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散文:换一种方式落地生根丨黄建国

来源:文 联 发布时间:2023-05-30 08:51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十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不是有三十而立之谓。在我三十岁而立之时,眼看昔日同学和同事们一个个事业有成初见端倪,以镜自鉴,自惭形秽。只怪孩提时,浪费读书的光阴,欲想拼一回却感“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
    一段时间,我宛若一只漂泊在大海里的小舟沧海迷茫。思想颓废,工作消极,整天闷闷不乐,本着当一天和尚撞一钟来混世度日。但反复斟酌长远于此,总不是路。加上文化基础薄,欲想改变何从下手?有天休息日,闲着无聊,去图书馆逛逛,翻阅了报刊,阅读了敬一丹撰写的一篇(回忆成长录)文章,文章介绍了她,二十九岁经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文化底子薄弱,曾报考中央广播学院(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结果连续两年名落孙山,当时敬一丹一度想放弃,但她母亲一直在她耳边鼓励--人的命运靠自己掌握,真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这句话一直鞭笞敬一丹,后来考取中央广播学院,毕业后未放弃继续深造读研的梦想,读研后留校任教,最终在众多佼佼者中考上中央电视台做了(焦点访谈)新闻主持。
    看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尽管我与敬一丹非能相提并论,但我决心鼓起生活的勇气,在迷茫中去寻觅人生的答案。从此,爱上阅读,图书馆成了我知识充电的乐园,并与读书看报结下了良缘。无论是工作闲余,还是节假日,我放弃娱乐打牌的时间,一头扎进图书馆,沉静在书报知识的海洋里,《常德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工人报》是我阅读的首选。
    我读报一般习惯性喜欢从报头读到报尾,有时连一个标题,我都会思忖琢磨好半天,遇到好的感兴趣的文章我要读好几遍。在没有手机、电脑笔记本的年代里,唯有靠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不厌其烦将好的名言警句、词汇手抄下来,目的是为今后能活学实用奠定良好的基础。读报过程是一种精神食粮享受,扑鼻而来的油墨香味,楚楚动人的新闻故事,美仑美奂的名言警句,仿佛走进葳蕤森林里,可以听到风声,可以看见绿叶,当手指轻轻划过报页,但觉流淌文字如一条清澈的河,让我孤独的心灵飞溅激情浪花,浮躁的外界,仿佛不存在。
    图书馆阅读往往因时间的限制而不能满足,我便开始到报刊亭买报,到邮局订刊。《中国剪报》《杂文报》《文萃》是期期必买不可。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方知难。成年累月的报刊它是我学习资料的文库。于是我将每年每月报纸装订成册,并将报刊上好的文章剪辑装裱。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我收藏了不少报纸,包括创刊号,就连津市报、常德日报当时的晚报版我仍然保存至今。
    看书读报是一种生活方式。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每天上班我总是提着老母亲给我缝制的一个布手提袋,里面免不了装一本杂志、几张报纸,利用等车、上班工作空闲时拿出来阅读,就连吃饭、上厕所也从未放过空闲时间,倘若吃饭不拿杂志报纸翻阅,简直索然无味,厂里报刊窗栏,阅览室亦成了逗留驻足的常客。
    读多看多了耳濡目染,攥笔写作的念头蠢蠢欲动难以抑制,我将写的第一篇拙文《人过三十六》试着寄给了津市广播电视报,一个星期后刊登发表了。小小的成就感愈发促进了我写作的兴趣。每当夜幕降临,我走进书房,一张桌,一盏灯,一杯茶,一叠纸,紧握手中的笔,努力挖掘精神的隧道,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内心的感悟,企望有朝一日能破土而出,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读书阅报写作是我生活中的一种精神陪伴。经过多年努力持之以恒,命运,总是让人在窘境失望中发生转机,遇见最美丽的惊喜。我的新闻作品与各类文章,从地方报写到了省报甚至中国汽车报,新闻作品还上了《湖南工人报》头版头条,并成了多家媒体的通讯员,还加入了党组织。
    其实,每一个人都像一颗种子,换一种生活方式,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那片肥沃的土壤,落地生根。我深深感悟到:人生的成功有时不是取决于人的出生和起点,而是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与勤奋。这便印证了敬一丹母亲所说的:“真想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
    回溯往事和晚年退休生活,美满生活离不开精神生活,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须臾不可离,必须达到完美统一感到内心充实。如今,随着时间的远去,阅读的深入,有一种感受不曾改变,读书阅报学习,其实就是在触摸伟大的灵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滋养心灵,它像一艘巨轮带你从狭隘天地驶向宽阔的海洋。我意欲在知识海洋里博激奋进,沿着这条航线一直走下去。


作者简介:黄建国,原湖南汽车车桥厂退休职工(通讯员),津市市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新闻、文学,曾在《中国汽车报》《湖南工人报》《常德日报》《常德晚报》《常德民生报》发表习作近百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