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太子庙13号散记/石承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06-28 15:37 浏览次数: 【字体:

太子庙13号散记

文/石承强



“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4月4日,上午九点多种,我陪从珠海、天津来津的表妹、表弟在三洲驿刘聋子粉馆吃完牛肉粉后,相约去我父母家原来的住宅——太子庙13号看看,路上相互述说着儿时在其二楼靠街的一间十五、六个平方米左右的房屋里玩耍的往事,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太子庙13号所在地,下车一看,往常熟悉的房屋不见了,只看到房屋拆后留下的一地残砖废瓦,正发楞着,我看到一位三、四十岁年纪的男人从废墟上走过,忙上前问道:请问师傅,您知道这房子是什么时候拆的?那人答到,已拆了三天了。我茫然的回应,“哦,谢谢了”,表弟张作胜若有所思的说了一句,“太子庙13号成为了历史的记忆了”,呆看了约十分钟后,在一种忧伤、怀恋的情绪中,我们一行4人掉头返回我父母家。


太子庙13号的历史

说起太子庙13号的历史,先要从太子庙说起,早已毁掉的太子庙原来建造在现市人民武装部所在的地方,该庙前后有100多年的时间,其名气蛮大的,是一座与大明皇帝有关联的庙宇。据湖南省最美基层文化人——王泸所著《王泸话津市》第22回《太子庙》所叙,太子庙,顾名思义是为太子所修的庙宇,这位太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朱悦燿,《明史》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朱悦燿封驻成都的蜀县,后改华阳县,所以又称华阳王。因其野心大,多次谋害长孙朱友堉,阴谋败露后,明成祖将其谪贬武岗。后来听说湘西的澧州,津市乃风水宝地,便迁到了澧州,明宣德八年(1433年)朱悦燿病死,年仅四十二岁,皇上谥“悼隐”。 葬在津市大同山麓东北侧。约到了清代,津市人在街市中心区,修了一座供奉华阳王的太子庙。据老人回忆,太子庙是津市上百座宫庙中最高的一座庙宇,显示皇太子高高在上的威严。太子庙有三十六级毛石台阶,说明华阳王及其后代在津澧生活三十六年。因太子庙名气大的缘故,老津市人把这条路称为太子庙路;据父亲回忆一些原来在此居住的老人说,太子庙13号这栋房屋是由有钱人人在上世纪民国初期修建,作为戏班清唱场所之用;新中国成立后,该房屋由人民政府接管,成为百姓的住所。本世纪初,因房屋自然破损严重,无法居住,一直空着延续直今年4月1日被拆除。太子庙13号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建筑成为了老津市人的一个记忆。

地理位置

过去的太子庙13号位于我市城北区人民路中心地段,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大门的正东面是当时赫赫有名的省属住津单位——湘航津市市公司,出门向南二、三百米处是我市的母亲河——澧水河,往西边走二百多米处是人民电影院,往北走不到500米是我市的名小学——二完小,出门几分钟就可见到疏菜店、肉食点、副食店、煤店、新华书店及医院,生活购物非常方便;因为人民电影院的缘故,这一带非常热闹,尤其是晚上,那时,由于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看电影成了百姓唯一的文化享受,每天晚上7点至10点左右,人来人往,川流不息。随着澧水大桥的修建,好润家超市的转址,人民电影院的歇业,太子庙一带逐渐被冷落了。


太子庙的房屋结构

太子庙这栋房屋有二个门牌号码,分别为13号、14号,是一个单栋的坐西朝东二层楼房屋,外观青砖灰瓦,南、北两墙为马头墙,起着隔强防火作用;整栋房屋看起来楞角分明、古典端庄、气势大方,二个大门蛮气派,大门的外边上有做工静致的雨遮,用于进出遮雨,大门宽近2米,二扇门高约3米,大门板的厚度有4厘米,1969年7月夏季发大水,洪水肆虐城区(水深1米多),为解决进出问题,大人们曾将大门卸下,当作木舟划进划出,出外购物维持度讯期间生计。房屋里面全是木结构,在13号里面有一个三层小阁楼,面积不大,十来个平方,是一个西、北两面敞开的嗮台,用于住户凉晒衣物;二楼住有4户人家,分别为石家、廖家、贵家、王家,大大小小有16人;一楼住有4户,分别为雷家、吴家、向家、羿家共计13人,一、二楼各有一个堂屋,供住户做饭、洗衣之用,向家的幺儿向满华系我高中同学,他人很聪明,读书勤奋,工作努力,现已是我市修志工作权威,常德及省修志行业专家。1973年在我市澧水沿河大堤修起之前,这栋房屋每隔二、三年就要被洪水浸泡几天,房屋结构虽没受什么大损伤,但对其房屋结构质量有影响,到了本世纪初,由于年代已久,房屋自然破损严重,安全隐患大,基本无法居住,房管部门将其两个大门用砖封住,以防事故发生。靠南的14号那个稍小的单元住有6户人家。


我家居住历史

1958年下半年,我父母开始住进太子庙13号二楼靠东的房间,1984年我父亲(1981年调回津市市棉麻公司)因市棉麻公司弹棉厂安排住房而搬出,1990年又因为我结婚、生小孩借住的二嫂蔡静平房屋,因她调到长沙房子要交还单位,我住到父母家的缘故,父母让出住房又回到此居住近三年,前前后后在此居住28年。我家三兄弟分别于1960年、1962年、1969年在此出生,并度过儿童、少年及部分青年时光;1979年11月,我响应政府号召,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离开太子庙13号三年,1982年11月复员回家,依然在此住过几年;与我们家一木板之隔住的是张运发、钟素娥一家,两家大人关系很好,两家分别搬出后大人们都有来往,巧的是他们家是三姐妹(张平、张敏、张娟),我们家是三兄弟(石承刚、石承强、石洪),他们家老大张平与我是小学、初中、高中同学,我比张平稍大几个月,她聪明玲俐,开朗活泼,从小喜爱唱歌跳舞,在班上当文艺委员,学校、班上开展的文艺活动,总能看到她扎着两根短小辫的活跃身影,小学一、二年级俩人在二完小一个班上(一连二排),上学时俩人结伴而去,放学后一起回家;那时的我比较腼腆,不太爱说话,二年级下学期分班及1971年下半年她家搬家后,交往少了许多;长大后,有邻居曾开玩笑说石、张两家分别有三男、三女,咋没有结成亲家啊。记得父母曾说过,在他们住进去的时候,就听说这房子要拆,一直到我家搬出都没有拆,随着社会的发展,太子庙13号 这栋房屋因占据太子庙路的红线要拆,只因牵涉私房问题而耽搁;前年下半年起,市政府实施棚改三年攻坚计划,经过近一年的征收工作,这座有着100年左右历史的老房子在今年四月走到了其历史的终点。


难忘的生活岁月

我在太子庙13号前后生活近二十年,虽说那时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对此房屋仍满怀一种深厚的怀念情结。说起那时的生活岁月,困难二字可高度概括。一是居住环境窘迫。全家五口人起居在十五、六个平方米大小的房间,每个人也就几个平方米,房间里也就放了两张床、一个大柜、一张抽屉桌及几把座椅,空闲的地方就显得很小,做饭、洗衣均在门外的堂屋进行;虽说居住地方狭小,但上下二层八户人家彼此关系和睦,社会上新闻、邻居的长七短八总能成为彼此的热闹话题,那家做了什么荤菜,全屋子的人都能闻着诱人的香气;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上楼,看见堂屋里我家的方桌(旁边是对门刘阿姨的灶台)上靠南边沿,放着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粉蒸肉,香气扑嚊,忍不住用手抓了几块就塞进嘴里,过了不久,看见我家对门的刘阿姨将粉蒸肉端进自己的房间,原来这菜是人家的,我只好将此不问青红皂白贪吃的秘密隐藏至今;刘阿姨叫刘新桃,其丈夫叫廖德华,住我家对门,其女儿廖克勤的名字与隔壁14号二楼住的男廖克勤一模一样,廖、刘夫妇为人仁义、热情,受人尊敬,廖德华蛮有才华,不仅文章好,而且企业经营水平高,当市日杂公司经理几年时间里,公司经营红红火火,业余拉得一手好二胡,九十年代初在市供销联社工作时,是我的直接领导,对我及家人都很关照,在大街小巷相遇时,总要念叨几句当年的往事。父亲1969年至1981年在湖南省6905单位(地址:新洲镇)工作,只是在平常每周休息和逢年过节在家居住,其它时间基本不在家;随着三兄弟不断长大,为解决居住窘迫问题,记得是1979年,能干的父亲找来几块木板、包装箱纸在三楼嗮台搭了个一米宽、长约二米的小屋,放上一块木铺板,解决了我的睡觉安身问题,另外,母亲找同单位杨师傅借一间放杂物的小屋,用于兄长晚上睡觉;家中临时来客,无钱安排旅社,只好开地铺,有几次表妹、表弟来我家,晚上就在地铺上休息。二是基本生活设施缺乏。(一)没有自来水。那时候,没有自来水供应,吃水要用木桶到澧水河去挑,我家挑水主要是由我及兄长的负责,到河里挑水时,站在停靠河边的船上用木桶在水面荡二、三下,扇开水面漂浮物,将木桶向水中翻框,打满后用力向上提,用竹扁担挑回家后倒入一个直径约80厘米的水缸,碰上洪水时期,还要用装有明矾的竹筒在水缸中搅拌,起到沉淀水质的作用,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改为到离家100多米的自来水太子庙供应站挑水,水质的问题才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同时,整栋房屋没有下水道,家家做饭、洗衣等家务用过的废水全要提出去倒入街边小沟,着实不方便。(二)没有卫生间。那时候家家都备有一个“马桶”,晚上以解决家人的方便问题,公共厕所在大门对面的一个小巷深处,距我家大约200多米,早上六、七点钟左右,大街小巷总能看一些男男女女提着“马桶”去公共厕所到“马桶”的情形,这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景”。(三)没有家电。六、七十年代,普通百姓经济条件普遍较差,根本买不起什么家电,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情况才有所好转。那时洗衣靠手洗和搓板,然后提着装着衣物的木桶去澧水河清洗;夏天天气炎热,主要靠芭蕉扇、油纸扇等工具解凉,傍晚时,沿房屋一侧街边一溜地摆着竹床、竹靠椅、木踏板乘凉,有的人怕热通夜在外睡觉;记不清是那一年,聪明的父亲为缓解室内炎热,制作了一个“土吊扇”,用二条上好的麻袋加一根木条制成大约1.5平方米的长方形扇面,挂在屋顶上,加上滑轮和一根长绳,一个人均匀用力收、放拉着,依靠扇面的前后摆动,其他人感受凉风习习,来我家的邻居、同学,感觉很稀奇,总忍不住要拉上几下,感受感受稀奇之物;父亲的这一杰作多年来都还被去过我家感受过“土吊扇”作用的亲戚、老邻居、朋友不时的念叨。三是家庭生活拮据。虽说那时物价低,如大米0.138元╱斤,猪肉0.72元╱斤,电影0.15元╱场,理发0.20元╱次、过河0.03元╱次▪▪▪▪▪▪但普通百姓收入也低,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计。记得小时候,父母每月收入加起来也就六、七十元,全家人的基本生活及三兄弟读书学费等等,这微博的收入维持全家人生活开支就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到了三兄弟开学(初中5元、高中7元)要交学费时,父母就要在外借钱解决,七十年代初、中期,三兄弟相继处于长身体时期,饭量大,国家计划定量的粮食不够吃,父母的朋友孙逢银不时的给予粮票周济,解决一些粮食不够的问题;母亲为缓解经济紧张困难,自学理发及缝纫技术,买来理发剪、缝纫机,给我们三兄弟理发、制作简单的衣裤;我和兄长进入初中后,在周日或放假期间搞一些勤工俭学的事,如挑沙卵石、卸水泥,泥瓦小工,挣点钱贴补学费和生活开支,记不清是那年的一个晚上,十二、三岁的我在兄长的带领下,到汪家桥边上的一个仓库卸一车水泥,每包50斤的水泥背上背下几十趟,四吨水泥忙活了三个多小时,回家的路上累得浑身无力不想说话,但心里蛮高兴,兄弟俩卸一车水泥得了力资12元钱,到家来不及洗脸洗脚,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家庭经济生活拮据状况直到1979年11月我参军,兄长在市造漆厂参加工作,才有了明显的改善。


儿、少时期的玩耍

我的儿童、少年时期,虽说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生活过得无忧无虑,太子庙这条街,我的男、女同学不少,有十多个,时常和邻居、同学一起玩一些不花钱的游戏,滚铁环,刷陀锣、跳房子、跳绳、射纸标、打纸板、搭响吧(一种用于翻砂的土泥)等等,这些游戏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滚铁环,铁环是由较粗的铁丝制成,直径一般在30——50厘米之间,用一根粗铁丝的一头扭成U字型,用右手握着U字型的另一直线头推着铁环往前行,人跑的越快,铁环的速度就更快,这种游戏给人一种一往直前的感觉;至今想起这些游戏觉得蛮有趣,有一种想回到从前、再玩几次的冲动,可惜时光不再!小学四、五年级期间,有时,与男同学赌一些小铜小铁小铝,没有赌物,就到家中翻找;记得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开展勤工俭学,让学生帮市胶木电器厂切纽扣毛边,我和一些男同学切纽扣时偷藏了几粒大纽扣,下课后跑到教学楼后面地上,划一块长宽约20厘米方格,二、三个人蹲在地上轮流赌纽扣,看谁把谁的纽扣赢走,其劲头还不小,看来先人的“赌乃人之本性”之语经典啊!

过去已成往事,成熟更为重要。在太子庙13号长大的我,其实只是这里上百年历史的一个人生匆匆过客。从这上百年历史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印记,看到历史的沉淀,从中读出我们自己,读出人生事里,读出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