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忆峥嵘岁月(朱传忠)

来源:朱传忠 发布时间:2015-07-28 21:43 浏览次数: 【字体:

高考恢复后,这就是一条通向成功的路。尽管这条路当时还是一条羊肠小道,但,只有不畏劳苦的人,仍然可以到达光辉的顶点。在这条崎岖小道的攀登上,三中的老师们发挥无私奉献、忘我用命的精神精心施教,所建造的师德丰碑是现今社会难以逾越的。三中的同学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和连续作战的作风,争分夺秒顽强拼搏,用知识改变命运,成就未来的勇气和决心也堪称现在母校学生的楷模。正是由于师生用命,乐教苦学,“于艰难困苦之中,玉汝于成”。终于,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带着泥土芳香的青年才俊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从此他们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说起80年的高考,可谓是惊心动魄。那年长江发大水,澧水流域暴雨成灾,受长江洪水顶托,澧水陡涨到42公尺,超过警戒水位一米多,成百上千的农民只好日夜修“子堤”挡水。当年6月26日,风高浪急,澧水城内垸临江大堤溃口,顷刻之间,几万亩即将成熟的稻田全被淹没。在唐代就为澧州治所的千年古镇——新洲镇,沦为水乡泽国,上万户人家房屋被淹或者倒塌。惊魂未定的逃难人群,都向垸中唯一的高地——澧县三中校园集中。一时间,学校成了难民所。农民的牛、猪、鸡都放养在学校里、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到处住满了人,到处生火做饭。这种嘈杂脏乱的环境,对相隔十天就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讲,是一种严酷的考验和极大干扰。面对周围滔滔的江水和身边从洪水中逃难来的无数群众,我们对学生说:洪水无情人有情,生命是宝贵的。在灾难当头时,我们不能置群众利益于不顾,要把灾民的困难当成我们的困难,学校要尽量腾出空间安置灾民。但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毕竟关系到你们的前途和命运,任何人都不可以害怕困难,轻言放弃,我们一定要化沉痛为力量,变被动为主动,静下心来,闹中取静,决不中断我们的复习准备。在强有力的政治思想鼓动下,师生同吃同住,守望相助。在简陋而嘈杂的环境里,坚持与命运抗争。七月五日下午,全校高考考生渡船涉水登上了澧县人民政府派来的二艘轮船。可是一清点人数,恰恰缺了曹家兄弟。我们即刻派出几路人马,到凡有可能他们落脚的地方查找,结果都是音信全无。望着滚滚东去的浩荡洪峰,看到河水不断漂移的木屋、家具和尸体,我们只好心情沉重的开船,朔江而上,在担惊受怕中到达澧县一中——高考的考场。我立即向高考办报告缺考的情况,在县政府的帮助下,得知了曹家兄弟已先一天随亲友驾木船返回了老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几天后,考试归来一打听,我才知道曹家已被大水冲得荡然无存,靠他父亲的水性好,才打捞起几根木头。后来,学校派人送去一袋米和一些生活用品,算是一点小小的接济。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吓住渴望成长的学子们。他们在逆境中相互扶持,努力奋起,不仅创造了澧县三中高考史上的辉煌——在常德市88所完中中,取得了升学率第五名的好成绩;而且,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找到成才的基点,成为高校中的骄子。

回想起这令人难忘的一幕,我为我们的团队临危不惧,处事不变的精神而骄傲;为我们的学生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表现而自豪。快三十年了,每当忆起这件往事,仍然令我激动不已。“多难兴邦,逆境成才。”我想,这应该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真理。

我庆幸自己终生选择了教育生活。这份生活虽然淡泊、宁静,但它营造出了可以视作我一生财富的一片心灵的天空,并成就了我的一份教育理想,栽培了一批令我自豪而崇拜的人才。因为他们——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作者介绍:朱传忠,原原澧县三中书记、津市市教育局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