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毛里湖/ 陈小玲
走进毛里湖
陈小玲
早就定下小目标,不去东欧,不去西藏,要去就去毛里湖。五一小长假,一群曾经喝毛里湖水长大的孩子,齐聚毛里湖。当我一步步逼近毛里湖时,就有些抑制不住的小激动,当我从车窗看到宽阔浩渺的湖水时,彻底有些坐不住了,请原谅我的喜形于色,要不是急着和小部队集合,就恨不得想要同学把车停下来,最终忍了又忍,让它一晃而过。
终于,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亲近这面湖水,我想,无论是谁,吹着温润湿软的水风,面对如此灵秀清澈的湖水,会不为之心动?作为一个时时被人称呼为诗人的人,面对毛里湖,却找不出一句适合的话语来形容她的美,我惭愧。我只有反复不停地从不同的角度拍她,当我把一张放在朋友圈的时候,有人指出左边的河洲上,有一头低头吃草的牛,有一位垂钓的渔者。真是眼尖啊,我拍完了都没有发现,也许我关注的重点,还是在这面波澜不惊的湖水。无论我怎么看,毛里湖比美誉天下的柳叶湖多了一份灵秀与静美。
这群从毛里湖九十九道汊港里走出来的孩子,一个个都乐得回到了童年。摆尽了各种POSS,只为表达内心的喜悦与开怀。 于是,湖水边,各种组合的合影开拍了,有一张三位美女手挽着手,喜笑颜开,好有爱的样子。男生在合影上一点也不比女同学激情低,合了一张又一张。其实,这次来的男生比女生多出几倍,只是他们有的钓鱼,有的闲聊,似乎无心看这湖水,这两位男生是专门为女生服务的,一个开车,一个提包,我们开着车从好几个汊港看了毛里湖。我们一个劲地说,不来看湖水的人今天算是白来毛里湖了。
午饭过后,天气有点炎热,我站在湖水边的草丛里,一个人躲在这里看风景,吹了很久的风。面对百看不厌的湖水,心想,在这里多呆一秒,生命就会更鲜活一些。
站在这里,我特意查了下高德地图,这里是田家村,是毛里湖最宽阔的水域,从这里坐船出发,是可以直接到达我的家乡赵家堰的朱嘎荡。听父辈们说,在不通汽车的日子,很多东西是靠毛里湖水运的。听母亲说过,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外公就是从毛里湖运来一船萝卜,填饱肚子,让一家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也正因为少女时的母亲,从板壁的门缝里塞给饿着肚子的父亲一个萝卜,才有了后来的故事,才有了我。此处省略一万字,不说了,说起都是泪。
吹着风,望着湖水,似乎就有沉醉其中,正在这时,一辆车子停在我不远的前方,原来是小平同学邀我一起去保河堤镇的龚峰老师家里喝茶。也就正在此时,收到龚老师微信,请我们去坐坐。一进门,龚老师邀请我们直接走进他的书房,“骨头里的痒" 几个大字迎入眼帘,我想文学上的朋友应该不陌生,这是龚老师的作品名《骨头里的痒》。红枣茶早已给我泡好,还摆了好些零食。龚老师很勤奋,上午写了几千字的小说,桌上摆着《指尖闪电》的清样,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他的最近被人传诵得风生水起的方言小说《野语文》。我们谈诗歌,谈理想,谈家庭,谈一日三餐。不一会儿,欧阳老师也来了,我提议在屋外坐坐,因为我一走进这条后街,就闻到扑面而来的浓烈的柚子花香,我们坐在柚子树下喝茶,聊天,整条街道飘着花香,我想,岁月静好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坐了一会儿,欧阳老师提议去看芦苇,说这时候的芦苇正是好看。我一听就兴奋了,这正是我所喜欢的。我们来到澧水边,大片大片的蒹葭,比《诗经》里的诗句还要美。我们沿着这艾草茂密的小路,走向澧水。红红点点的紫云英,铺满小径。站在这蔓草繁芜之间,碧草连天涯,空气中都是芦苇的清香与青草的气息,面对清澈的澧水,满眼都是美,我禁不住在水边的蔓草间奔跑,欢呼,采野花。是啊,正如两位老师说,在这芦苇地里走一走,就很美好。
我知道,芦苇不是我的,河水也不是我的,我终究要回到钢筋水泥的城市,能在这里走一走,就已足够。我无法将毛里湖的草色带回家,我还是可以将它们留在心底。毛里湖,我还会来的,我说过,你的九十九道汊,我要一个不拉地看遍。
作者简介:陈小玲,网名丁香,出生于津市白衣镇赵家堰。湖南省作协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常德市诗歌协会副主席。
摘自《兰草》2017年第二期“天南地北津市人”栏目
征稿邮箱:jswl4258778@163.com.
发稿时请备注“津市文联”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