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儿时趣事/周知知

来源:《兰草》 发布时间:2017-07-25 10:33 浏览次数: 【字体:

儿时趣事

文/周知知


回忆是令人向往的,它像水中涟漪,漂散去又聚拢来。虽然幼儿时所有记忆或许是模糊的,长大后能记得起来一两件事就阿弥陀佛了。老津市人,还记得少年旧时么?

——题记


木屐敲打在青石板路的窑坡渡街


最近在微信群里盛传的舞蹈《雨打芭蕉》实在是太美了:一群妖娆妩媚的江南少女,纤细玉指撑着一把淡淡的油纸伞,白晰玉足趿拖着一双木屐鞋,踏着沾满露珠的青石板,从古色古香的小巷那头扭着小蛮腰深情的走来……这如痴如梦的意境,忽唤醒我儿时的一部分记忆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因父母工作忙,四五岁的我就寄养在保姆家。保姆家住在湖拖厂大礼堂街对面的一片木质结构的老房子里面。儿时的我常搬个小木凳子坐在门槛上,看那些趿拉着木屐扎着麻花长辫子的漂亮大姐姐们从门前走过,青石板夹着鹅卵石铺就的小街,蜿蜒而细长,那敲打在青石板上“踢踢踏踏”的木屐声,轻脆、悠长,成了我儿时不能磨灭的记忆。

岁月如梭。如今的城市再也见不到那承载着有历史味道的青石板与鹅卵石铺陈的小路了。过去响彻在街巷深处的木屐拖在青石板上清脆的“踢踢踏踏”声,已然成了遥远的“绝响。”


山村“偷”桃和春天芽


记得那是一个夏秋交替的季节,看到湖拖厂子弟学校后面的知青农场里,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桃子,我们小伙伴儿的那魂儿瞬间就被钩走,手里心里都痒痒的。一天,邀上几个小伙伴就开始行动起来。没来及上树就听见空气中传来一声暴喝:“抓小偷啊!”小伙伴们慌不择路地逃窜开来。没料到奔跑了半天还是被知青们抓住了,我吓得哇哇大哭大叫起来,知青们看我个儿小,还不经吓,便把我放了。我们一同的潘姓等几位同学却被带到农场,关押在小黑房子里,通知了家长,才被领了回去,这成了同学们的一个很大的笑话,被说了很久,不知曾经的同学们还记得这个糗事不?

星期天是孩子们盼望着的好日子,钓鱼成了孩子们周末必做的乐事。那时的津市湖拖厂因周边处在洞庭湖的支系上,到处是沟壑湖汊,成了孩子们垂钓的天堂。一天,我和小伙伴们踏着蝉鸣蛙声,扛着钓鱼杆愉快地出发了,太阳毒辣,魚儿很少上勾,大家忙乎了一整天也没多少收获。眼看着太阳快落山了,小伙伴们只能扛着鱼杆回家。路上,有小伙伴发现前方有一排排高大的椿芽树。大家合计没钓到鱼,不如摘(偷)点椿芽回家去炒鸡蛋。正在爬树采摘之时,却被村民发现,一阵吆喝后,又是一阵猛烈追击,最后,又是潘姓等同学“被俘”。可怜的两人被安排在公社的砖窑厂“挑了一个星期的砖”。好在“劳动改造”后便放了回来。这么多年过去了,一想到这,我还为当时没被捉住而暗喜。不过,这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也给我们孩提时代增色了不少。


澧水河里“吹牛皮”差点惹大祸

曾听说,甘肃黄河一带的人以前过河,靠的是羊皮筏子、牛皮筏。所谓吹牛皮,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前几年,老婆和女儿到黄河边旅行,女儿回家后兴奋跟我说:老爸,我看到真正的羊皮筏子,并了解到了它的制作方法,原来是要“吹牛皮”的啊,哈哈哈……说到“吹牛皮”,我想起了在湖拖子弟学校上初中时有一位要好的同学,他喜欢吹牛皮!因与我是同乡,自然就多了一份亲切和热络。

那是一个夏天里,大家来到湖拖厂抽水泵房的澧水河边,我这位要好的同学又开始说“大话”了,吹嘘说自己的水性如何如何的好,一帮生活在澧水河边的同学当然不相信,相互挤兑说“试试看不就知道了!”一位罗姓同学说着就把他拖进了齐腰深的河里,没想到他根本就不会游泳,眼看水就要浸过头顶,就要被水冲走了,岸边的同学一时也慌了起来,大家多次尝试都没成功。这时,大块头的玉清和晓春两同学挺身而出,奋力将他拉了上来。他瘫坐在澧水岸边,对着河水发抖,以后,再也没听到他吹牛了。再后来,听说他生活在一个海岛上,也不知道他现在学会了游泳没有?



作者简介:周知知,儿时在津市湖拖生活了8年。现在一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任党群工作部部长、厂党委书记。定居成都。

摘自《兰草》2017年第一期“天南地北津市人”栏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