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心安处是故乡/胡定军
吾心安处是故乡
文/胡定军
从地图上看,云南腾冲实在是一个太遥远的地方。
从湖南到腾冲跨越千山万水,到昆明后还要翻越三座大山——云岭、怒山、高黎贡山;横渡三条大江——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如此遥远、艰难的行程,湖湘先辈是靠什么精神支撑抵达的?心中悬念的解开还是得益于我们生在了这个鲜花处处盛开的美好时代——去年底开通直飞的航班,让长沙与腾冲的时空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想去腾冲并不是我久远的梦想,吸引我启程的也并不是那里的火山、翡翠、温泉和古镇,仅因清明节没有赶上湖南老兵之家《三湘土 四江水 祭我远征湘军魂》活动大部队,一了心愿而矣。
去了,就被那里的一草一木深深地震撼着。只想告诉我的朋友,这个地方叫腾冲,这里有一个全国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战国殇墓园,这里埋葬着万千中国远征军将士的骸骨,这里驻扎有万千远征军将士的英魂!而其中有一半将士是湖南籍,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是这个边陲小城让世人再一次见证了“无湘不成军”的血性湖南将士!
在没有翻阅、关注腾冲历史前,我大脑中印记最深的就是我们惨烈的常德会战了。记忆中与腾冲有关联的抗战关键词也只有著名的滇缅公路和驼峰航线。到了腾冲,才刻下了这组数字: 中国远征军1941年12月组建,历时3年零3月,总投入兵力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腾冲战役历时127天,毙敌6100名,国军负伤10095人,阵亡9168人,43天的攻城“焦土之战”,找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屋,看不见一棵带叶子的树,地上捡起一片树叶,都可以找到两个弹孔。腾冲是抗战以来国军收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
血性湖南,悲壮腾冲。比起杏花带雨、迷离婉约的江南水乡,质朴天然的腾冲多了几分悲壮。在腾冲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征军的一个连队接到攻打腾冲西门的命令。出发前,大锅里的早饭怎么煮也煮不熟。连长对士兵们说:“也许今天就是我们分别的日子。”正午时分,100多人的连队回来的只有3个人。那一天,能爬上城墙的远征军官兵,没一人能活着走下城墙。咆哮的怒江记得中国远征军司令卫立煌的命令:“大军渡江后,所有渡船返回东岸,集结待命!” 意味着所有将士只能是死冲硬闯、背水一战。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敌我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垣。”这是战后20集团军的会战概要中对腾冲战役的描述!
9月14日,成为腾冲人永远难忘的日子,从此被定为“重光节”。
白雪皑皑的高黎贡山,是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夺城战役最宏伟的背景、最忠实的见证者。
《楚辞》中的《国殇》成为了安葬阵亡将士英灵的墓园名,雨后的“国殇墓园”,更显庄严肃静。每一位前来叩拜的游人,神情肃穆,轻轻走过,生怕惊醒了长眠于此的英魂。在中国远征军名录墙107510名将士中我找到了这几个名字:常德石门籍将领新一军军长郑洞国、新六军14师师长龙天武,临澧籍71军87师参谋长陈采夫,桃源籍71军88师副师长熊新民,还有千万湖湘好儿郎只有名字,不知籍贯。墓园主体建筑为中轴对称,由展览厅、忠烈祠、烈士墓群、纪念塔等组成。沿着小团坡的石阶,缓缓向上。石阶两旁,一座座约四十公分高的墓碑,以坡顶上的纪念碑为中心,成放射状排列到坡底。从坡底向上望,纪念碑像一把利剑,刺向天空。
每一尊石碑,上面铭刻着一个难以湮灭的名字;每一个冰冷的名字,承载着一个永远不倒的英魂。二等兵、一等兵、少尉、中尉、上尉……他们按当时作战序列呈纵队排列,宛如就是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出征勇士。
“滇西抗战纪念馆”讲解员给大家讲了个湖南兵故事:一个湖南兵晚上为了御寒,猜拳行令喝多点酒,没想到酒过胆气豪,酒后一个人操起一根扁担就向日本军营冲去。 战场上,日军白天是一群狼,一到晚上就变成了一群小绵羊,哪见过这种不要命的阵势,纷纷缴械投降,未曾想到一根扁担就把一个班的小鬼子缴了械!故事诙谐有趣,虽无法验证其真实性,但“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的 湘军故事却并不是什么抗战神剧。
近200年来,从曾国藩始,为抵御外侮,复兴民族,湖南人英武神勇,征战四方,声名远扬。从清末左宗棠,到中国远征军湘籍将士群体。潘祖荫向咸丰帝的著名奏疏:“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蔡元培说:“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 ” 就连日本侵华司令冈村宁次曾叫嚣:“ 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最荡气回肠的是杨度:“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听当地老人讲,腾冲李氏、贺氏、屈氏、朱氏几大姓都属于湖湘弟子,几百年前就迁徙此地屯边保国、耕读传家、繁衍子孙,生生不息。难怪腾冲战役时有46000多不怕死的腾冲人勇当参战民工,抢修桥梁公路、当向导、救伤员、搞侦察、运粮草、送弹药。湘籍儿女在滇西抗战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惜墨如金的朱镕基总理唯一的题字就在这里“和顺顺和”,不仅是对湖湘先辈的深深崇敬,更是对后人的良好祝愿。
吾心安处是故乡。石门籍军长郑洞国曾指天发誓:“好兄弟,再等一等,仗一打完,一定要把你们的遗骨迁回国内,安葬到你们的家乡。”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是诗人的豪迈,谁不想梦归故土?但你们却依然躺在曾经战斗过的焦土上!一束洁白的小花寄托着故乡的哀思,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而来,是为国,为家,还是被迫?只知道躺在墓园的血溅边疆的先辈很年轻、很年轻。
一列列墓碑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那场战争的悲壮与残酷。三湘四水的好男儿在异国他乡抛洒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请记住他们的名字,请将他们的功绩铭记在心,请去腾冲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他们 !
三湘赤土唤亲人,四水清泉慰英魂。碧血千秋滇缅恨,甘当砥柱护国门。
人生路上累了、倦了、迷糊了,到腾冲走走吧。还什么不能释怀的?
作者简介:胡定军,工作于常德市地税局。
摘自《兰草》2017年第二期“天南地北津市人”栏目
征稿邮箱:jswl4258778@163.com.
发稿时请备注“津市文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