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那时年味

来源:杨冬萍 发布时间:2016-05-23 09:27 浏览次数: 【字体:

记忆里的年味是厨房里香气扑鼻的灶台,是堂屋里哔哔啵啵的火焰,是一路上狮子龙灯的跳跃,是大年初一床边簇新的衣裤鞋帽……

如今,过年似乎只有春节联欢晚会、大人的麻将、小孩的鞭炮与手机抢红包…… 那些记忆里浓浓的年味呢?

那时,才到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忙开了。杀年猪、打糍粑、熬麦芽糖、打豆腐米豆腐……炒花生瓜子切芝麻糖米泡糖,准备各样吃食。各种糖食用坛子装了,封上口,只等过年的时候吃——不过小孩子是防不住的,也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吃一点。

当然,家里还要打扫卫生,即使是土墙茅屋,也要贴上年画、对联,这才像过年的样子。

只要有太阳,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总是会晒满了花花绿绿的被单、衣物,越是临近过年越是忙碌。主妇们拆下蚊帐,拿了大的澡盆,直接提到水塘边,提了水用洗衣粉泡了,穿上雨靴就踩进去,一会儿一盆子清水就变黑了,于是倒掉换上清水再踩,如此反复几次,原先似白似黄的蚊帐竟脱胎换骨,变成雪白雪白的了。没有洗衣机,这样的洗涤方法也是妙啊!

到了腊月二十九,那就更忙了,我们那里的年似乎从二十九晚上就开始了——一夜是不得入眠的。白天得准备各种年饭要用的食材,鸡、鱼、肉什么的得洗干净了备用,洗萝卜白菜通常是我和姐姐的事,蹲在水塘边小手冻得通红,却也不觉得冷,要过年了,多高兴啊!刚过晚上十二点,村子里此起彼伏的鞭炮便响了,这便是有的人家开始敬菩萨了。据说越敬得早越好,菩萨就保佑他们家。所谓敬菩萨就是拿整个猪头煮熟了,鼻孔里插上大蒜,还要用白圆的大萝卜切成两半分别点上香烛,一条鲤鱼一只鸡,都放在一个盆子里,家里的男主人恭恭敬敬地端出门,对着南天拜几拜,似乎还要说上几句什么,这时候鞭炮响起,这就是一年里最隆重的时候。过年一家人都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吃药,还有许多禁忌,不然一年都不清吉。敬菩萨的时候孩子们更被特别叮咛不许乱说话,那是一个多么神圣的时刻啊!那可是关系着来年的收成还有一家人的平安呢!

敬完菩萨,有的人家又上床睡一会,而有的人家里就开始做年饭了,只是半夜,当然不急。就算是从不做家务的男人这一顿年饭也是要帮着做的,或者烧火,或者打杂,夫妻俩做着做着天慢慢就亮了。孩子们当然不管做年饭,只管躺在床上猜这是谁家在放鞭炮,一会儿又是谁家在放鞭炮,猜着猜着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一觉醒来,天都亮了。急急忙忙穿好衣服跑进厨房,哎呀,那个香呀!大块的肉加了桂皮炖的萝卜已经出锅,热气腾腾的一大盆。母亲总会让孩子自己去撕点肉吃,吃点香喷喷的萝卜。孩子们于是吃得满嘴流油,抹抹嘴巴,屋里屋外转着,身边跟着一条吐着舌头的小狗。有时候帮着父亲贴下对联,远远看着是不是贴歪了。再看父亲如何撕下堂屋里去年的年画,又小心翼翼换上崭新的年画。那大多是关云长秦琼之类的英雄人物,骑着高头大马虎虎生威的样子,堂屋正中照例是毛主席像。这些贴完,年饭也就差不多熟了。于是摆桌子,端菜,上酒。满满的一桌,火锅呼呼地冒着热气,一家老少聚齐了,喝酒的喝酒,吃饭的吃饭,那时没有什么饮料,孩子们大约是喝的一种叫做汽酒的饮料,喝多了就会肚子里往上冒气的那种。桌子底下的小狗在这一天也是有肉吃的,当然不是吃剩下的骨头,是专门从碗里给它夹的大块大块的肉。

有时候一大家人热热闹闹正吃的时候,门口就有锣鼓铿锵。一抬头,有人开唱了——这是打三棒鼓的或者是打渔鼓的。打三棒鼓有时是两个人,一鼓一锣,两人合作,唱词都是现场做的,叫做“见子打子”,水平就稍高一些,唱词若叫主人听得高兴就会多给了几毛钱。渔鼓就是一个人的热闹,似乎简单些吧。一家家地唱过去,听说收入也蛮高的。那时我们班有个姓黄的男生就会这个,他的名字奇怪,家境也不大好,平时总遭到调皮男生的欺负,学习成绩总是在最后的吧。可是他在这铿锵的锣鼓中确实那样精神,唱词也一句句地精彩,似乎这样的舞台更能给这个清瘦的少年一些自信。我那时总是奇怪他为何打起鼓来竟是这么聪明。

除了打三棒鼓、打渔鼓的,更热闹的要算舞狮子舞龙的了。远远地听到锣鼓响了,就知道狮子龙灯来了,除了他们自己浩浩荡荡一班人,后头还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在锣鼓声里一路嘻嘻哈哈好不热闹。这时主人就要准备好鞭炮和红包了。若遇上主人家殷实,表演的时间自然就长一些,狮子还会表演飞桌子,倒立什么的。表演狮子头的都是身强体壮还会几下子的青皮后生,若恰巧哪家当年娶了新媳妇,又恰巧挤在人堆里看热闹,一不留神就会被罩进狮子头里,至于那红火火的瞪着大铜铃眼睛的狮子头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旁人自是看不到。一会儿满脸绯红的新娘子又被放出来了,低垂着头疾步躲到一边去了,这时过年主家自是恼不得的,看热闹的就在一旁哈哈笑着。

初一早上燃放一挂鞭炮才能打开门,而这一天一般是不出门的。到了初二路上就热闹了,到处都是走亲戚的,携老扶幼,礼物一般就是红糖或是饼干之类的称好了包成方方正正一个包,讲究的还在上面用红纸条装饰一下。有时候你来我往,碰巧的还能发现自己送出去的包又回来了。家家热热闹闹,酒菜飘香,平时疏于联系的亲戚也就理所当然地聚一聚。

最热闹的日子过的特别快,似乎一晃年就过完了。正月十五,也不兴吃元宵的,好像记得那晚的灯是要一直亮着的。“伢儿望过年,大人望种田”。只是到了十五,年过完了,就预示着新的一年劳作就要开始了。

作者简介:杨东萍津市市二完小教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