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给小妹修屋/吴友文

来源:《兰草》 发布时间:2017-11-07 10:37 浏览次数: 【字体:

给小妹修屋

文/吴友文

 

       院长精准扶贫的联系户在津市新洲镇复兴村,我是联络员。今年5月,我与市扶贫工作队驻复兴村工作组组长老包,村委会赵主任一道,走访了这个联系户。

       联系户的女主人姓周,人称小妹,三十五六岁,是一名质朴的农村妇女,更是一名聋哑人。小妹的丈夫姓姜,四十出头,两人育有一女,正在镇中学读初三,今年要中考了。

       村主任指着水库下一栋两层楼房,说那就是小妹的家。走近禾场,才发现刚才看到的两层楼房却只有半截,这令我感到疑惑。不远处一男一女正在田里劳作,男的打着赤脚,女的穿着深筒雨靴,见来了人,便匆匆回家。

       赵主任说:“她家就靠水库边上的几亩田地过日子,正常年景,可维持温饱,一遇发大水,田地里又白忙活了”。他告诉我们,这一家原来住在水库后面的另一个组上,自己没钱盖房,是借住的别人的房子。

       小姜的父亲死后,留下这栋两间两层的楼房,他与哥哥一人一半,这才有了像样的住处。后来哥嫂要建新房,提出要小姜拿2万块钱,就把另一半房子让给他。小姜拿不出钱,兄弟俩也因此闹了一场,他哥一气之下拆走了另一半楼。难怪,先看着怎么是这怪模怪样的半边楼。

       我们几个人围着半边楼前前后后打量了半天。老包忧虑地说:“房子造得结实,算不上危房,只是拆走了半边,难看,时间长了,风吹雨打,不是危房也会成为危房的”。

       村主任说:“村里原也有个想法,把拆残的那边盖个屋檐,裸露面墙贴上瓷砖,预算要2万块钱,他自己一分钱没有,村里一口气也拿不出钱,只好拖着”。赵主任望了望老包,用商量的口气说:“包组长,你看今年有了帮扶资金,到了秋天可不可以帮他们把屋整修一下?”

       说话的当口,小妹要进屋倒茶,我们连忙制止了。大家坐在禾场里,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开口,只好一齐望着小姜,心里都充满着同情。小姜长年与哑妻生活,仿佛也丧失了语言能力,一味地沉默着。平常两口子都在一起劳作,闲暇时小姜就到附近打短工,每天早出晚归,为的是不让小妹独自面对这寂寞的世界,虽然穷了点,看得出夫妻俩感情很深。他们是勤劳的,只是麻布袋绣花——底子太差。

       那天,我拿出一个事先准备的信封,递到周小妹手上说:“这是我们院长资助你女儿读书的500元钱,告诉你女儿好好念书,下半年还有!”。小姜用手势对小妹打哑语。我也用手比划说:“考上一中,还有大红包”。 小妹连连点头,眼神里透露出谢意。

       回来的路上,我对老包讲:“小妹家是院长扶贫的定点户,一定会支持小妹的女儿继续读书的,小妹家的希望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

       一晃过去了数月,今天,我和老包,还有村支书又来到小妹家。

       村支书说,听说小妹的女儿考上了高中,不知道是三中还是一中,村里从扶贫资金里拿了25000元正在改造他们住的半边楼。

       到了小妹家,院子里果然摆放着水泥搅拌机,半边楼已经改变了模样,虽然没有完工,但屋顶出了檐子,外墙上也敷上了水泥,上下楼还加修了厕所,一个楼房象模象样了。

       小妹一人在家,打她丈夫的手机无人接听,女儿显然读书去了。我拿出1000元钱放在一个信封里,外边写上“助学金1000元”,比划的交给小妹,书记与她比划了半天算是把意思传达到了。末了,书记、老包、我和小妹在没完工的房子前照了一个合影。

       晚上,小妹的丈夫小姜给我来电话表示感谢,说白天在帮人家盖房子,没及时接电话,告诉我他女儿顺利的考上了津市一中。这个消息着实让我兴奋。我把小妹家的事情连同白天的照片发了一个微信,很快就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

       对于小妹家那个没有见面的女儿,我似乎感觉有种责任,同时又有些特别的期待,我想,我一定要继续关注下去。

 

 作者简介:吴友文,津市市人民医院工会主席、监察室副主任。

 摘自《兰草》2017年第二期“散文之旅”栏目

 征稿邮箱:jswl4258778@163.com.

 发稿时请备注“津市文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