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津市味道:爱恨交加的“包子”丨黄道师

来源:文 联 发布时间:2024-03-19 14:25 浏览次数: 【字体:

恨交加的“包子”
                    话说津市方言词


   “你看你!我港嘀吧,你硬是咯卵包子!”
   “包子”在津市方言中,乃至在澧州方言中大多是常作个贬义词。
   包子本是面食品之一,有馅,最普通的就是糖馅的“糖包子”,腌菜馅称“菜包子”,鲜肉馅称“肉包子”。包子店铺给人的印象总是“热气腾腾的”,香气弥漫飘逸,由不得人不直咽口水。
澧州人特别尚节俭,不喜欢奢侈浪费。在整个澧州,人们都把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极端不节俭“不晓噔甘(艰)难辛苦嘀”、过分花钱“袋哒倒提起走嘀”、大手大脚不吝惜钱财物的人,称为“包子”,贬义化,含有“傻”的意思。用于交往中,有歇后语“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但从没有人真的用肉包子去打过狗。“包子”的贬义,很可能是从这个歇后语中衍生出来的:如果谁把人都不能天天吃上的肉包子“打”了狗,让狗去吃了,那他自己就是“包子”一个!用于劝世,有俗语:“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澧州人认为把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的人仅仅称为普通的“包子”还不够,还说“半斤灰面做嘀大包子!”来比喻那种“蛮包”“很包”的人,指责其大手大脚。更有夸张之说“一百斤灰面做嘀包子!”用来讽刺暴殄天物的人特别“包”。“灰面”即面粉,那么多面粉,该做多大一个包子呢?够人想象这个“包子”的大,是否可以申报某项记录了?!
   津市人说话好图俭省,还直接说某人“好包喔”“包得很”“蛮包的很”“蛮包嘀”“蛮包”,或者仅一个字“包”。“包”且又和“宝”相近似,还不由得使人联系起“宝里宝气”来,更与澧县方言的“半头”不分伯仲。
   津市人爱好“姿势(仪表形象美好)”,素来不理解和歧视乡下人的“不讲究”,不仅称之为“乡巴佬”,甚至还说成“土包子”(连返城的“知青”都呼之为“巴佬”)!为了“鹊(讥讽)”乡里人,就有“乡里人进城吃热包子--沃味(烫到)后背心”的笑话:
   有个乡里嘀,打嘀赤膊上街,到咯包子铺买糖包子吃。热包子被他咬哒一口,糖就咯流哒出来,流满巴掌心!还不是舍不得雷一口糖唦,他就举起手舔手心啰,而糖顺着手腕往下流,眼看就要流到倒拐的(肘弯)迭(这)里哒!他就举起手,去舔倒拐的上的糖,没想到手往上一举,手捏嘀包子里嘀糖,又咯滴到后背上哒,沃(烫)得他哇哇直叫!还将将(刚刚)执(只)吃一口包子,就咯沃陡哒背心(后背)!幸得路人赶紧帮他揩掉背上沃人嘀糖汁,不然还要巴陡(粘住)哒沃!
   笑话归笑话,也没有什么恶意,也许还是真事儿呢。吃刚出笼的糖包子,还真的要提防点儿,大快朵颐时大意放纵不得呢!
   津市人为啥爱拿“包子”来说事呢?实在是津市的包子又多又好吃。可谓名“包”繁多:大名鼎鼎的“伏油包子”:四川人说“富油包子,用猪油加白糖、花生做的馅料,香香甜甜的”。澧洲人称“伏油包子”,而且馅是“猪油+白糖+霉干盐菜”,比川人另有一种风味!落口消融的“汤包”;一格(隔)10个,食量大的人,吃好几格都“不老操(不够)”!疑是北方的“灌汤包”传到澧州后叫“汤包”的。其特点是皮薄,洁白如细瓷,有透明之感。行家说,津市的汤包上是“有讲究嘀”,强调有精工捏制均匀的绉折“要有32道!”刚出甑的热汤包,包破流汁,烫嘴,吃时要小心,必须“斯文”,否则就会“沃啶(烫伤)”“舌条(舌头)”和“嘴巴皮呀(嘴唇)”!吃的时候,食客们个个做温文尔雅状,先搁在碗盘上看,也就是未曾开口吃,先来他个赏心又悦目一一汤包外形似白菊,抬箸夹起来,悬如灯笼,里面无肉但有肉汤!很多人不知是怎么把“汤”“灌进”去的。其实汤包里面的汤汁,是肉皮“化”成的:备料时将肉皮熬制成胶质汤,冷凝后成啫喱,添加入鲜肉馅中搅拌混合,再包进包子里;包子蒸熟后又成了汤汁。让人难忘的还有“水煎包”及近年来产生的“牛肉包子”“素菜包子”等。

   “包子”终究还是得到津市人的“客观公正”看待,也就翻身变成了褒义词一一津市人常说“gǎo-de-yi-bao-zi-jin搞得一包子劲!(干得很有劲头地、做事很有兴致很卖力)”对津市人来说,面食是副食,吃面食也不是三餐主食,因而也就金贵起来,以前,包子也不是餐餐吃的!因而将“包子”借用来比方,做褒义的比方,做事就像吃包子那样投入、美好呢。       
   “你看他俺,搞得一包子劲!”

   津市人向来就“眼阔子(眼界)”蛮高的,喜欢追赶潮流,追逐时尚,爱“讲时髦”;生活上也是讲究一个精致,真可谓“肉不厌精,脍不厌细”,对包子也是有深刻记忆的:
   津市作为湘西的水陆码头,抗日战争“时期,人口陡增,更是热闹;老人们还在津津乐道那时的“新合楼”包子,总是说“排起队哒买嘀!”上世纪末又夸“汤包”和“望江楼煎包”;说望江楼的“水煎包”,在包子里放入肉丝粉条,用煤火加热平底锅煎烤后即可食用,一口咬下去,既有粉条的晶莹黄褐及嫩滑,又有香辣肉丝的醇美!
   著名作家龚曙光回忆起津市的“喫(吃)”,在《津市三顿饭》一文中写道:七十年代末,在大码头望江楼排队买包子后赶长沙班轮船,“顾不得刚出笼的包子烫人……捧着四个望江楼的包子,急急匆匆往码头跑。”
   如果你更加深入一点去街巷的“廊啦”里探访,就会听到老津市人念起他儿时用仿长沙腔喊的童谣来:
   望江楼嘀面,
   国营饭店嘀鸭,
   新合楼嘀包子真好呷!
   望江楼,样样有:
   有菜、有肉、有甜酒!
   这是快“老掉牙齿”的童谣,还有一首“新”一点的,算是“老”儿歌了吧,也是绕不开“包子”的,伢惹岸请(小孩们)
在三八妇女节里叫喊:
   “三八”妇女节,
   男嘀没得格!
   女嘀吃包子,
   男嘀会怄死!
   津市的“包子”,“包”着手艺的传承,“包”着地方美食文化,“包”着故乡的回忆,“包”着乡愁情结啊!默默地沉积在渐渐远去的方言里。
   “磨啊儿(明天、以后)几时得空哒,一起来津市新望江楼吃它几个包子呢?!再尝哈记忆中的味道!”



   作者简介:黄道师,津市市作协会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