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棠华八月丹桂香丨刘咨含
棠华八月丹桂香
文/刘咨含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每天接送辅导作业的学生,见到棠华街道两旁“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树,便想到李清照这首《鹧鸪天·桂花》词。词中对桂花树的神态和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对桂花暗、淡、轻、黄,不争“浅碧深红”的谦逊含蓄的特征非常欣赏,所以认定她“画阑开处冠中秋,自是花中第一流。”
棠华即棠棣之花,出自晋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当然,刘勰也非为我们津市市棠华因有棠棣之花而取名“棠华”。不过,说明我们的前人在为棠华取名时赋予了美好的寄托。或许,我们棠华当年有许多绿叶紫茎,开着或黄或白色花朵的棠棣之树木。
现在,棠华已撤乡与渡口合并,成了津市药山镇下面的一个办事处,名曰“棠华铺街道办”。作为行政乡(镇)已走完她的历史轨迹。但我们不必过于纠结,这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结局。好在新合并的乡镇依然保留了原棠华属下景点“药山”的名称。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棠华街道两旁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高低不同,开着黄色小花的桂花树。它们吐着黄蕊,“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不以浅碧深红的妖艳见长,而是以含蓄蕴藉,香馨弥远而著称。一场秋雨过后,虽然黄色桂花满地堆积,而树上的黄蕊如“梨花带雨”般更加羞嫩,花香也格外纯正馥郁。我在街上猛吸着这香中带甜的幽香,生怕她们跑掉似的,舒缓吐纳,慢慢品尝。我在想,现实中,棠华街道上的丹桂一定见证了棠华发展的历史。许多的棠华儿女,不甘受贫,背井离乡外出寻找发展机遇。有的成了老板,有的成了专家或学者,有的金榜题名,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材……而更多的棠华人则是在异乡的工厂或工地务工。他们家里有老父老母需要反哺,有娇儿娇女需要养育。优秀的棠华儿女在外面扛起了一片新天地,像丹桂一样在全国各地散发着浓郁的馨香,真是可歌可泣!有更多的棠华儿女已在异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现在留在镇上的以老人和儿童居多。一个近两万人的乡,现在只剩一万人不到。这样的乡镇被合并也属历史必然。真所谓事过境迁,沧海桑田。棠华儿女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后的艰苦奋斗史,秋雨中怒放的丹桂一定历历在目吧?!
黄昏下,微风中,一道道寒气伴随浓郁的桂花香气袭来,街道虽然略感萧瑟,却被那花黄叶绿的丹桂在寒秋里装点得有春天般的气息。远方的棠华儿女也把棠华桂花般的香气带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何止是丹桂的香气?这分明是棠华的灵气!
作者简介:刘咨含,津市市棠华一培训学校教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