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时节觅君魂/谭兴烈
清明时节觅君魂
——怀念画家李作贵
文/谭兴烈
我珍藏着一本题为《常德市优秀作品选》美术·书法·摄影卷,册页第三十面,一幅“小城初雪”的油画鲜活无比,令人顿生秀色无边之感,这是李作贵先生一九九二年入选湖南省美展之作品。先生生于一九四四年,卒于二○一四年,我与他少年相识在西河街一条小巷里,玩耍时捡到一颗埋在地沟里的一颗子弹,他试着挖这装满火药的铜壳,买点儿时喜欢吃的油糍巴,结果,子弹爆炸了,他从此失去了左手的一只小手指,废掉了他的指画之功,但他却不气馁,偏偏爱上了“铁画银钩意韵出,翰墨流香特意浓”的绘画,功夫不负苦心人,他那颗纯净心,那缤纷的情趣,执着的筋骨,特立的风度,外化为艺术上的生动实践,画出了一批源于生活的作品。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先生钟情自己故乡的青山碧水,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自由放松的精神状态,赋予了先生的画作具有收放自如,紧松有度的品貌。《澧水河上东方红》是他的代表之作。品读先生的创作,一种寻根意识伴随先生的脚步,深深地烙印于他的生活与创作之中,在先生的笔墨下,山有根,水有根,花有根,做人更有根,立下宏愿的先生,未考进什么美术学院深造,更没有挤进名利场当“美术家协会”的什么“高官”,只是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念,借着艺术的花叶,吐露自己的心声。他穿着一双破皮鞋,行走在故乡大地山水之间,笑傲风雨,一步一步丈量着“草根学子”的高度和厚度。他说他一生就象黄中透绿的树叶,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是它并没有凋零,他的生活之树常青。1992年,湖南省电视台播放了以他事迹编撰的电视专题片:《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对他的学生说:“绘画就象写文章,天下文章,林林总总,可以从有字处读,也可以从无字处读。真正的绝妙文章,是那种直叩灵魂深处的独特与新鲜,这种功力是无法替代永难忘记的。”他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创造型教学原则,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造型人才。他绘画涉猎广泛,花鸟、山水、人物、走兽无一不擅,有时也画一点雾中赏花朦胧美的抽象画,画中的寓意是抽象的形式与符号,尺幅之间,让你感受着的是一个被压抑着而又努力挣脱着一颗敏感的心灵。在艺术世界遨游的人,必定向往自由,所以先生画笔所到之处,如鱼得水,浑然天成。如他的油画《大山的儿子》,是最早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灵倾诉之作,在十年前的画室中托出,以微小显大千,至今依然打动着我们的心,摇撼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为先生深沉的悲悯格调及民本情怀而感喟……
古来万事如流水,但历史总不会忘记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物。清明时节雨纷纷,站在作贵君的墓前,我的心头一阵酸痛,热泪夺眶而出,历史是隐形的埋藏所,世上多少美好的事物,悄悄地孕育、诞生,又被无情的扼杀,埋葬,默默地消逝、淹没,这就是天命。天命人从,熟能违拗?作贵君终于在书画这一笔墨天地中找到了精神出口并安顿了自己的灵魂,联想和先生结下的多年之交,冥冥之中总有一种情愫萦绕,我仿佛又见先生从三湖边的小楼上走下来,背着画板,挥动如橡之笔,泼墨在多姿多彩的“三湖荷塘”画轴上。诗为心画,画托诗心,我不竟低吟:“雨打残荷听滴漏,只怪心中风雨骤,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遍九洲”的诗句,黄泉路上觅君魂,梦遇故人在天涯。作贵的名字如孤傲的风帆,漂流在“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山水画面上……我将他的事迹写成回忆录,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祭悼方式么?
作者简介: 谭兴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津市市文化局工作,现已退休
编辑:林小琼 石承强 黄道师 彭淼
审核:周恩清
作品来源:《兰草》2018年第一期“小说平台”栏目
投稿:jswl4258778@163.com
联系电话:0736-4258778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