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一个人,一座城/陈希

来源:《兰草》 发布时间:2019-05-05 09:19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个人,一座城

文/陈希


徐立斌  男,1955年出生,津市人。197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艺术系。历任津市剧团舞美工作人员津市第四中学美术教师常德文化馆摄影专干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于2015年退休其摄影与美术作品参加各类展览并被报刊杂志发表部分作品被国内外艺术家和爱好者收藏2015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写生作品专辑同年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了个人画展

油画写生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摹,也是对一段时空光景的留痕。北宋过去了千年,但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却仍能令世人身如其境,触手可及的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这,就是绘画的魅力。

津市——一个坐落在澧水河边的湘北小城。像许多上辈还是外乡人一样,他们的后代早已把这个地方当成了自己的故乡。徐立斌,就是这其中的一位。酷爱绘画,抑或天赋,几十年里,绘下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图景。

时下城市日异月新,千面一孔的建筑模式,使得远方的游子找不回了自己的家。失认如同失联一般成了许多人的困惑。 如果说沈从文的文字让世人记住了湘西。那么,徐立斌用他的画笔挽留了许多津市人的城市记忆——

汤汤而流的澧水,舟楫往来的白帆,南岸皇姑山的倒影……旧志书记载:明嘉靖津市称千户之聚。清咸丰,同治年间舳胪蚁集,商贾云臻,连阁千重,炊烟万户。而民国,津市则被誉为小汉口,小南京。

城市随水赋形,码头鳞次栉比,澧水岸边,既有上河人的高腔盘旋,也有下江人的软语低徊。码头孕育了这座城市,地方富庶,商贸繁盛,百业俱兴冯玉祥到此驻足四望:惊叹这里比北方府治还繁华。首任常澧镇守使,慈利人王正雅死后宁愿做个孤坟野鬼也要葬在这里。继任石门人唐荣阳舍弃汉口的公馆,甘愿在三洲街客居终老。续任桑植人贺云卿更是把津市当成了他的粮秣场。几百年里,外乡人趋之若鹜,在此繁衍生息……

津市,澧水流域最繁盛的商埠,素有津市大码头的美誉。上河街的油行,下河街的粮仓,大巷口的花市,油榨街的榨坊,三洲驿的牛马行,衙署街的山货土产,夹街上酒楼花巷,正街上麋集药铺绸庄……它们或张扬在繁华的街市,或隐匿在偏僻的巷陌,但这没关系,随便说出来一个名字,个个都是如雷贯耳,九澧名扬……

徐立斌的画里最多的还是巷,四十八条巷是这座城市最温馨的市井:早春的杏雨,夏夜的梆声,深秋的虫鸣,冬日的暖阳……清晨《霸王别姬》《苏三起解》的京腔才歇,傍晚《谢瑶环》《双驸马》的荆河戏又起……说不完的寻常人家,道不尽的坊间轶事……

千户之聚——我们没看到。炊烟万户——我们也没看到。民国业已形成的四街四十八巷养育了我们这一代人。随着棚户区改造,昔日的三朝街市已是消香玉殒。欣慰的是:芬兰传教士的相机和徐立斌的画笔为我们保存下了这座城市二十世纪的光影。


——画的最多的时候还是寒暑假回故乡——湖南常德津市,不仅可以画自己最熟悉的街市,湖畔,河港,农田,房舍,还可以陪伴年迈的母亲,尽儿子的一份孝心

                                                                                                                           ——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朱辉

 

我们都是津市人,

我们是几代画画的津市人,

我们画的最多的是津市的人和景……

                                                     ——徐立斌


一《兰草》一


主管:中共津市市委宣传部

主办:津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津市市作家协会

编辑出版:《兰草》编辑部


津市文联 | 原创精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 | 合作事宜 | 请联系工作人员


审核:周恩清

编辑:林小琼  王珏

地址:津市市政务中心三楼

投稿:jswl4258778@163.com(标注:津市)

联系电话:0736-425877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