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上一座城/秦自超
爱上一座城
——漫步三湖有感
文/秦自超
清晨,喜欢一个人在湖边散步。推开居住在欣富花园小区的后门,便是东湖。津市城的中心有三个湖,东湖,中湖,西湖,合称为三湖公园。湖不大,沿着三湖走一圈,也就三四十分钟的路程。但她精巧别致,颇具风情。中湖有长堤,把一湖截为两段,西湖有湖心岛与九曲回廊,将一湖裁为三面。春夏秋冬,风景各异:仲春——风吹杨柳舞徘徊,初夏——夹竹桃花岛上开,深秋——霜打落叶金满地,隆冬——漫天飞花雪皑皑。为津市人所喜爱,也为来津市的外地人所喜爱。
沿着花岗岩铺成的石径,缓缓前行。四月的季节,天空中飞着细雨,轻轻的,软软的,柔柔的,淡淡的,甜甜的。我不由想起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诗句。在这样“好雨”的季节,咀嚼着老杜的诗句,体味着细雨润润的滋味,心情特别的舒畅。因为下雨,早晨出来散步的人不是很多,两两三三,三三两两,或像我一样,独自一人。撑着各色各样的雨伞,红色的,绿色的,紫色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在细雨中移动,与石径两厢红的桃,绿的柳相映衬,别是一番风景。
出来散步,碰到的人,基于礼貌会打打招呼,问声好。相向而行走得快的往前渐行渐远了,逆向而行的打个照面被甩到了身后。从后面来的人,扭头一看是熟人,于是放缓了脚步,二人便相偕同行。同行自然会有话题,话题广而杂,东拉西扯,随意而放松,没有一定的主题。然而也会有主题,这就是津市,津市的变化。对于我们这些一辈子生活在津市的人,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物,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点点滴滴,对津市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来说会有着特别的情怀。是家乡变迁的见证。话闸子一开,便会有许多话。
这些年,津市的变化还是蛮大的。比如这东湖,原先四周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乱石煤渣铺路。湖中杂草,绿蔓,枯枝,败叶,浮萍,还有那些乱丢乱扔的塑料瓶,编织袋,横七竖八,随风飘荡。一年四季,伴随着附近工厂烟囱冒出的毒气一起,散发出一股令人难闻的恶臭,苦不堪言。现在好了,东湖通过开发整治,连同工厂的搬迁,人们已经开始享受着洁净的空气,碧绿的湖水,湛蓝的天空。现在东湖已经铺上了石板路,竖起了雕塑,修起了水榭、凉亭,石桥,栽上了香樟、红桃、绿柳、翠竹、红枫,以及各色各样的花草。
我和这位熟人一边走一边聊,两厢的桃花有的已经打苞,有的正在绽放,殷红殷红的,是一种观赏桃,只开花不结果的,它就像《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雍容华贵而端庄。雨中赏花自是一种情调,脑海中便自然串联起了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与桃花相间杂的是一株株垂杨柳,在细雨微风中飘曳,窈窕婀娜而纤柔,看那姿态,又好似《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此时我心中又生出另一位唐代诗人贺知章《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咏物诗,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给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春天美景,这不就是我眼前的风景么?
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在清晨微雨,灼桃绿柳这样的诗情画意中散步,思绪万千,遐想千古,心飞天外,实在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惬意。走着走着,到了一大丛含烟欲滴的翠竹旁边。紧挨着翠竹的是几株红枫, 新栽不久的,不是很大, 若干年后,这些新栽的翠竹红枫长大了,长高了,将是人们茶余饭后,休憩闲聊的好去处。距新栽的翠竹枫树不远,与之相对,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六角凉亭,木质结构,古朴而敦厚。虽是清晨,已有两位京剧票友在那里一拉一唱,自得其乐。京腔京韵,金振玉声,铜锤花脸徐延召的《二进宫》——“听谯楼打罢了初更时分,开山府来了我定国王侯……”的段子,在清晨雾气氤氲的湖面上铿锵回荡。东湖边上新建的坪台、雕塑、凉亭、水榭、石桥、石凳、长椅 石板路等这些建筑及其辅助设施,是现代与古朴,时尚与典雅的融合。石板路两旁点缀的树木花草也为此添色。东湖的整治改造开发,见出规划者、设计者的思想与匠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干一件事,干成一件事,如果没有一定的思想来指导,就会陷入困惑和迷惘,不仅仅只是对学习而言。“何须赏花问桃源,此处桃花更好看”。记得几天前的一个上午, 霞光艺术团的男女老年朋友们聚在这里,让我给他们拍照。寒冬过后,春暖花开,和风熙熙,春意融融,鸟啾燕喃,蜂飞蝶舞。这群老年朋友穿红挂绿,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真个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他(她)们在这里留下了晚年难得的印像。
过了小石桥,到了东湖的北畔,北畔的情景与南畔有些不同,但见湖边的有些建筑正在拆迁或拆除。三湖整治与改造的效果图,拆迁或拆除的通告已张贴在湖畔四周,公示百姓知晓。据此也见出政府作风的改进。到时候三湖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拆迁拆除,是一件费力费时有时又不讨好的麻烦事,弄不好,会闹出很大的动静。但纵观津市的这项工作还是蛮人性化的。比如我就因为住了二十多年旧房的拆迁而受益,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补了十多平米还没有多加一分钱,原先房子的装修按照常德市的标准补了差价。现在的新房去年儿子住进去了,而我则用儿子的住房公积金按揭,买了欣富花园的高层。欣富花园外观是一座“工”字房,南临澧水,北俯三湖。天气晴和的日子,站在客厅的阳台上,放眼望去,嘉山如黛,澧水如蓝,平畴披秀,绿树掩映,虹桥卧波,高塔入云 ,村落俨然,红墙白瓦,船只往来,穿梭奔忙,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住在这里,真个是心旷神怡。受此感染,我在我的客厅横屏两旁自撰自书了一幅对联——“窗前流水湖边柳,山外斜阳枕上书”,我还在住房大门两边撰写了另一副对联:“环壁列奇书有史有文堪探讨,小楼多佳日宜风宜雨足安居”。 可以说两副对联,真切的反映了我对现在居住环境,心得意满的心情。——“窗前流水”“山外夕阳”“宜风宜雨”“足可安居”。
登上楼顶,环顾四周,津市城区尽收眼底。在这里我还时不时的享受到摄影的乐趣,朝霞,夕阳,雨过天晴后的蓝天白云彩虹,油菜花开的季节阳由垸的金黄,河上一沉一浮叼鱼的鸬鹚的身手不凡……。我更是拍到了日出与急风暴雨过后的在建的津市澧水二桥,于同一地点,同一场景,拍到不同时刻,不同光影,不同色彩的不同影像,美哉妙哉,实在难得。读一些有关摄影技法的书或与一些摄影界的朋友交流,都谈到要想拍出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外,要有耐心,要等待,等待,再等待。
这些年,城区建了不少高层,除了欣富花园,还有东湖林语,紫竹苑,望江广场,海晨国际,宝悦乐城,水岸银都,君之林府,金海岸等等,有二十多处,座落在城区的东南西北,给秀美,玲珑,乖巧,小家碧玉似的湘北小城的津市增添了不少现代化的气息。
细雨茸茸,软风习习,一个人静静的走,静静地想,横过凤凰路,便到了三湖的中湖。中湖也一样在整治改造,一幢幢楼房前都架起了脚手架,准备对陈旧褪色的外墙进行粉饰,撤除伸出窗外的防盗网,并贴窗重新安装,这是不要百姓拿一分钱的。津市横七竖八的各条街道临街的楼房、门面亦是如此。
中湖建有两个花园式的居民小区——“文化小区”和“商业小区”。小区和附近的居民,可以在这里休憩、闲聊、娱乐。“文化小区”的小广场里,几乎天天傍晚都可以看到人们在这里跳广场舞、交谊舞、打柔龄球。白天则常见一些老人在小区的长椅上闲坐聊天,或带孙儿嘻戏,怡享天年。
津市的小区建设也是可圈可点,市委、市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可堪称道。河南岸建有荷花小区,阳由小区,燕子窝小区……。与中湖隔着一条车胤大道,便是三眼桥小区。三眼桥小区是津市最大的小区,建于1983年,有楼房54栋,住户1670多户。由于小区建设较早而且房屋面积小,住在一楼的居民私自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就有750多处,加上下水道堵塞,每当大雨,小区一片水海,人们要穿着深筒套靴才能行走。脏乱差,成为小区的痈疽。通过一年多的整治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被津市,常德,湖南列为三级样板小区。能够竖为样板,该是凝聚了多少基层干部的努力和心血!我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担任小小的居委会的主任。他为了动员一些住户撤迁撤除,跑断腿,磨破嘴皮不说,吃闭门羹是家常便饭,挨骂挨赶也是常有的事,有时还要挨打。出政策是上头的领导,干具体的事、硬碰硬的是这些小小的基层干部。三眼桥小区痈疽的摘除,多亏了这些小小的基层干部。说到这里,我要为这些无怨无悔,不计名利,为国分忧,为民分忧,有着甘当螺丝钉情怀的,小小的基层干部点赞。当然也要感谢小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如今小区的道路像市区的主干道一样都铺上了沥青,楼房也像市区主干道两旁的楼层,门店一样粉饰成了乳白色,楼房前后左右铺上了人行道砖,栽上了香樟树或桂花树,墙上有选择性的写上了古代圣贤的格言。开辟了小广场,供人们娱乐之用,立起了“一”型, “L”型和“弧”型木质长廊,供人们休憩之用。小区靠东的入口处立起了三块牌楼,中间牌楼书“三眼桥”横匾,其左右各有一斗方式的牌匾,左书三眼桥来历,右书三眼桥改造年月及意义。书曰“甲午仲秋,小区改造竣之。令楼宇道路,焕然一新,设施完善,环境宜人。每每黄昏,华灯辉映,乐曲悠扬,翩翩起舞,其乐何穷!”左右两边牌楼各书“忠信”“孝悌”二字匾牌。连同小区内墙上书写的“礼义”“廉耻”这八个大字,合称为“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及精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彰显的是古代儒家的思想。
与中湖隔着万寿路的是西湖。西湖开着许多家茶馆,兼营饭菜酒食。靠湖建有坪台,张有凉棚,平时这里生意红火,喝茶打牌闲坐闲聊的人颇多,特别热闹。这些茶馆与临湖的违章建筑也在整治改造之列。横过九曲回廊,是湖心岛。湖心岛是十多年前填成的,已经形成基本格局。栽的树木也都长的很高很粗壮,几个花圃将小岛分割成几小块方坪。清晨或傍晚可见人们在这里伴着各种音乐跳广场舞,打太极拳,打羽毛球。记得好些年前我曾经填过一首“浣溪沙·春到后湖”的词——“放眼后湖景色新,蜂飞蝶舞戏频频,红花绿树啭鹂音;太极长拳交谊舞,丝竹弦管遏行云,春风扑面练晨昏。”
湖上西北角亦有一茶楼,楼面为开放式坪台,中有凉亭,茶楼和凉亭涂成黄色,古香古色的。南面建有一小码头,停泊有能坐两三人的小游艇。东北角有长廊,平时有人在此闲坐或吹拉弹唱。今天因为下雨,来湖心岛的人甚是廖廖。往东走穿过汉白玉砌成的七孔石桥,走前百十来步,有一水泥砖石八柱翘檐子亭,为津市籍的台湾同胞捐建,一旁立有石碑,记述此事。从七孔石桥往东,有一条约两百来米用水泥砖铺成的小径,连接万寿路。小径两旁设有一些运动器械和石凳。早前栽下的香樟树已经浓荫如盖,遮天蔽日,是夏天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穿过小径,上了万寿路。路上的行人渐多,来往的车辆也多了起来。早几年津市的车辆零零星星,显得可怜,而且,大多是公车。但不知咋地,近两三年一下子冒出来许多车辆,津市的几条主干道,几家大些的超市门前停的满满的,有时还很难找到车位。而且,这些冒出来的车,多数是私车。在我住的欣富花园,也不下数十辆。随着津澧融城的愿景见之于报端,津市被列入城镇化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津市大大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改革的成果释放的红利开始惠及津市和津市的父老乡亲。如果不是超龄,我真想去考驾照,开车到处去兜风,去钓鱼,去摄影,去旅行,去走亲访友。
万寿路有“刘聋子粉馆”,名闻遐迩,是津市一大品牌。绕三湖走了大半个圈,也到了吃早餐的时候了,在“刘聋子粉馆”吃了一碗“麻辣”牛肉粉,我折回欣富花园,上到我住的楼房。
窗外,依旧细雨霏霏,水气氤氲。我忽然想起了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忽然又想起了她的另一段文字:“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也许是因为城里的一道生动的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是这座城,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没有原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作者简介:秦自超,津市一中原校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