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 恩/张远洋
感 恩
文/张远洋
刚进北航时的情景还依稀在目,转眼却成为即将离开的人了。在北航这三年多最大的收获于我既不是专业知识上的积累,也不是社会工作上的经验,而是视野上的开阔和对未来的思考。而其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他们不仅仅帮我打开了我通向这个世界的某扇窗户,还让我体会到这个世界所存在的无数的令人激动的窗户,生活还有着无穷的可能性。他们一个是廖导,一个是侯院长。
刚进北航就觉得廖导是位美女,后来才知道不是简单的美女。廖导是位工作狂,这是在我们后来慢慢了解到廖导的作息时间后知道的。她也常常在班会上给大家推荐各类成功的工作狂,如某某总裁每天只睡四小时,转钟2点回邮件之类。她那种对工作的这种执着的态度很容易感染到其他的人,例子是造成我们班当时有很多熬夜达人,其中也包括我。还记得当时还在学生会,常常自习之后跑到她实验室外面和她聊学生会的工作,一聊就到十二点多,而常常这之后她还得去干自己的活。她自己的专注和投入也是一种鼓励,让我对学生会的整个工作充满激情。回过头来,我想最好的上司应该也就是这样,给下属带来那种参与工作的强大的热情。此外,廖导是个非常practiceal(有实干精神)的人,这也源于她在研究生时向商科发展的气质。她更关注社会,关注人在竞争中的成长,关注个人能力的提升,关注现在的每一步与未来的联系。这是一种充满朝气、积极主动的眼光,与我所接触到的老师教授传授的东西截然不同。这也是她为什么那么关注班委以及学生会的发展,她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在其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她将人的态度分为三个等级,责任、能力、motivation(想法):有的人做事是为了责任,有的人做事是为了锻炼某些技能,而有的人做事就是self-motivated(上进心)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举动。在大二刚入学时听见廖导说这句话,不能认真地理解为什么叫做三个层次,体会到现在发现是学生时代的一句真理。
对我最大的帮助,是廖导帮我拨开了大学时代的迷雾,帮我带进了更加积极更加乐观地面向未来的态度。很多大学生是在地上爬的,而廖导的concept(理念)让我感觉我也可以像那些成功的人一样在天空中飞,困难之处只在于时间。她向我引荐过两本书,一本是她借给我的《赢在中国》,一本是在图书馆借的杰克·韦尔奇的《赢》。那两本书对于当时的我就像是两个炸弹,虽然我知道这个社会在做什么,别人在做什么,成功的人在做什么,但是没有意识到一切都可以和我离得那么近。于是一扇一扇的窗户在我的头脑中打开,刺眼而明亮的光线照进我那窘迫的所谓的知识方井。当时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关于学习、关于学生会、关于本科之后、关于工作。于是我去接触图书馆的各种书籍、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社会、了解自身。我才知道有很多很多的路可以让我走,高代数分、学生会班会、保研直博只是其中很狭窄的一条路。我才形成了我坚守的自己的人生态度。回过头来,发觉廖导给我带来的帮助是让我在大三前就明白了本科阶段最大的目标不应该是学到什么,而是应该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事、从而去选择什么样的轨迹。记得那时候廖导建议我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是在大三的时候去诺基亚实习,后来因为下定出国的决心而落空,等到大四前的那个暑假,我跑到Nokia Research Center去见一个我专业方向的首席研究员,那天他正好也是面试收他的免试研究生,我顺便去体验了一下其他研究员主持的面试,发现那时候诺基亚实习生的职位几乎是唾手可得。这也应验了廖导当时鼓励我的一句话:人就像海绵,只要你想学,你就能短时间内学到很多东西。廖导离开高工之后,一次在QQ上看见了她,她得知我现在在微软实习,推荐了我一篇李开复的文章。看完后又是收获颇多,同时仍然能够体会到廖导身上的那种精英气息。尽管她不再是辅导员,我把她当做我的良师益友。希望空闲下来后能够见她一面,向她学习她新的一些收获。
第一次接触侯院长是在大一后在高工转专业的时候。侯院长是我的老乡中的老乡,和我转业前是一个专业,很巧,但也很尴尬。我还依稀记得当时两个人在主楼一层大厅里面的对话。后来转专业成功,但也确实体会到当时侯院长对我说的,你都不知道你现在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就往另一个也不了解的专业去转。虽不后悔,但也觉不明智、没有理由。之后和侯院长接触不算非常多,但确实也如同recommendation letter中写的have personal contact。侯院长一年大概会请他招过来或者认识的北航同学中的老乡吃一两次饭。我觉得这也可能是因为湖南人天性中的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譬如个性独立、喜欢思考、饱读诗书、追求自由,在外面难以兼容,而内部却能够迸发火花。尤为记得有一次在侯院长家吃师母做的饭菜,于是对侯院长没有发福的身材感到难以理解。某人曾说,侯院长是一位浪漫的完美主义思想家,来形容他教育理念的苛刻还有理想化。我却一直觉得侯院长的理念绝对是现实主义的,只是站的角度和看问题的方式高远,从而显得苛刻和难以企及,但这种理念对于我帮助甚大。我甚至一直坚信,侯院长的存在让我认识的枯燥死板的北航还有高工,便突然有了内涵和深度。记得侯院长常说今后要在高工来开一门课,然后自己教一些课本上没有学到的东西。要是哪天真的这门课开了,我要是有时间,一定会一节不落地听完。
侯院长对于我的最大帮助是让我对待人生、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念上不止上升了一个台阶。他的思想如同大鹏一样在极高的天空宇宙中翱翔。每次只是蜻蜓点水的几句,但却如同大鹏翅膀的微小摆动一样,仍然能够刮出的巨大的风引发我的思考,然后让我顿悟自己原先的理解是多么的浅薄。他曾说,想想毛主席大学时,只在湖南一师这样的二流大学就有忧国忧民的眼界和对时政的思考,再想想自身,身为北航这所每年享受着政府投入的巨大经费的大学中的大学生,对这个社会又做了什么。那句话时刻鞭挞着我,长这么大,吃社会的、穿社会的、拿着税供来的奖学金,却没有认真想过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身在中国最好大学之一的北航,理应肩负着对这个社会的责任,却从未思考过怎样更好为这个社会谋福利。每当想起,就会有巨大的内疚感就催促我前行。还记得有一次我对侯院长说我今后想去创业、去做企业,他反问我说你有想过今后创哪方面的业、要招多少人。我突然明白自己的理想只是一个突发奇想、甚至很有可能永久滞留在梦想的摇篮里。没有周密的思索和一步步地实践,哪有可能那么轻易地成功。我第一次给他说我要出国的事,那是在大三下期,我以为他会反对我草率的决定,并且像有的北航教授一样劝我不要出国,他却出乎意料地非常支持。后来一次他邀请我们吃饭,一上来就说了一段关于出国的话,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也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刚开始对于出国的清晰的目的,帮我从准备Ph.D.的学术的泥潭里拔了出来。我去美国不是为了拿绿卡的,不是去享受西方国家的物质的,不是去旅游的,不是去整天待在实验室想着如何发paper的,更不是回国后混个大学教授拉项目骗国家的钱的,我有我的使命,我要看我想看的世界,去学习我想学的东西。来微软实习,我的材料上写着我的导师是侯院长,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当时的问题,而且我也很真心地把他当我在大学中一位人生导师。我常想,离开北航后要是还能有空赶上侯院长请的饭局,我还是会蹭的。
生于长于湖南的一个小城镇,我时常想,要是没来北京没来北航没来高工,可能也能学到今天一样的知识,但是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有个稍微清晰的视野和对人生的感悟。近期一直忙于申请,在感恩节活动的deadline临近才匆匆完成此文。这也是我在北航的最后的一个感恩节了,真心希望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感谢对我帮助巨大的廖导和侯院长。
作者简介:张远洋,津市一中高0303班校友。2006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兰草》征稿邮箱:jswl4258778@163.com
征稿电话:0736-4258778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