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像苏轼那样面对小人丨周云武
像苏轼那样面对小人
文/周云武
苏轼的一生,遭遇过不少小人,而遭遇小人之后,苏轼的姿态与心胸,值得我们学习。
一
苏轼人生旅途遭遇的第一个小人,叫谢景温。
谢景温曾经在官场苦苦钻营却成效不大,后来,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王安石的弟弟,这在今天看来,他便与王安石成了姻亲兄弟。王安石那时乃当朝宰相,谢景温的攀附,果然见效,很快跻身朝臣。
纵观中国历史,容易被小人盯上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直接得罪了小人的人。司马光在保苏轼时对宋神宗说的话,是颇令人警醒的。那就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为什么会“木秀于林?”一是有真才实学,受人推崇;二是能真抓实干,被百姓称颂;三是露真性情,令权贵不爽。这三条,集于苏轼一身。
苏轼敢于坦露真性情,敢于直言犯上,不随波逐流,不经意间便暴露出像某些城府很深者所说的弱点、缺陷和不足,很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朝野上下众所周知。当苏轼《再上皇帝书》,直言“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之后,王安石恼火了。
谢景温瞅准了时机,上下弹劾:苏轼三年前送父亲灵柩回眉山,利用官船沿途贩卖官盐、家具和瓷器。
皇帝看了奏章,当然下令调查。此事震动朝野!
韩琦、范镇、欧阳修等一批大臣和名臣纷纷站出来说话:当初苏洵去世,英宗及大臣们的巨额赠银苏轼一概不受,犯得着用官船去卖私货,干那违法的勾当?
审查过程,长达数月,案子终于了解:子虚乌有,苏轼无罪!
按说,苏轼完全可以痛斥谢景温“诬告”之卑耻行为,但他竟然如无事一般,选择了沉默。用今天的话说:让历史去评说罢!
二
苏轼生命中遭遇的第二批小人,首推沈括,就是那位著名的《梦溪笔谈》的作者。
沈括堪称北宋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他行走官场,袖筒里时常藏着不止一封密信。有史学家评价他是告密的专家,是告“阴状”的祖师爷。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写了不少诗词,还将其汇成集子,但凡好友到杭州看他,都会赠送一本。沈括本也算苏轼颇为亲密的朋友,没有城府的苏轼当然也送了他一本。沈括回汴京后便开始仔细“研读”这集子,深挖出其中“词皆讪怼”、攻击朝廷新政的“诗寓词意”,写成状子,呈给了监察部门。
沈括此举,本来是想讨好王安石,希望王安石给他记一大功。王安石虽然早就知道苏轼不满他的变法新政,也为此给过苏轼“一点颜色”。但王安石毕竟是君子,对沈括的小报告未予理睬。而且,还提醒神宗皇帝:沈括是小人。
这件事看起来就这样过去了。但在朝廷影响却不小,果然,几年之后,御史台的李定、舒亶、张璪、何正臣拾起沈括的伎俩,向苏轼发难!中间两位还是苏轼的朋友与同窗。
四人联手,轮番向宋神宗告状,都是从苏轼的诗文中摘取“罪证”,还真列出了四条言论罪状。本来,宋朝自立国以来,对言论是比较开放的。但有四位大臣实名举报苏轼,宋神宗也觉得事态严重,于是下令查办!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我们从一个细节可以窥测到小人们是如何导演的。李定派人到杭州收集苏轼当年的诗文,从苏轼咏双桧的诗中发现了“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惟有蛰龙知”这句,如获至宝,立即呈给当时的右相王珪。王珪拿着诗稿上报宋神宗:苏轼确有不臣之意。宋神宗问:何以见得?王珪说:陛下如飞龙在天,苏轼竟然公然声称与陛下合不来,反求知音于地底的蛰龙。宋神宗颇有疑惑:不能这般比附吧!他自咏桧(柏树),干朕何事?王珪动了动嘴,欲再申辩,旁边有位叫章惇的人插话:如此解读诗文,恐怕人人都有罪!
“乌台诗案”轰动朝野,牵动四方,杭州、徐州、密州的百姓纷纷给苏轼祈祷。正直的大臣们纷纷为苏轼说情。就连刑部侍郎范镇,也不顾家人反对,毅然上书皇帝,乞免苏轼一死。
后宫内,太皇太后曹氏、太后高氏,都为苏轼求情。曹氏病重,宋神宗欲大赦天下为祖母消灾求寿。高太后说:你也不必赦天下,只放了苏轼就够了。
宋神宗为苏轼的案子十分头疼,御史台的言官们群攻苏轼,朝野上下为他说情的呼声又此起彼伏,怎么办?
宋神宗不愧是一位颇有主见的皇帝!他私下里派一名小太监潜至乌台,暗中观察苏轼的动静。几天后,小太监回报:苏轼夜里睡觉,鼾声如雷。皇帝心中有数了:苏轼并未藏奸,心中坦荡!赶上此时,已被罢免宰相而闲居金陵的王安石有札子呈给宋神宗:“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
于是,“乌台诗案”历时120多天,终于结案:苏轼放了出来,以团练副使贬黄州,不得签书公事。
元丰三年(1080)正月新年,苏轼离开京城赴湖北黄州,一路上还有御史台的台卒押着,从三州太守一变而为戴罪之身……而且,这一番无故生端,都是小人们无中生有而制造的冤案。
苏轼的心态如何?
从现存的史料中,没有找到苏轼对那帮小人有任何泄愤的文字与行为。说他完全没有心理阴影,那倒也不见得。他在《答李端书》中写道:“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曾经的那么多亲友,竟“无一字见及”,写个书信出去,也不见回复!
心情可谓糟透了!
但是,苏轼出狱以后,对“乌台”遭遇,终身只字未提。
他刚到黄州时,写了一首七律: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如果这还不足以表达他的心情,再请看看不久后他写的那首著名的《临江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一生“性不忍事”,有话就说。但对待小人,对营营苟苟,他没有直言抨击,字里行间的痛楚也是隐而不彰。
被贬至黄州之后,苏轼的创作犹如井喷,达到了巅峰!前后《赤壁赋》,“大江东去”等千古旷世名篇,横空出世。他还把几十万言的《汉书》用毛笔抄写了一遍,书法作品《寒食帖》等成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他以前主要画竹,现在枯木怪石都成了笔下神奇之物。黄州城东约50亩坡地,苏轼率全家开垦,麦子种下了,初春一片新绿,入夏满目金黄……苏东坡这个名字,从此响彻中华。
三
苏轼生命中遭遇的第三个小人,以他40多年的好朋友为代表,还曾在他“乌台诗案”落难的时候帮过他。文中前面提到过,名叫章惇。他们是好朋友的时候,苏轼曾拍拍他的后背开玩笑说:“子厚(章惇的字)日后能杀人!”没想到他这杀人的刀后来竟架到了好友苏轼的脖子上。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几经波折,被朝廷以兵部尚书召回,兼端明殿学士,还兼侍读,做了尚未理政的小皇帝的老师。但是,小人们又导演出“竹寺诗案”:
宋神宗去世两个月后,苏轼曾于扬州竹西寺题诗:“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这还了得!皇帝死了,苏轼居然“闻好语”?
元祐八年(1093)四五月间,一个叫黄庆基的谏官,连上7个奏章弹劾苏轼,说他“天资凶险,不顾义理,言伪而辩,行僻而坚”。
好在这一次有当朝宰相吕大防主持公道,高太后也趁势发力,罢免了黄庆基。
事隔两年,章惇得势,开始对苏轼下手。
绍圣元年(1094)四月,朝廷告下:苏轼“责知英州军事州”。一夜之间,苏轼全家卷铺盖走人。才走出几百里,第二道告令又下:降为从六品。六月,走到当涂,第三道谪令又来了: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六品官、两学士及相应俸禄一律取消,苏轼被降为罪臣。何止是罪臣?宋朝不杀大臣,惩罚最重的,就是贬到岭南去!
这三道谪令,都是章惇所为。
怎奈苏轼却是个真性情的人,郁闷的时候要写诗,高兴了也要写诗,而且毫无忌讳,口不择言。苏轼当年因反对新法而被排挤到杭州时,他的好友、画家文同曾寄诗告诫提醒:“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苏轼哪里管得住自己!这次他又来了!
遭贬惠州后的第三年,苏轼在白鹤峰营造了新居,情绪颇好,欣然命笔:“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诗传到京城,章惇阴笑道:苏子瞻还这么快乐吗?贬他到海外儋州去。那时的海南,被视为海外!
白鹤峰的新居才住了两个月。一纸令下,全家恸哭。
到了儋州,再也没有更南更远更偏的地方可贬了,苏轼的真性情索性坦露无遗。喝了点酒,上脸了,一群小孩觉得好玩,好奇,追赶他,性情中他张口就来:“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
都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的许多诗词,却令人潸然泪下……
或许是海南太遥远,未能及时传至京城;又或许是苏轼已贬无可贬,章惇已拿他没有办法了。这些诗词再也没有给他带来风险。
相反,章惇的报应却到了。
宋哲宗英年早逝,宋徽宗上台,章惇被贬到雷州去了。而且,雷州当地老百姓痛恨整过苏轼的小人,连民居也不租给他住。
这个时候,朝廷又想起了苏轼。1100年六月,苏轼奉诏北还,儋州百姓哭送于海边……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岛上3年28天的贬谪生活,没有留下仇恨。
章惇遭报应,苏轼又是怎样待他的?章惇的儿子章援,写了一封700余字长信托人呈给苏轼,言辞恳切。信中委婉地提到东坡先生(苏轼)他日辅佐君王之时,一言之微,足以决定别人的命运,因而生怕先生以他父亲整苏轼之道而还治其人之身。
苏轼就地回复,其中有一段话,不妨摘录于此:“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书信背面还写了专治瘴毒的药方,荐与章惇备用。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这可是小人们的杰作!苏轼一生,到许多州工作过,尤其在杭州,长达8年之久,为何只讲这3个州?在他的内心深处,就真的没有痛楚吗?
苏轼的一生,是遭遇小人的一生,也是宽恕小人、成就自己的一生!
作者简介:周云武,津市人,湖南日报社原记者、编辑、长沙分社社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