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卫津市 守护兰城
赵远春/文
绰号——如鲠在喉
昨夜,与友人酒后饮茶,又因“津城”二字,再次引发一场舌战。挑动战争的是我,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津市人,保卫津市、守护兰城是我当仁不让的责任。
战争的起因是“津城”两个字。我不否认,现在的津市人似乎都已经接受了这两字就是津市的别称。而于我来说,从内心深处对这两个字是根本不能接受的,这两个想当然的字既不能算是津市的别称、别号,更不能算是对津市的爱称、昵称,这两个字最多只能算是……们给我们津市起的一个“绰号”。
“……们”大多不是老津市人,老津市人从来没有把津市唤做“津城”的。就如长沙的别称不叫“长城”,也不叫“沙城”,她叫“星城”;就如常德的别称不叫“常城”,也不叫“德城”,她叫“柳城”。如果都去想当然,那么澧县到底是叫“澧城”或者“县城”呢?
一个城市的别称、别号,或者是爱称、昵称,她必然以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为代表。就如苏州市叫“水城”,就如十堰市叫“车城”。
那么,我们的津市究竟应该取一个什么样别称或者昵称呢?其实,老祖宗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我们美丽的津市起好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兰城”。
爱昵——千年美丽
郦道元(466~527年)在《水经注》中说:澧九水,温、渫、黄、茹、道、溇、澹、涔,总曰澧。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在《离骚》中吟咏:“望涔阳兮极浦”、“遗余佩兮澧浦”,在漫游“涔阳古道”时,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的名句,为澧水封赠了“兰江”的美誉,说绝了沅、澧大地的馨香。
楚顷襄王之子熊完,在秦国9年的人质生涯中,时时思念楚国家园,留下了“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的悲愤之作,而这“草衰”之草,便是遍布九澧的兰草。
初唐四杰卢照邻写出了“江水向涔阳,澄澄写月光”的美景。后又有出生在江陵的诗人岑参,因羡澧州之美,曾以“君住澧水北,我家澧水西”而自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则留下了“自汉而南,州之美者,十七八莫若澧”的名句。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则以“移家澧水”表达他对澧水的热爱。
更有北宋范仲淹老先生,直接引用屈原名句,发出了“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感叹,给世人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亲爱的朋友,所有这些有根有据的历史典故,难道还不能足以证明,早在千百年前,老祖宗们就已经为我们依澧水、依兰江而生的津市,取好了爱称别号——“兰城”吗?
传承——还我兰城
千百年过去了,兰江还在,只是我们这样呼唤她的越来越少了。兰江边的城市——津市,也早已旧貌换新颜,渐渐的也淡忘了对“兰”的记忆。
在澧水流域,在“兰城”津市,曾经不知道有多少女性,用美丽芬芳的兰草做为自己的名字。青青的兰草,洁白的小花,早已幻化为津市的灵魂,她是那样的清洁、高尚,点缀着我们美丽的小城津市。
曾几何时,“兰”婆们一代代远去,“兰”妈们一代代渐少,“兰”嫂“兰”姐们越来越不多,“兰”妹子在现代观念中更是与所谓“土气”沾边,几乎没有父母为心爱的女儿取名为“兰”了。
可是,我却要断喝:我不要“津城”,“ ……们”我求求你们了,你们一定要还我“兰城”!因为,我是美丽“兰城”——津市人!(作者系市审计局干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