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品鉴:河畔立风景 胸中藏灵丹 ——浅刍钟月先生及其作品的人文建构 丨李炳泉
我认识钟月先生时,钟月先生已在沧桑的人世经营有年,这一点也不妨碍我们崭新的友谊自然生长。那是上世纪的 90年代了,我们甚直动用了现在看来已是久违了的鸿雁传书的形式。那些发黄的信笺可以作证,那些清纯可爱的青春与文学的梦幻可以作证。时间如折扇,在开合之间,在一个世纪的末与又一个世纪的始之间。这么多年过去了,钟月先生依然持续着他诗意的人文行走,尽管先生的行走绕不过那些湍流险滩,尽管先生有意无意间淡然了那些恼人的人生际遇,然而生命却因此附丽了更多的温暖与深意,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我也是,悄悄地循着先生的行进履痕,在人文的天地间时时探寻与张望。现在,当我捧读先生左手签名雅赠的两部文集时,怎能不感慨系之!如果要描摹对钟月先生的总体人文印象,我觉得可以大致勾勒为四句话:一是穷经皓首,参天悟道的长者:二是饱经风雨,大隐于市的智者;三是才华卓著,艺德双馨的师者:四是推心置腹,披肝沥胆的友者。基于这个总体勾勒,我想,对钟月先生及作品的人文常评应抓住以下四个特征。
一、宏阔邈远的人文观照。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和心灵成长,是在无穷的可能与必然中叠序累积和随缘加持而来的。当你的精神、灵魂、信仰、价值因某种机缘被唤醒、被追逐、被重构、被洗礼,你的生命便开启了永无止境的航程,那是邈远的星空仰望,那是无形的大道疾行。这个引导你前行的若隐若现的灯塔,就闪亮在神秘、悠远的人文空间里,那是我们的生命最值得赋予的绝美真界。我们现在还无法弄清钟月先生究竟从何时开始在人文的探索中由自发走向自觉,但一个事实无法忽视,那就是他至少从少年时代就开始了这种心智高层级的人文构建。这种构建包括历史的、哲学的、文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美学的,而文学的文本呈现,只是一种人文观照的形式与载体而己。钟月先生积数十年之功,在人文园地里深耕不辍,那种对生命的体悟,对艺术的感念,对社会的洞见,凝结于文学表达,呈现的正是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诚然,钟月先生只是居于故乡一隅,但他那透视宇宙的人文观照,带给我们的性情净化竟是那样的深彻,那样的震撼,那样的邈远,成为矗立河畔的夺目风景。
二、引魂夺魄的故土牵系。中国社会总体上是一种多元归一的社会构成。不同的视角与语境下,我们的社会构成也有多种阐释方式。但一个普遍的形式是乡土的凝结,故乡的牵系。作为一种底层的草根的人文觉醒,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甚至落脚点,总也绕不过家乡牵系、故乡情怀。即便是那些从乡村到都市的打拼者、追梦者、幸运者、成功者,他们人文跨越的跳板和支撑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钟月先生的文学表达,也有着这样的底色与特质,表现为对每一个生命存在的尊重与牵挂。正如《津市,澧水河畔的风景》中所叙写的那一系列市井人物,以及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俗世故事。无论是对票友张友龄一曲未终的酸楚记忆,还是对好人“卡西莫多”浆池救人的深情念叨;无论是对当年恃才傲物的旧友柏巍的深深牵系,还是与镪刀磨剪老人的温暖交往,体现的都是对普通生命存在的深情感怀。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人文的天地间能行进多远,那是无可预期的。不管怎样,支撑一个人人文行走的力量源泉就是那片魂牵梦萦的故七。谈到为什么而写,钟月先生坦言。何以要这样写呢?实在说不清,如果一定要找一个理由的话,那只能说,心里有一角属于自己的情感天地。是的,这个情感天地,就是这方引魂夺魄的小城故土。
三、幽售典雅的审美表达。钟月先生的性格基调是他的人文气质。这种气质的涵养过程,也就是他锲而不舍地审美追求的过程。钟月先生兴趣广泛,音乐的,戏剧的,书法的,影视的,各个艺术门类均有涉猎,早期他沉迷于音乐,后来又醉心于书法,一个时期,还在太极拳演练上花了不少功夫,而他的文学表达似乎缘起于戏剧和电影剧本创作,这使得他的艺术感悟和艺术表达有着坚稳的根基和宽阔的本源,也有着蕴厚鲜明的审美表达功底与风格。这种审美表达体现为对旋律美的敏感捕捉、对结构美的平衡把控、对线条美的精巧揣摩、对画面美的随性营造。这些审美实践不断丰富着钟月先生的人文表达形式与表达内涵。表现在文学语言的特征上,最明显的就是禅意与画意,这是钟月先生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的诗意流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穷与云起之中悟出了一切都是生生灭灭,穷尽复通。钟月先生将这种境界移情于创作之中,赏鉴环境的冷寞,体验内心的孤独,沉浸寂廖的快乐,崇尚写作的灵性流动,主张顺则写,滞则止,随境而为,自然天成。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传统禅道机趣有所领悟后的审美追求。
四、不从流俗的人格坚持。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说到钟月先生数十年不从流俗的人格坚持,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钟月先生曾自画其生存态度:领尝了凉热,参透了无常,不屑于谄媚,无意于喧闹,避繁冗而喜独处。先生曾以小诗自喻:“满眼暴戾气,遍地铜臭味,宁为独行客,勿做圈中人。"正是这种不从流俗,既避入了小圈子,又融通了人生的大空间、大境界。总体来说,目前人类社会是正面的,向上的,是令人鼓舞的。作为文学的观照,我们却不能不关注人间社会的种种异化现象,比如劳动的异化、资本的异化、文化的异化、人格的异化、价值的异化等等。可以说,劳动的异化,使职场变成了战场:资本的异化。使投入变成了垄断;需要的异化,使消费变成了病毒;交往的异化,使友爱变成了需要:契约的异化,使协议变成了挟持。等等。实际上,如果我们没有理想的人格坚持,我们就会因太多内耗与诱惑而难有所成。人类的本质是在感性生活中实现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我们太渴望用体验的超脱、友情的温暖、自然的认知这种成就感来实现情感需要、道德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在这方面,钟月先生以他的坚守为我们提供了方案与风范。
总之,钟月先生的美文与美德,作为一面明镜,一块砺石,一方标杆,正日渐成为激励津市城市人文整体跃升的一种精神力量,将吸引我们一同行走人文大道,从而留下一串串坚实的大地履痕。感谢钟月先生让我们见证了底层人文生长的可能性,感谢钟月先生独立的精神世界带给我们的叙事愉悦和对生命体验的深刻与美好。
作者简介:李炳泉,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民间文化研究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