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诗与远方/石晓阳

来源:《兰草》 发布时间:2017-09-11 10:57 浏览次数: 【字体:

诗与远方

文/石晓阳


人生除了当下,还有诗和远方。

                                                                        ——题记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群兮君不知。”

我非越人,不遇鄂君。诗词已是我最好的陌上花开,岂敢奢望其他。

因为诗词,我愿意积蓄。

花开不过一刹,可它愿用余下的日子去等待,努力储蓄开花所需的能量。与其觉得自己是被全世界抛弃的人,还不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励。只要努力,就能过上“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生活。李白因为他本身才气不俗,所以愿意等待伯乐。如果本身就不是千里马,遇见伯乐也仅仅止于遇见罢了。只有我变成了千里马,才值得被伯乐发掘。我不会放弃,就算我被世界抛弃。一粒沙子掉在地上是捡不起来,而珍珠可以。遇见伯乐与否永远只是客观因素,成功的结果是不会因此而改变的。

因为诗词,我学会静心。

“心静自然凉。”这句话不知在耳边萦绕了多少遍。静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静是态度,我们“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静是致远,想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静是清心,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曾做过的,自己将要做的,心中风风火火,外表却冷冷清清。

因为诗词,我尝试内敛。

“喜怒不形于色”是内敛,“泰山崩于前色不变”是一种镇定,更是一种内敛。文人是习惯内敛的,他们不会像武将一样,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绪。好比岳武穆说:“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而林升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林升并不是因为他的愤慨少于岳武穆,所以在他的诗中只读出了身为文人的无奈。只是他习惯收起过多的情绪。生活中,你没有在受到不公平待遇乱发脾气,因为你还需要你的朋友、亲人;也没有在获得一点成功时向全世界宣告,“那会遭人厌的”你这样说。内敛早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还没到看淡世间风起云涌这种宗师级别,就先藏好情绪,习惯内敛。

诗词的益处从来都不局限于某个个体。还记得诗词大会上那个满足我们对古代才女所有幻想的16岁才女武亦姝吗?她是个真正读懂了诗词的人。而我,则是在追梦路上把诗词当疗伤药的人。我与她差的,从来都不是年纪,而是对于某件事觉悟的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我不知道我还能保持对诗词几分钟的热度,只是,我不会再放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与经典错过。“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我还年轻,诗词还值得我搏一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简介:石晓阳,津市德雅中学初一118班学生。

    摘自《兰草》2017年第二期“青青校园”栏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