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天南地北津市人:钟叔河先生谈“躺平”与“摆烂”丨石正浩

来源:文 联 发布时间:2023-04-25 16:01 浏览次数: 【字体:

   因为工作、生活的现实原因,也因为热点的原因,加上钟叔河先生此前在《十三邀》上回答年轻记者关于“这几年好像都会有一种无力的感觉,面对一些事情或者整个世界的变化,好多事情觉得不对,但是好像又确实没什么对策”的问题;我一直想要延展上述问题,问问钟叔河先生对于“躺平”与“摆烂”的看法。
   前几天去念楼,便问了这个问题。
   “钟老,您知道现在有一个词叫做‘躺平’吗?”
   钟老回答:“知道,就是好比说‘我不争取了’。”
   “有两个词,一个叫做躺平,还一个叫摆烂,摆烂就是‘随便吧’,其实就是破罐破摔。现在很多年轻人说‘我摆烂了,躺平了’,其实就是‘我不争取了,就这样吧’。您曾经说‘人生无大志、但求六十分’,您的这句话是不是是以一种豁达、开玩笑的角度来说的?但是现在好像年轻人说摆烂、躺平就变成了没有上进心的意思。现在这个情况也比较普遍”我补充道。
   钟老停顿几秒后说:“我们被划成右派以后,在劳改以前,也只能采取躺平的态度。你还得活,你还得在社会上干,开会还得去,因为还是职工身份。(虽然)我们右派帽子摘得很早,但是别人知道实际上你是右派,所以上进是没有可能上进,你再上进也上进不了,那只能采取躺平的态度,但是我们还是看书,为什么呢?自己今生生活需要看,并不是为了充实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来当编辑,也没有这样的预见性。预见社会可能会变动,这个我晓得,这种制度(当时不正确的运动制度)肯定会发生变化的,而且变化是突然的,因为它不透明。但是不能够预测到它的方向,它的变化对我们一定有利?不敢做这样的判断,对吧?”
   钟老连着几个反问,但是并不等我反馈,继续说:“但是希望它发生变化这个是肯定有的,因为当自己处于最不利的情况下,就会希望发生变化,不管它变成(什么样),变成更坏也好,只希望它变动。这个到劳改队也一样,就希望它变动,不管它变成怎么样。你好比在劳改队搞了几年,只希望跳动,只要他把你编到另外一也个劳改队去,大部分犯人都是高兴的,(因为)改变了环境嘛,有变动嘛。至于变动是不是对于自己有利的,不知道。但是他希望变,不希望不变,但是绝对没有任何争取的需要和可能。但是书还是要看,还是要读书。读书并不是有功利的目的,到现在我也在看书,我有时候看别人想象不到的书,我(现在)在看《施公案》、看《宏碧缘》,就是《绿牡丹》。因为我小时候看过它,我晚上还听旧书,他没有什么思想性,也没有什么文学性,但是他可以反映市民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文化史的一部分。因为文化史并不是文学上、思想上的,文化史是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也就是农民和市民,这两部分人,一部分农村里面生活,一部分在城市里生活。农村里面也有戏剧、也有说书,这些东西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钟老继续说:“我发现那个旧小说能够存在下去,也还是可以说有他结构方面的优点的。他讲故事有很多重复,好比讲武侠小说有很多情节都很重复、语言也很重复,但是这个里面还是有些规律的。因为听众、观众首先一点是好奇,希望晓得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另外,所有的人都是有不满的,我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弥补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或者说是发泄不满。人有要求、有欲望、有追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有不满,不满是人精神活动起主导作用的部分,如果人很满足就没有文学艺术了。”
   我接话:“讲回来是不是可以总结为,可以躺平,但是不摆烂?”
   我话音刚落,电话进来,谈话被打断。
   电话结束回来,阿姨已经把晚饭端了进来,晚饭是钟老一再交代熬得很稠的绿豆粥,他自己把糖放得很重,说自己喜欢吃糖,还有夹花生酱的早餐饼,也是钟老爱吃的。
   吃完饭,钟老继续说:“伍子胥过昭关那是很危险的,那是绝境。《史记》上写他要跑到吴国去复仇,过江不了,躲在芦苇里,最后没有办法,他干脆把剑拿出来,把头发打散,一路放肆唱歌,引起别人注意。为什么这么做呢?‘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就是做摆烂的搞,破罐子破摔。‘天已经晚了,路还很远,反正走不到目的地,干脆倒着走,乱搞’就是这个意思。这就是做乱搞,但实际上是积极找出路,引起别人注意,当然注意可能被抓起去,也可能被解救。假如不引起注意,就没有人救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日暮途远,我所以倒行逆施。这就是说做摆烂的搞也可以有积极的效果。”
   “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应对方式”我接话道。
   “你好比说我现在根本不能(随意)动,到底是躺平了,事实是躺平了。但是我还是可以做事,对不对?”钟老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用自己做例。
   我又说“其实我一直就想问您对于摆烂、躺平的看法。”
   “我认为这都是对现实不满,我刚才讲了不满好像是一个负面的东西,其实我认为不满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如果很满意就不用进取了。你像贾宝玉贵公子,用不着做什么事,一切都安排好,他叫做无事忙,富贵闲人,但事实上贾宝玉也是有深刻不满的,否则也不会成为贾宝玉,也不会成为文学典型。因为他有他的不满,他不是不满他的衣食住行,他衣、食、住都很满意,但是他也有深刻的不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要讲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有,的的确确有不求进取的,没有什么想法的,但是那种人也还是有不满的。”
   接着钟老又似乎是聊到别的上面:“现在有些人不理解,认为我这么大年纪了还需要做什么事情呢?我并不是有什么压力才做事,我没有经济压力,不需要赚钱,(但是)我本能要做事。”
   我接话说:“其实是一个人生活的寄托。”
   “就好比假如我今天要死了,我就不会挪这个书桌了,我是想自己做事更好一点,更方便一点。同时我认为大家还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环境。”钟老再次用自己作例子来说。
   我说:“没有条件的时候就被动接受,有条件的时候就主动改变”
   “我刚才讲了,被动接受也可以有积极的内容。就是破罐子破摔也有积极意义,伍子胥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钟老补充道。
   以上,是钟叔河先生,一个“躺平”在床的九十二岁老人关于“躺平”与“摆烂”的谈话。



作者简介:石正浩,津市人,媒体从业者,有微信公众号“於勤书屋”记录日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