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吊脚楼/唐津岚
故乡的吊脚楼
文/唐津兰
五、六十年代的湖南津市市号称“小南京”,水运繁忙,商贾云集,极尽繁华。小镇不大,除人群熙攘,热闹非凡的正街外,还有后街、夹街和紧贴澧水河的东河街、西河街。
西河街有一条长长的青石板路,两边商铺毗连。靠河那边尤以米铺居多,估计是因为方便周边农民船运粮食来街上买卖的缘故吧。
从五几年开始,我就和外婆、父母住在西河街做米商的二姨外婆家。他们家临街是做生意的门面,住房后面是临河而建的吊脚楼。那时的吊脚楼不像现在凤凰古城的吊脚楼雕梁画栋、艳丽夺目。楼板仅是一根根粗大的原木铺就而成,其间留有自然的缝隙,涨大水时可以看见下面打着漩涡的浑浊的河水。临河的栏杆由上下两根横的圆柱加上间隔有序的方木组成,并无装饰,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吊脚楼上还有一个能掀起来的大木盖,女人们可以顺梯而下到河边浣衣洗菜。
这简朴的吊脚楼是我少女时代的乐土。就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给我无穷的快乐,让我眷恋不舍。春来,吊脚楼前的那几棵斜斜的柳树,随着变绿的澧水荡起千万条柳丝;夏夜,清风明月伴我在竹床上入梦;深秋,看天高云淡,鸿雁飞来,心旷神怡;冬日,搬一把靠背木椅坐在吊脚楼上边晒太阳边看书,兼听同屋的姑娘(津市方言,指已婚妇女)和嗲嗲们家长里短地扯白话。
每每放学归来,我总是凭倚着栏杆,任凉爽的河风洗去一日学习的疲惫。远眺对岸郁郁葱葱的皇姑山,近看澧水河上扬着白帆疾驶的货船,听着拖驳子上指挥货船解系缆绳的船工们尖利的哨声。那情那景像极“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画面啊!偶尔河面上有长沙班的客轮经过,激起的波浪拍打着河岸,会发出很大的“吼吼”声。有时还会呆呆地看着停泊在岸边的小小乌篷船,看着捕鱼夫妇在船头做饭生火时飘起的袅袅炊烟,一直到姆妈来喊我回屋吃饭。
直到十五岁外出求学,随后参加工作。不得已告别了我的吊脚楼,走遍南北西东,一晃就阔别家乡数十载,后来从弟妹口中得知因修建防洪大堤,西河街那些有历史感的木屋和吊脚楼均被拆毁,邻居们都全部搬迁。物也不尽是,人已全非了,不免有几分怅然。几次回津,登上防洪石堤,看居住过多年的老屋原址,河坡上已然堆满了河砂卵石,了无人烟。只有那见证过往昔水运码头繁华历史的斜柳,还随着不倦的河风在摇曳,摇曳……
任时光飞转,任岁月沧桑,任家乡津市的容颜老去。离乡的游子永远忘不了西河街的吊脚楼!吊脚楼尽管无存,却经常化做一道美景入我梦来。
作者简介:唐津岚,湖南津市人,中学退休教师。酷爱写作,近年来发表散文诗词若干,散见于国内各报刊。常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诗词学会会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