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古城今昔话美感丨王泸
澧水长卷东端,澹津古渡之畔,有一座古老的商埠鱼市。唐大历年,诗人戎昱在《澧州新城颂并序》一文中撰“澹津之墟尚在,天门之垒可辨”,是目前这座商埠最早的历史记载,因傍津设市而得名曰津市。明清时代,陆续有十三省市移民及儒商来津经商,其间以安徽、江西移民为主,徽派建筑居多,城区水洲星罗棋布,古街之中,十三省市的宫庙会馆陈列,牌楼峥嵘,店铺酒肆,鳞次栉比,粉垣木壁,旗幡飘扬,青瓦连片,阁榭万重,小桥流水,连街接市,乌蓬摇曳,穿街而过,埠市美不胜收。
古时津市人奉行的是马头白墙,木璧青瓦,铺面临江,小巷纵横。其建筑艺术体现出这座城市人民的生活准则,审美倾向等。由于清代和民国津市水路通达,拥有九澧门户的独特优势,十三省市商人的精明,聪颖,加之商贸繁华,埠市富庶,这儿的人很注重精致的生活之美的追求,文化底蕴丰厚,很会享受生活。由干澧水清澄、清莹,一方水养一方人。这儿的人讲究清纯、舒适、恬淡、慢节泰的生活。湖南四水湘、资、沅、澧素有湘水宽,资水急,沅水长,澧水清之说。澧水的清美,带给了这座繁华水埠的清澄美。所以,城市干净清爽,商贾诚信清玩,房屋白墙青瓦,姑娘美丽清靓!加之清雅俏丽的孟姜女,清淡刻苦的车胤,清静恬美的七桥八拐九庙十三宫,清丽隽秀的山水河湖,清汤味醇的风味小吃等等,极具审美特色。津市清代民国建筑美感就是一个清字,摒弃花里胡哨,声色犬马,一种清静、清拔、清朗、清恬的气质,融入了津市的建筑群,从而体现出古时津市人对城市的审美的追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破旧立新,一切以新为美,轰袭列列的旧城改造,拆旧修新,特别是那个“破四旧”的特殊年代,视津城老街旧城的宫庙殿宇,残留石桥、古文物、老字店号等为丑,一毁为快。时代的车轮驶进了二十一世纪,有开发商拆掉这片古老街市仅存的古建筑了。秋风萧瑟,推土机直推横扫木璧青瓦,黄叶飘零,挖掘机姿意蹂躏翻檐金檀,哗啦啦墙垮屋倒。轰隆隆一片烟尘,旧街肢体哀号为之怜悯,老城灵魂呻吟为之心惊!激荡吾腾腾之血液,牵动吾绵绵之思情。这座古城老街旧巷难道只是石板、砖瓦、木料形成的物理构造吗?应该还有津城居住的人及先祖们的情感、记忆、故事一起塑造了她们。这座城市“三步一宫,五步一桥”的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成就了古朴瑰丽的古街风韵,文化的血脉内化于古建筑中。
青龙庙中的青龙不见了。相传津市的古街像一只凤凰,便有凤凰仙女下凡,澧水中的青龙想要娶漂亮凤凰仙女为妻,凤凰不从,请大仙相助。于是,吕洞宾沉青龙于青龙谭,凤凰女降三洲驻三洲驿,津城百姓为稳住青龙不闹水灾,修青龙庙努祀青龙,几百年风雨后,当今已成佛教场所。曹家巷民宅在哭泣。这栋津市仅存的多进穿堂楼又称筒子楼依然挺立,是典型的微派建筑,只见马头墙脱落陈旧,木楼梯破损不堪,残壁随凉风晃动,缺瓦伴冷雨暗泣。人民路172号商行石库门优美气派。商行石库门是民国时期津市大商行的大门,而且材料全用方形灰砖、石灰浆、纸筋、砂等材料砌成,商行进出百货新颖时尚,库门敞开民国商业辉煌。益泰绸布庄仍然大气严谨。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洋货大量拥入津城,英国人在津建“太古公司”、“怡和洋行",后津城商贾取“太古公司”的太和“怡和洋行”的怡为谐音,成立益(怡)泰(太)绸布庄,是一座具有民国风格的商行。刘公庙的庄肃让我自豪。刘公庙是津市和谐文化的结品,约在清嘉庆年,因外省移民与本地商贸老板为争抢码头,互相械斗,结下仇怨,津市城内商铺关门闭户。大家一筹莫展。一位刘姓读书人巧用测字劝和大家,春风化雨,以和为贵,便团结互助做好了生意。为了纪念这位刘姓读书人,津市人修了这座刘公庙,年年祭祀至今。生产街媒建巷古民宅自然怡和。这是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木楼民居,木楼两层,约二十米长,全部用木料建成,青瓦雕栏,古色古香,至今仍住有几十户居民,神定且怡和,安乐而满足。燎原旅社风雨百年。这是一栋大巷口水码头边上有着民国客栈风貌的旅社,据说贺龙与她的姐姐曾住过,建国后易名燎原旅社。这栋民国客栈青瓦木梁,朱柱重檐,木梯木楼,冬暖夏凉。画梁挂一排红灯笼红光闪闪,雕窗立三柱白香烛白亮烁烁,照岸边船舟绰绰人影。映楼下江水鄰粼波光,到一船旅客上下码头一坡嘈嚷,听半夜梆声叫卖饺饵半城清香,组成一座繁华的不夜城。
二零二二年,随着生产街拆除修建“新天地”小区,东、西河街拆除修建“六合城”小区,津市从明初以来600余年的古街古建筑基本拆光,只留下青龙庙、怡和居(益泰绸布庄),后改镇大油行,刘公庙等极少古建筑了。
漫步当今繁华宽阔的街道,霓虹高楼,街巷如织,小区花园,美丽温馨,广场园林.笙箫歌舞,三湖清丽,千行垂柳,湖径艳花,芳岛曲桥,长堤画栏,草铺翠绿,月映波影,大桥飞渡,一派欣欣向荣。这座耸立在澧水之滨的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是津城一千多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每一个津市人都为之骄傲和自豪!城市建筑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审美倾向,自然美与环境美相结合的美学内容,有着品鉴、思索、联想加深对它的审美内容的认识等美学规律,津市人沉浸在现代城市美的幸福之中。
当今津城固然美,但从一个文化人的视角来思考,觉得无论现代城市美感和古代城市美感都必须注重个性化特征,以及建筑美和古文物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津城现代建筑美感与当令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只有审美共性,失去了津市明清、民国时期庙桥古街的审美个性,同时也失去了其中历史文化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这座城市一部历史大书中的各个章节,是文化基因。古建筑、古文物蕴含的精神、宗教、哲学、艺术、民俗、风情等是城市DNA,如果不断的把书中的章节一页一页的擦掉,这座城市就没有一部完整的历史,城市文化基因和城市DNA也会被改变。吾五十余年不间断收集整理地方文化遗产400 万余字,漫长岁月中,发现有一些津城人不清楚或者不关心这座城市的过去,这不是一种成熟的对待历史的态度。吾要借仓颉先师之字,文昌帝君之笔,举一生之力,补写被历史风烟擦拭掉的史页:
知否知否?津市明清、民国时期的宫庙石桥建筑,《万寿宫》、《天后宫》、《三元宫》、《南华宫》《太子庙》《五通庙》《二圣庙》、《刘公庙》、《会仙桥》、《观音桥》、《凤凰桥》等等百余座宫庙和十多座石拱桥俗称七桥八拐九庙一三宫,造型各异,古朴典雅,真的很美呀!有的碧瓦重檐,萧墙粉垣,有的雕梁画栋,金钉朱户,有的飞阁斗拱,彩绘耀目等,石桥古朴严实,精巧玲珑。还有津城古街千家店铺不乏老字号的建筑美,如《芝兰斋》《百福斋》《老同兴》、《同义泰》《永茂隆》、《源远长》《隆兴和》、《饶同仁》、《镇大油行》等等,精致古雅,各具特色,一般当街门面是牌楼建筑,外墙粉饰石灰和玻璃渣掺合的沙浆,门檐有津城民间艺术大师创作的堆画。塑有花鸟鱼虫或福禄寿喜及津城的历史故事等,极具审美特色。栩栩如生,得天地、阴阳、乾坤之灵气。光彩夺目,聚绘画、书法、雕朔干一炉。这些美感又不仅仅是抽象的、形式的,其中包含着古建筑特定的历史内容,以及民族、地域几千年来形成的个性化的具有传统伦理和心理习惯的审美观标准,如现今还存在的宏阔显赫的故宫,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曲径通幽的洪江古巷,淡雅清丽的江南水埠等等,均为如此。从而使得这些美感内容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不仅仅作为对象的自然物质的形状、色彩、线条一定比例、调和、配合等,更表现了美丑不仅在对象的物质条件上,而在物质对象是否体现了某种精神、气质、生活意义这个审美的本质,从这个层面,可联想和剖析津市这些古建筑古文物中发生的动人故事蕴含的精神价值和历史现实意义。
津城十三省市移民之中不乏儒商,去弃糟粕,有诗礼浸润,薰兰芳泽,讲修身立德,绝圣弃智。他们移民来津修建的宫庙和商行中的确出现过一些令人称颂的故事,有的还专门为了一件事而去修建,到后来,这些建筑成了某种文化符号。如十多个外省同乡会馆为了行善积德,共同出资修建的《小补慈善堂》。这是一栋江南祠堂式的建筑,重檐木柱,堂殿宽敞,石板铺地,温馨庄重,内堂供女娲伏羲神像以示慈母慈父的大慈大爱。此堂专门周济本地和外地弱势群体和遭灾遭难的穷苦百姓。这种慈善是人类精神世界开掘出来之无价宝藏,是人们情感长河真挚友谊之情感纽带,可冲破人情冷漠之樊篱,能融化阶层阻隔之坚冰!《小补慈善堂》成了善的符号。民国初期的广东会馆《南华宫》,不仅宫宇漂亮,而且含有珍贵的传统文化之美。有一次主事因伙计拿错过了期的茶叶卖给了当时的《玉珍楼》、《澧阳楼》《大观楼》、《企园楼》等津城十八茶酒楼,主事便带着伙计一座楼一座楼的退货,并赔礼赔钱。茶楼是一个小社会,云聚八方客人,一时间,这种讲信用的商德,顺汤汤澧浪,乘渺渺云鹤,传遍九澧,被誉为澧水八城的诚信标杆。晚清的江西会馆《万寿宫》恢弘大气,牌楼飞檐,乃津城头号富商集聚之地,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就是吃完饭碗里不剩一粒粮食,这是反对奢靡,勒俭节约的好品德。当时长郡小学、豫章小学、津兰小学、澹津女校等一大批学子纷纷仿效,懿德流芳。门楼鲜亮的《镇大油行》,其董事长张思泉聪慧勒劳,务实创新,并大力资助贺龙将军闹革命,成为民国时期川湘鄂一带有名的大实业家和大慈善家。清代民国时期,津城各宫庙均修有戏台,日夜唱响天籁之音荆河戏。津市地方荆酒戏流传六百余年之久,年年用大典祭祀“老郎菩萨”,一尊红木雕的古文物,相传是创办梨园的唐明皇李隆基的神身,象征着荆河戏艺人的戏魂,并为之献身的艺术精神。悠悠禁曲在云中徜徉,铮铮戏调干雾里飘腾,看天地物换星移,历人世变更沧桑,仍有这:舞台小世界,生旦净丑画白脸画红脸,未必一眼就知恶与善。人生大舞台,士农工商有君子有小人,也许半世难辨假和真。这就是民族戏曲演绎和折射人世间的文化瑰宝,流淌千年的文明长河把它冲刷得眩目多姿,流光溢彩!清顺治年,津市城区建《延光书院》,古雅庄肃,书声琅琅。地方官员汤调鼎兼任社师,每月讲课评卷一次,核定童生膏火等级,择优送科场应试。此书院其名寓车胤囊萤照读之精神,光延千秋!清乾隆年修建连接后湖的石拱桥叫《凤凰桥》,依据津城古街格局像只凤凰而得名,寄托着津城民众对美的向往和浪漫主义情怀。清中叶的古朴宏大的《刘公庙》,其传奇故事更精彩,这位刘姓读书人劝和津城各商铺会馆码头械斗,化戾气为祥和,后人修庙祭祀这位刘公,并传遍澧水流域各座县城,百姓们纷纷来到津城祭拜刘公菩萨。九澧香客,烧九炉香火,重香大街深巷里户:一支和曲,响一城和弦,唱和小桥流水人家,《刘公庙》也成了和的符号。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起前些年瞻仰北京故宫三座大殿,外观宏创办梨园的唐明皇李隆基的神身,象征着荆河戏艺人的戏魂,并为之献身的艺术精神。悠悠禁曲在云中徜徉,铮铮戏调干雾里飘腾,看天地物换星移,历人世变更沧桑,仍有这:舞台小世界,生旦净丑画白脸画红脸,未必一眼就知恶与善。人生大舞台,士农工商有君子有小人,也许半世难辨假和真。这就是民族戏曲演绎和折射人世间的文化瑰宝,流淌千年的文明长河把它冲刷得眩目多姿,流光溢彩!清顺治年,津市城区建《延光书院》,古雅庄肃,书声琅琅。地方官员汤调鼎兼任社师,每月讲课评卷一次,核定童生膏火等级,择优送科场应试。此书院其名寓车胤囊萤照读之精神,光延千秋!清乾隆年修建连接后湖的石拱桥叫《凤凰桥》,依据津城古街格局像只凤凰而得名,寄托着津城民众对美的向往和浪漫主义情怀。清中叶的古朴宏大的《刘公庙》,其传奇故事更精彩,这位刘姓读书人劝和津城各商铺会馆码头械斗,化戾气为祥和,后人修庙祭祀这位刘公,并传遍澧水流域各座县城,百姓们纷纷来到津城祭拜刘公菩萨。九澧香客,烧九炉香火,重香大街深巷里户:一支和曲,响一城和弦,唱和小桥流水人家,《刘公庙》也成了和的符号。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起前些年瞻仰北京故宫三座大殿,外观宏伟壮丽,内涵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大文化。太和殿:太指太极,阴阳相交,合二为一,与天地和谐。中和殿:中庸平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人与社会和谐。保和殿:“志不外驰,恬神守志",指宇内和谐,才能福寿安乐。这三座大殿是华夏和谐文化的经典,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与天地同存,万物共和,更是中华传统朴素美学中的审美理想,与津市刘公庙的和谐文化本质是一样的等等。
津城古建筑美和古文物体现出来的文化道德层面的意蕴,是这座城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古建筑给民众的心灵栖息提供了精神空间、审美空间。古建筑美和古文物涌盖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是华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和动力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城市的古建筑古文物遗产以及展现出来的美感,保护好不被破坏,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王泸,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出版个人去著八部及其他文艺作品500万余字,十件作品获国家级奖,九十余件作品获省地奖。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