英阶层已经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他们如历史上出现过的氏族大家一样,要保持对社会拥有强大控制力,底层社会和弱势群体的呼声显得日益微弱,因为他们缺乏政治上的代理。我们不需要旧时代的科举制,但我们可以吸收科举制的精华,作出更科学更公平的制度安排,使得有才华的穷人、有智慧的学人、有机遇的达人能够进入社会管理层面,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华光楼为古镇第一高楼,也是一座过街门楼,除了建筑雄伟,雕塑精美之外,它的取胜之处是它南临嘉陵江,隔江对面是南津关古老的连峰楼。登楼极目,往南看到江如碧练,蜿蜒流去,青山如黛,连绵天际;往另外三面环视,古朴房屋错落有致,街前巷后万家灯火,神似“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街区。金玉麟《夜登华光楼》诗云:“春城天不夜,人语市如潮”,这是恰当形象的写照。
薄暮时分,我们驱车离开古城,到阆中新区游览。来到晚风习习的嘉陵江边,选了一个有不少食客、名为“馋嘴兔”的酒店,就在门前空旷的排挡落座,点了馋嘴兔、卤兔头、卤猪尾以及张飞牛肉、川北凉粉等小吃,驾车师傅又拿来当地窖香老酒,我们几个就津津有味地吃喝开来,川北美食如同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令人一赞三叹,回味无穷。
嘉陵江畔的夜晚别有风味。江边的风光带有如北京社区广场,四处音乐低回,歌声随风飘荡,在迷离的灯光中,是舞步翩翩、人潮起伏的方阵,也有特别善舞的对对伴侣,在昂扬的乐曲中迈开刚劲的步履,他们跳的是西班牙恰恰舞,围观的人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波光粼粼的江岸边,蘑菇般的遮阳伞下摆放着餐桌,人们在习习江风中喝啤酒、吃烧烤。和古城的古景古风迥异,这里是和平宁静的现代生活。我们有理由珍惜久远的历史遗存,有理由充分享受当下的小康生活,更有理由去勇敢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古城阆中成为我的流连忘返之旅。
作者简介:胡红江,津市人,现居北京。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