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得句惊人探骊珠丨王泸
近几年,陆续有中央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一些读研的学生来津找到我,他们是学文科的,请我辅导他们的研究生论文。因为他们在网上访到我收集研究地方文化(以湖湘文化,荆楚文化为主)五十余年,手头有几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而且出版了多部地方文化学术专著等。文科的基础是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这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希望在我这儿找寻一些失传了的宝贵地方文化资料补充他们的论文不足。看了他们的论文底稿,觉得大同小异,缺少新意,缺少个性和细节,少有价值。我便将前些年辅导邻居小华的研究生论文的一些想法或方法告诉他们,启迪他们的思维和创造。
小华学的是文科,硕士论文的范畴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评论。小华首先问我写一个什么题目?我反问道:“大学生为什么只是回答问题?而研究生则要提出问题?”小华回答:“研究生层次高些。”我说你回答得太粗象,研究生的能力首先是发现,不论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作为高层次的研究生在你研究的这一门课题中,能够有所新的发现,提出了新问题,尽管发现得不完善,你都成功了,你就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小华点点头。于是,我叫小华自己提一个题目,并写下粗略的大纲。
几天过去了,我认真看了小华的拟题和论点、论据及论证的粗线条大纲,觉得似曾相识,泛泛而谈,找不出新的亮点。我问:“你是怎么写的大纲?”小华沉默片刻,红着脸说:“在网上搜索了许多有关方面的论文,也搜索了一些史料,总是觉得提不出新的论点。”我点点头,说:“你很诚实,网上也有一些高水平的论文,你说提不出新的论点也是实话,要知道能提出新的论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渊博的知识,厚重的学养,写论文的经验技巧,还要勇气和才气!”小华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谈起如今考研写论文的捷径就用钱来拉导师的关系,在网上下载有关论文的论点,然后东拼西凑,经导师润色,一篇研究生论文就炮制出来了,而且基本都能考上研究生。我听后一阵沉思,也曾听到一位导师带几十名研究生的传闻,也曾看到网上抄袭论文的报道,金钱的诱惑使神圣的学术殿堂也变得铜臭。我没有考过研究生,也没有写过研究生论文,但我在剧团当演员时发表过创造角色的文章,在戏工室搞专业创作时,发表过剧评文章,戏剧美学方面的论文。在群艺馆任文学、戏剧、曲艺专干时,发表过多篇群文方面的论文,并获国家、省、地奖。对小华的这篇论文大纲,我没有直接发表意见,我说了一句:“论文的功夫在论文之外。”小华赞同我的观点,请我谈谈写论文的感受,我说:“咱们交流一下吧!”
我觉得在一篇论文中要有所发现,最主要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科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的。人类从洪荒走出来,进入文明社会,无论从大的治国到小的生活事情都是在不停地想象,不停地发现。20世纪初,德国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德国有名的《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三篇论文,狭义相对论问世;几年后,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揭示了人类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为现代物理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此,爱因斯坦感慨的说:“有时候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个伟大科学家的至理名言,是对一个科学家的精辟总结。难道不是吗?瓦特的非凡想象力发明了蒸汽机,牛顿非凡想象力发现了万有引力,莱特兄弟非凡的想象力发明了飞机,哥伦布非凡想象力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等等。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华夏的优秀子孙,杰出的智者,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等,凭着非凡的想象力和天赋的学识,探求人间真理,如庄子曰:“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等等,创立了中华灿烂的儒文化、道文化,这是人类人文学科领域里的天才发现,永恒影响华夏民族和人类文明。还有令华夏民族骄傲的、对人类自然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是想象力,敢于发现,善于发明的结晶。这种想象力正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
其二,我觉得是不迷信权威,具有质疑,批判精神。一九五七年父亲回津,教我古汉语,古典诗词,大学文科知识,直至文革迫害致死,我已读了千部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父亲告诉我,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师从胡适先生。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杰出的文化学者。胡适给我父亲授课时,说了一句名言:“做学问要于不疑处有疑,做人要于有疑处不疑。”父亲告诉我的这句名言,影响我一生,从十多岁看名著时,我就喜欢质疑,如果是我,我不一定会这样刻画人物。所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迷信权威,但我尊重、甚至崇拜艺术权威,却决不迷信。父亲教我读屈原的《天问》,父亲说《天问》就是《问天》,因为古代的天为天道、天神、天尊,是不能问的,所以屈原就说《天问》。屈原在《天问》这篇楚辞中问了170多个问题:“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汤谋易旅,何以原之?”等等,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中形成的哲学、伦理、政治、道德、历史、文化、民俗等传统观念提出深刻的质疑和尖锐的批判,正是这种质疑批判精神,使屈原成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华夏的后裔世世代代用“端午节”来纪念这位人文大师。年轻时我读20世纪初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写的剧本《伽利略传》,伽利略是十六世纪意大利著名天文学家,以非凡的想象力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并发现了太阳系。但被当时腐朽黑暗的教会说成异端邪说,触犯天神、上帝,被捕入狱。教会虽然黑暗,但拥一批研究基督教的权威,神教统治着中世纪的上层建筑,就连伽利略本人为活命,也承认了自己错了。所以布莱希特在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体现了布莱希特的不迷信权威,追崇质疑和批判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哲学上看,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三,我觉得是有新意,不落俗套。有新意,是古今中外一切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所追寻的理念。西晋文学家陆机著有文学理论书籍《文赋》,对艺术家想象出新的神态作了精采描述:“其始也,……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南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第二十六》开篇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此句出于《庄子·让王篇》,本义是“身在草莽,而心怀好爵”的意思,刘勰引用之句,与本义没大多联系,只说明构思时的想象力不受时空限制,方能出新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文论《仲兄字文甫说》中云:“无意相求,不期而相遇,而文生焉”,也是说的想象力和出新乃“天人凑泊”。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也是一种求新的钻研精神。清代戏剧家李渔著《闲情偶寄》,“一卷词曲部”云:“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之美称也。”说的是“脱窠臼”,要求新等等。20世纪90年代初,我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进修,可直接进研究生班听课,系统地学习了《中外戏剧史》、《西方哲学史》,《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作品等等,还选修了戏剧导演、戏剧表演,有幸聆听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教授的授课,余教授给我们讲了洪深先生教学生的故事。洪深1921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贝克教授“47工作室”,(西方戏剧)1923年回国参加上海戏剧社任导演,为中国最早的话剧艺术家。洪深把他教的学生分成四类:第一类是牛,吃草后挤的是牛奶;第二类是酒壶,灌酒后再倒出来,壶底还剩下点;第三类是破碗,倒满水后,一会儿就漏光了;第四类是漏斗,倒污水后,水从漏斗口流出来,渣滓却留在斗中。我听了非常感兴趣,第一类学生是最优秀的,把老师教的知识消化后变成全新的“奶汁”,讲的就是不落老师的俗套,要出新。第二类把老师教的知识原原本本学习后自己还剩一点。第三类没学到,全“漏光”。第四类更糟,领会的全是“渣滓”。你看,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全说的是出新的问题。
小华听后有些激动,说我讲的知识比她的教授还要多,这大概就是“论文的功夫在论文之外”吧!我点点头。小华又讲起现在的研究生论文框框太多,都有固定的套路,也好写但又极难写。我说据有关媒体报道,一年的研究生论文有数十万篇,专家讥为论文“大跃进”,不落套才怪呢!小华问是什么原因,我想了想说大概四个方面吧:急功近利、浮躁、懒惰、知识面窄。知识面窄的原因是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们全是围绕高考和考试读书,与高考和考试无关的书籍基本不读,这怎么行?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虽然没有学历,但我至少读了7000本书籍和杂志,远比一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读的书多。小华陷入沉思,不时点点头。
几天后,小华重新拟了一个论文详细提纲,我看后觉得大有提高,有的论点的确有了新意,在论证时胆子也大得多,赞赏了几句,又进行了具体的辅导。数月后,小华的父母高兴地告诉我,女儿小华的硕士论文已顺利通过,评审委员会给予了较高评价。
一日,小华全家提着礼物登门感谢我,我的确很惶恐,说是小华自己的努力,我又说好比打擂台,对方按套路出拳,我却没有套路,所以打赢了!俗话说“教师”爷怕“哈师”爷!“哈师”是湘北方言,指乱打一通的蛮师。小华一家人听后哈哈大笑起来。是啊,世界上的万物之规律又有规律但又无一定之规,做学问应该当“教师”,但有时候也应该当当“哈师”!
学生们听完了我的一些想法和建议,有的很激动,都说收益匪浅。我没有对每一篇研究生论文进行具体辅导,只是对文中的论点提升到具有典型性的层面上,熟稔掌握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逻辑上一定要严密等,这些都是写研究生论文的方法,但最重要的还是知识面要宽,博学多闻,又善于思考,方能得心应手。希望这些年轻的研究生学子们一定要树立创新观念,中华民族几千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在当今环球大竞争的背景下,时时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