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津津有味”说起/阳桂生
从“津津有味”说起
文/阳桂生
月迷津渡。
后遂无问津者。
前一句出自北宋大诗人秦观写于郴州旅舍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梦断无寻处。”后一句出自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这两句都和桃花源有关。
陶渊明塑造的桃花源人心向往,举世闻名,按图索骥,虽然寻访到的越来越多,不下30多家,但领头的顶尖级的先入为主的还只能是湖南省常德市的桃花源。
但是她的起点在何处?
据说秘密就在这两句话里:月迷津渡。后遂无问津者。
老天爷早就安排好了答案。
一切弄得都很妥帖。
津渡也好,问津也好,津市就摆在那儿:天造地设。
无论是去桃花源,还是武陵源,或者大三峡,最好的入口处,是津市。
此话何解?
桃花源在西,武陵源在西,大三峡在西,我们从东土进入潇湘,首先进入洞庭,免不了要看看岳阳楼,缅怀一番范仲淹的忧乐篇,万家忧乐在心头,吾自养吾浩然之气。
下一站自然是觅渡、问津。
在津市歇个脚,打个尖。“打尖”即是吃,歇脚是住,养足精神,继续一路向西。
津市怎样应对这个局面呢?建座美食城,设个美食节,是最佳选择。
2002年我应广电局聂义才局长之邀,主编《新津市》报,我曾推出一副上联:“津市,新津市,津津有味”,征下联,应征者众。这可能是副绝对,妙对还在应征中。我还设了个栏目《说津市》,率先写出两篇杂文,一是《美食城畅想》,二是《美食节狂想》,建议:在步行街建立仿古“美食一条街”,把津市的传统美食充分挖掘出来:刘聋子粉,贺胡子粉;甜酒,汤圆,蒸蒸糕,小汤包;煎饺,挂面,担担面;肥肠;肉有粉蒸、红烧、回锅,鱼有煎、炸、炖;津市的木子腐乳,老张牛肉干,酱板鸭;藠果,麻蓉酥糖;葛、藕、荞、魔芋、苡米等特色土产。“嚼得乐”是津市人继抽烟、嚼槟榔之后新一代麻、辣、酥、香的片装食品。十八般手艺,三十六行,七十二变,应用在吃里,道之不尽,美不胜收。配以和吃相关的地标式的建筑,比如相似于悉尼的风帆歌剧院,北京的鸟巢,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米尔铁塔,要能够突出以吃为特点的标志性建筑:比如竖起来的两根油条、摞起来的一叠蒸蒸糕式的形象建筑,成为津市的地标和名片。还要存储有关吃的资料库、影视片,放映屏幕,供旅游者、觅食者一饱眼福。
打造一个美食节,造出声势和影响。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中秋节,除夕节,无一不和吃密切相关。美食节闹腾得好,还可推向全国。
这些建议受到当时主政津市的市委书记的高度重视。
翌年我应聘去了广州。一眨眼10年过去了,我仍然保留这些建议,觉得津市大可以在美食城方面做足文章。尤其是目前面临津澧融城这个大好时机,打造美食城,将美食城做大做强,势在必行。吃在津市,使之声誉远播,形成共识。
津市是个很有魅力的城市。过去老话讲,湖北的沙市,湖南的津市,犹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样,出类拔萃。曾几何时,水路的沒落,津市沉寂了。交通的不便,遏制了津澧的发展。目前有消息传来,正要新建的高速铁路又一次与津澧错过,难道上层决策者看不到津澧吗?还是津澧的主政者努力争取的不够?津澧的老百姓感到很纠结,感到被遗弃了,议论纷纷......
津市是个滨水小城,城市依水而建,有七里长街,风光旖旎。澧县城和津市城这两颗明珠相距20里,离奇的近距离,伸出手就可相握,默默相对,熠熠生辉。
说个小时候津市留给我的印象:我的屋后是澧县的澧阳大平原,一坦平阳,常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那硕大的太阳近在咫尺,感觉天边并不远,就去问大人们:
“老大爷,那个太阳升起的是什么地方啊?”
“那是津市!”
“啊,津市在天边边里。”
待我和同伴乘坐马车到达津市时,津市呈现给我的真像是在天边里。在老车站下车,劈面一座大山,山原来可以和城市这么挨近。山脚下是河,就是澧水,蜿蜒东去。
大街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远处有一层薄霭,人就有了腾空感,飘渺感,迷离感,像是天边里走来。
哎呀,这种感觉,使人着迷。
当两个小伢像两条小鱼,在人群里钻,钻到津市的大码头,码头的台阶,那个宽啊,一级一级的台阶,几十级,延升到水里去,趸船边靠岸的轮船,一声汽笛,像孙悟空的金箍棒,直向天空捅去,鼓膜都快捅破了,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这就是日后选择工作单位,吸引我去津市的缘故。
津市拿什么迎接我呢,至今记忆犹新。我来到津市是1986年底,很快就过春节。元宵节那晚,街上除了张灯结彩外,还在后湖放焰火,后湖有个湖心岛,围着岛的水隔开人群,人们作隔岸观,津城人几乎倾巢而出,围着后湖,人山人海。好在焰火的表演舞台在天空,广袤而深远,烟花在夜空里,歌之、舞之、灿烂之,其声雄壮威武,其色绚丽多彩,其势夺人魂魄。
我想到的是政府与民同乐,非常感慨。
还有什么比这个具有凝聚力,感召力?
所以我建议,绿色津市,可否保留这个节目?
到了五月端午节的时候,又有一个节目,轰动津城:划龙舟!
一下子牵动了整个津市:大堤上站满了人,澧水河里龙船竞发,鼓声、吼声,响遏行云。这是纪念2000年前曾在澧水岸边徘徊过的大诗人,留下“沅有芷兮澧有兰”名句的屈原的一个传统节目,在津市搞得有声有色,气壮山河,既是体育活动,又是娱乐活动,相当鼓舞人心,不知为何没能坚持下去?
津城要有特色、有特点、有文化氛围,这个龙船竞渡可以成为一个保留节目。作为一个滨水城市得天独厚的近水楼台,正好与美食城配套,津市就成了有吃、有喝、有看头,有玩头,有住头的宜居城市。
作者简介:阳桂生,湖南澧县人,自号东土老阳。喜诗文书画及奇石,著有散文集《去看填表》等。
责任编辑:黄道师
摘自《兰草》2017年第一期“回得去的故乡”栏目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