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情岁月浓/王滨
乡 情 岁 月 浓
----忆在京津市同乡会
文/王滨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京老乡思念故土,不忘乡愁,在改革大潮中,想为家乡做点事,兴起了同乡会。风雨春秋,冬夏寒暑,经历了整整17年,直到今年初春,才划上句号。
回顾峥嵘岁月,老乡们和家乡领导一起,为家乡共谋发展,在各个领域建言献策,或出钱出力尽其所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老乡们在异地他乡,生活上相互帮扶,事业上合作共赢,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往事。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淹没了往事,多少往事不被人记起,或被人遗忘。唯有同乡会的故事,就像杯乡情浓浓的美酒,让老乡们仍在细细的品味;联谊会上的欢声笑语,还有问候祝福的碰杯声,更像一部美妙的乡情乐曲,至今还在我们耳边回响,让后人传唱……
浓浓的乡音乡情,铸就了我们不朽的乡魂,思乡怀旧让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难忘那些激情燃烧的时刻,又让我回到了乡情浓浓的岁月中……
——题记
99年5月3日,同乡会预备会部分人员留影,左一为作者、左三为吴春初、左四为贺修桂、左五为雷光春、右一为沈跃进
一
1994年春天,老家来了两位家乡领导,办完公事后,提出想见见在京的棠华老乡。我喜出望外,连夜四处电告。第二天很快赶来了中央党校的陈作樑、农行总行的钱绪红、国家出版署的石家金、北京医院的贺修文、工程兵科研二所的黄费斌、中铁建的钱克福等土生土长的棠华人。大家和家乡领导相聚在双榆树一家普通的餐馆里。初次齐聚,亲切温暖之感难以言表……往后数年,相互往来,如走亲戚。偶有小聚,胜似家人团圆。时空渐长,不觉形成了棠华老乡会。开心有趣,很有意义。
99年春节,近邻老乡串门拜年,有天几位同乡不期而遇,在贺老家,听我讲起了棠华老乡聚会的事,都颇感兴趣。不知是感悟还是有所启示,有人竟提议:“干脆搞个津市同乡会。”话音刚落,贺老第一个表示赞同,吴春初、陈作樑、雷光春等紧跟着表示积极支持。
经几天后的分头活动,很快得到沈跃进、曹声道、皮纯协、夏德宏等一大批老乡的响应。5月3日,在丰台区丰益桥畔的仙味苑酒楼里,举办了一次有张子其、邓继林、胡忠等19位老乡,还特邀了徐炳忠、何训班等5位澧县嘉宾参加的小型联谊会。人数不多,但很隆重热烈,有几位老乡还表演了文艺节目。经大家充分酝酿讨论,在会上达成了年内举办大型联谊活动的共识,会后还全体合影留念。
聚会消息很快传开,又联系上了不少老乡。6月底,在湾子湘巴佬酒家,召开了有13人出席的工作餐会,组成了筹备组。贺修桂任组长,吴春初、雷光春和我为副组长,陈作樑为顾问。到7月上旬,不少老乡找上门来,经落实汇总统计,已有近七十位老乡上了花名册。
7月18日,在贺老办公室,我将汇总的花名册,还有举办大型活动的设想和具体方案,向贺组长作了汇报与说明。他表示赞同,并向我提议:最好邀请津市市委市政府派人来参加。我觉得是个好主意,立即和市委办吴德新主任取得了联系。我电话告知,年内在京老乡将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成立津市同乡会,诚邀家乡家乡领导届时光临指导……8月中旬,吴主任回电话告诉我,市委市政府领导经认真研究决定:国庆节后将组团来京,和我们共同举办首届在京同乡联谊会。消息不胫而走,老乡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99年10月7日,首届津市市在京同乡联谊活动合影。第二排左七为津市原市委书记袁观清
二
为办好首届联谊会,9月3日召开了有曹声道、皮纯协、万里等老领导出席的扩大会。在皮老的提议下,将筹备组正名为同乡会。组长改为会长,副组长改为副会长,陈老仍为顾问,我和沈跃进担任正、副秘书长。会上确定了大型活动的日期和地址,成立了三个工作小组。即会务组,由贺会长和雷副会长负责;生活服务组,由吴副会长和朱传生老乡负责;安保组由沈跃进和何志强负责。会上责成我负责总联络和协调工作。会议还要求月底前做到三到位,即会务程序内容准备到位;生活安排服务项目到位;安保措施检查到位。大家分工负责,热情很高。会后我及时将10月6日的会期、地址及准备情况,向市委办吴主任作了详细汇报。
想不到国庆节刚过两天,常务副市长胡振球同志便带着政府办有关人员先期到达。令我十分惊喜,有点手忙脚乱。在四处找不到贺会长的情况下,吴、雷二位副会长决定,由我出面接待与汇报。没有书面材料,只好现场发挥。实事求是的从筹备过程,到机构人员分工,以及当前准备工作情况。全面进行了汇报,还回答了有关问题。想不到家乡领导们很满意。说我们工作认真,抓的细,连说了好几个“老乡们辛苦了。”接着对大会程序、联谊活动项目、座谈会内容等具体事宜进行了研究与分工。最后胡市长告诉我,从家乡带来些土特产,请同乡会协助市接待办的小梁同志分发给每位老乡。还说,联谊会所需主要费用由市政府承担,我感动不已,如释重负。
那段时间,着实让老乡们忙碌了一阵,连部分家属和司机都动员起来了。几位老同志尤为令我感动,皮老几次陪我去中纪委请首长曹庆泽同志,陈老、曹老等协助我给徐炳忠、陈本延等首长打电话,发请柬;万老帮助找汽车拉物件礼品;彭逢趣、邓继林等带人去机场、车站迎候家乡领导;朱传生、杨合湘、聂美清、夏德宏等老乡协助正、副会长,做好会务、生活、座谈等方面的准备工作;沈跃进、何志强等忙于制订检查安保措施;钱克福、杨茂祥、向际炎等协助布置联谊活动场地。因随行物品和馈赠礼品未如期到达,决定将会期延至10月7日。
10月5日下午,时任市委书记的袁观清同志,亲自率团到京。我随雷光春、吴春初、沈跃进、邓继林等诸多老乡到机场迎候。袁书记来了,只见他风尘仆仆、精神焕发。三十七八岁的年纪,充满了阳光与活力。他笑容可掬的握住了我们的手,一一向我们介绍了同机到达的家乡领导,其中有市委办的吴主任和刘副主任、政府办的龚主任、市计委的谭主任、教育局王局长、交通局的程局长、林业局的袁局长、嘉山风景区沈主任、津市一中刘副校长……和家乡领导们一一握手问候,加上先期到达的接待办、电视台记者等人员共约二十人左右。如此数量与规格的阵容,足见市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令我兴奋激动不已,同时也感到了责任和压力。老乡们的热情与积极性,让我感到特别欣慰。10月6日下午贺会长终于从山西赶到了会场,所有物件礼品均已到位。大家和我的心终于落了地。
2010年1月18日,在京老乡和家乡领导们春节联谊会。居中者为津市原市委书记何英平(女)
三
10月7日上午,78位在京老乡,近20位来自家乡的亲人,12位首长、嘉宾,还有不少家属和司机等,合计一百多人,在丰台区六里桥北里爱华大厦二楼会议厅,欢聚一堂。九点半,先由我向大家介绍了到会的首长、嘉宾、老领导、家乡领导及同乡会主要成员的基本情况;宣读了来自各方的贺信贺电。接着在一片掌声与欢笑声中,胡市长主持并宣布了首届津市同乡联谊会开幕。首先由同乡会吴春初副会长致欢迎辞。他说:“……是亲切的乡音,深深的乡情,让我们相聚在北京。欢迎您,来自家乡的亲人,欢迎您,来自首都不同岗位的首长、嘉宾和同乡们!······殷殷桑梓情,片片赤子心,美丽的家乡津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五十年的风雨岁月,由贫困走向繁荣。……家乡还有很多困难,老乡们,愿我们共同携手,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让这颗湘北明珠,更加灿烂……”紧接着贺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主旨讲话。接下来在一阵雷鸣般掌声中,市委袁书记代表家乡几十万父老乡亲,向在京老乡及其家人、向首长、嘉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高度赞扬“在京老乡是家乡的优秀儿女,杰出代表,乡亲们牵挂你们祝福你们……”在座老乡无不热泪盈眶,接着书记汇报了家乡建设和新面貌、描绘了发展愿景,欢迎大家参与家乡建设。最后袁书记深情的说:“月在楚天碧,春来湘水深。真诚的邀请大家回家乡走一走,看一看悠悠澧水,看一看澹津古渡,看一看古城新貌……”字字句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情真意切,不少老乡流下了激动的热泪。高潮过后,计委谭先茂主任介绍了家乡重点建设项目,播放和展示了津市发展中的影像和图片资料。老乡们振奋赞叹不已。接着青年代表雷光春、老领导万里、首长徐炳忠主任和陈本延部长,先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乡音乡情将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共同祝愿家乡明天更美好!最后全体与会者在大厦门前,集体合影,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影像。
午宴在天使食府举办,离主会场不远。上午十一点半,老乡们按老家乡镇划分,自由组合入席。加上特邀嘉宾、还有家属司机共约130多人。12点整市委接待处的曾庆万主任主持了酒宴,胡市长致祝酒辞,沈跃进代表在京老乡致答辞。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全体举杯起立,只见市委袁书记带领家乡领导们逐桌向老乡们敬酒。老乡们和首长嘉宾互相碰杯,庄严辉煌的大厅,被问候与祝福声响成一片。祝愿在京老乡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祝愿家乡领导为家乡发展再创辉煌;祝愿家乡繁荣昌盛、愿父老乡亲早日奔向小康。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整个联谊活动沉浸在了浓浓的乡情中……
下午两点,胡市长和贺会长共同主持了为家乡谋发展的座谈会。38位在京同乡代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积极进言献策,让在座家乡领导深受感动与启发,表示回去认真研究,一定要把津市建设的更美好。
往后两天,在同乡会的安排下,家乡领导由我和沈跃进陪同,参观游览了亚运村、民族园、怀柔慕田峪长城、红螺寺……随后和在京老乡依依惜别。留下的电视台记者,在我陪领下先后专题采访了万里、周峰、贺修桂、曹声道、沈跃进、雷光春、张新宇等事业有成的老乡。回去制成了专题片,在家乡广为宣传。
2010年1月18日,在京老乡和家乡领导春节联谊会留影
四
首届联谊会后,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同乡会是为联谊活动服务的,活动结束便意味自行解散;导致一些成员自动离开。但大多数则认为同乡会应是常设机构,组织起来不易,只能加强,不应解散。不少老乡还把同乡会当成了家,希望坚持办下去。是停还是办困扰我们不少老乡,正处于低潮的十字路口时,2002年出现了新的转机。时任市委书记的宋冬春同志来京学习,老乡们三五相约去看望他,他很感动,以为是同乡会安排的。在一次矿冶所周洲同志宴请的餐会上,有刘少怀、周峰、杨合湘、朱传生、彭逢趣等十多位老乡出席,宋书记关切的问,现在谁是会长?我脱口而出:“是周峰同志。”(因事先我已和周谈好。)大家立即点头称是。就这样周峰同志谦虚的担任了第二任会长,一直干到2007年春节后主动让贤,推荐雷光春同志为第三任会长。
自2002年到最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周、雷二位会长,主动热情,不负众望。始终团结老乡,凝聚乡情,留住乡魂。努力打造交流平台,积极构筑沟通的桥梁,继承和发扬首届联谊会的传统经验。曾先后八次组织配合来京家乡领导操办同乡联谊会。在我依稀记忆中,宋书记来举办了两次,记得有次在湘福诚聚会时,还给老乡们备份了来自家乡的礼品;问候与祝福大家,还念念不忘家乡费改税后出现的新气象。2004年邓德林书记来党校学习,抽空和30多位老乡在湘水明珠拉家常,谈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趁周末休息,在我和邓继林的陪同下,特地去怀柔看望未见面的郊区老乡……2007-2011年期间,何英平同志主政津市,曾亲自和尹市长率团来京,在同乡会的组织与协助下,先后举办了大小五次春节联谊活动。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10年春节前夕的那次,也许是大型活动的最后一次吧!当得知家乡领导已启程来京,老乡们纷纷给我来电或发短信,询问情况;有的订好了接风洗尘的晚宴;有的要去机场车站迎候;有的要去布置会场……那份期盼与忙碌,让我十分感动。
家乡领导来了,风尘仆仆、满怀深情。熟悉的面孔,纯正的乡音,老乡们像见到了亲人一样高兴。辉煌的“金源”大厅里,流光异彩,会标彩旗高悬,厅内人声鼎沸、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在阵阵雷鸣般的掌声中,何书记拿起了话筒,亲切的语音,动情的神彩,立即拉近了与老乡们的距离,不少老乡异口同声地问候:“何书记辛苦了!向家乡领导致敬!”祝福声此起彼伏,消除了家乡领导的一路艰辛与疲惫,接着尹正锡市长精神焕发地走到台前,条理清晰地汇报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他说,工农业总产值已超五十个亿,年递增率达13.1%,财政净收入两个亿。同比上升十五个百分点。人均GDP已排在常德市第二位······多么惊人的数字与可喜的变化。让在座的老乡们赞叹不已。雷会长立即代表在京老乡表示了祝贺与感激,他说:“……家乡从贫穷走向了繁荣,是各级领导倾注的心血,是父老乡亲付出的辛劳。家乡的每项成就,每条喜讯,都让我们骄傲,让我们自豪。家乡的每个困难,每步艰辛,都让我们牵挂,我们的心时时和乡亲们一起跳动。衷心祝愿家乡领导为家乡发展再创辉煌……”老乡田培炎发表感言后,一曲“赞母”的歌曲将晚会推向了高潮,“难忘今宵”的旋律回荡在整个大厅,让人难忘与心醉。何书记走进了老乡中,将父老乡亲厚重的礼品,亲自送到了每个老乡的手中。最后尹市长语重心长的邀请大家,常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五
对父老乡亲的惦记与牵挂,对家乡领导的关爱与支持,在京老乡时刻铭记在心。围绕家乡的建设项目,老乡们各尽所能,积极参与,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在那乡情燃烧的岁月里,常听说有老乡为家乡兴修水利,建起了扬水站;有老乡在其他老乡的配合下,为修建南北主干线公路,解决了立项与资金的难题;有老乡为家乡修路一次慷慨解囊8万元;有老乡为改造国家粮库献计献策;有几位老乡积极主动参与家乡各项环保工程实施;有不少老乡为希望工程合计捐资助教十多万元;有老乡还亲赴津市一中和翊武中学,代表在京校友向母校捐资並参加六十周年校庆盛典;还有老乡为乡村公路建设和路面硬化,积极募捐了大量现款;还有不少老乡为家乡早日脱贫致富,陪同家乡领导在京城四处奔波,引线搭桥,破解难题,争得若干扶贫款项;有老乡千方百计为家乡招商引资办工厂;刘云清老乡为家乡堰塘改水库大兴水利,一次捐款十多万元……值得提及与特书的是:雷光春会长几次回津市,为毛里湖湿地公园搞规划调资金;还和中央党校王东京老乡,先后分别多次回津市,为家乡谋发展举办了专题讲座,受到了家乡家乡领导的高度赞赏与好评。
为了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在京老乡心系故土,和家乡的亲人们同呼吸共命运。在澧水河畔、嘉山脚下、乡村公路上、山村中小学里、湖泊河汊生态园区、田野堰塘庙宇山间……都留下了在京老乡们的汗水与足迹。
游子的赤诚与奉献,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尊重与厚爱,得到了家乡领导在政治上的高度信任。2000年后,先后给我们两个名额,经研究商定,特邀孙渊、雷光春二位老乡为津市市政协委员。代表在京老乡,为家乡谋发展,定期回去参政议政……这是给予我们全体在京老乡的崇高荣誉。
六
亲情融进了乡情中,无论在京城还是在家乡,游子和家乡亲人的心,都紧紧连在了一起。每当游子返乡,家乡领导和乡亲们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平日小聚不断,春节集中团拜。身在异地他乡,家中遇难事急事,找到家乡领导都能合情合理予以帮助解决,大大减少了在京老乡的后顾之忧。让不少老乡感动与感激。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家乡进京办事人员往返不断。有跑单帮的,也有三两成行的。大多到国家各部委、机关院校办事。如农业部、交通部、国家发改委、农行建行、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水电部、国家税务总局,还有大专院校……大都任务单一,逗留短暂。往往先找同乡会,再找相关老乡。不论找到谁,大家都热情接待,协同办理,有的甚至提前办好。和老乡到家乡一样,办完事还需接受在京老乡的热情招待。在我印象中,前后协助办事,主持招待过家乡领导和办事人员的同乡有:万里、贺修桂、周峰、孙渊、李宁、雷光春、沈跃进、邓继林、刘少怀、刘翔、杨合湘、陈德春、朱传生、陈本安、廖桂花、黄大富、夏德宏、刘云清、韩绍国、史辉、白成刚、胡红江……十多年来,共接待家乡亲人达150多人次,出席作陪的老乡约400多人次。家乡领导和办事人员深有感触地说,京城有老乡,办事方便又快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办事成本。
家乡刊物《兰草》出现在大家视野后,受到不少老乡的关注与喜爱。自09年至今,同乡会先后组稿56篇,发动23位老乡撰稿,有13位老乡参与编读往来互动;截至目前共发行《兰草》953期,老乡阅读率达75%以上,办刊缺资金大家还为兰草积极募捐。
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京工作与打拼人员与日俱增,中青年尤为增多。为发挥新生力量的中坚和带头作用,2014年元月5日,同乡会在雷会长主持下,召开了有田培炎、陈本安、孙渊、周峰、贺修桂、郑峻、姜宏荣、贺修文等17位老乡出席的工作餐会。我作为秘书长,首先总结了同乡会14年来所作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大大增强了大家继续办好同乡会的信心。在思想认识统一的情况下,由我提议,全体与会者一致鼓掌通过了增补胡红江同志为常务副会长,郑峻同志为常务副秘书长。对机构人员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会上研讨了举办大型联谊活动的可行性。还决定由秘书长继续参与支持《兰草》的工作,责成郑副秘书长采访事业有成的老乡业绩,向《兰草》撰稿宣传。要求秘书长重新编制在京同乡通讯录,装订成册,下发大家……新机构在胡会长的支持与推动下,有了很大起色,并与常德市驻京办取得了联系,处处展现了新的生机,为以后北京常德企业商会津市分会的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同乡会的存在,聚集了浓浓的乡情,并焕发出来了光和热,且产生了一定的正能量,为老乡、为家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毕竟是老乡们自发兴起的自由群体,组织十分松散,无任何章程约束,更无公权力,也不受法律保护。因国家对民间团体要严格规范,按民政部门要求精神,经与会长商议,决定自2016年2月15日宣布自行解散。
八
同乡会虽然画上了句号,但那段难忘的历程,浓浓燃烧的乡情,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成果:一是同乡会作为平台,让老乡们走到了一起。通过联谊活动和各种聚会,在欢声笑语与祝福中,大家由陌生到相识相知,是浓浓乡情将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互相帮助合作共赢。逐渐在时空中,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网络体系。二是同乡会凝聚了乡情,留住了乡魂。无论在哪里,老乡们总是心系乡土,梦牵故里,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大家通过同乡会,找到了向家乡传递国内外技术、经济及其所需资本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并为家乡办了不少实事。三是老乡们和家乡领导,在同乡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互动机制,和各自联系的网络,在同乡通讯录的助力下,家乡领导可及时方便快捷的在京办好急事难事,老乡们也可以随时请求家乡领导办理家乡事务。方便了双方交流。四是《兰草》是在外游子了解家乡的窗口。同乡会通过参与支持兰草的工作,拉近了老乡和家乡的距离,扩大了视野,提升了广大老乡参与家乡建设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老乡们,大家来日方长,努力奋斗吧!在筑梦路上,别忘了在浓浓乡情岁月里,父老乡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作者简介:王滨,原名王修梅,津市棠华乡人,中航工业退休干部。原津市北京同乡会秘书长、津市散文协会会员、津市北京企业商会顾问。
编辑:林小琼
征稿邮箱:jswl4258778@163.com
联系电话:0736-4258778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