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走进津市>原创作品>详细内容

原创作品

情真意切忘年交/童晓萍

来源:《兰草》 发布时间:2019-05-05 09:33 浏览次数: 【字体:

情真意切忘年交

文/童晓萍

 

人这一辈子,遇见对你好的人或许会比较容易,但遇见始终待你如初的人,却是很难的。在我平淡无声的演艺生涯中,就曾深深地感受过一位老艺人给予我的那份慈母般的爱和情。

她,就是王振文老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荆河戏老艺人。

王老师从小随父母学艺,八岁便登台演出。她扮演的周瑜、高宠等角色,扮相俊美,双眼玲珑有神,嗓音清脆有力,表演一招一式,干净流畅,深受观众的喜爱。因她八岁登台,一炮走红,人们赞美她为“八岁红”。随之,“八岁红”便成为了她的艺名,誉满湘鄂边。而“王振文”这个有点男人气慨的大名,也渐渐淡化在人们的记忆中。

王振文老师在荆河戏界虽名气很大,但她的生活却有诸多不幸。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由于家庭的变异,对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她依然以事业为重,以剧团为家,坚守戏曲演艺为终身,直至终老。

人的一生中,最无法预见的是遇见。相遇,不用刻意安排,有缘,自会相见。

我从71年科班出来进剧团,便开始结识王振文老师。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个子清瘦矮小,说话语音清脆带着戏腔,举止利索干净大方,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她像久别重逢的故友,又像往世今生的亲人,一见如故,分外亲切。在以后的日子里,她视我为学生,待我又如同亲闺女;我尊她为师长,敬她如同慈母。我们工作、生活在一起,相依相伴十余年。

我与王振文老师的忘年交,在剧团内是众所周知的,一度成为佳话,甚至生出许多有趣的故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科班结业进剧团演出后,因为我的年龄太小个子不高,演出的机会很少,领导便安排我进76科继续学艺。在讲究论资排辈的戏曲界,71科的“小师妹”进76科,一下子成了“小师姐”,自然而然的把我推向了前列,学文化、练功、学戏,样样都得走在前头,当表率,同时也更加激励了我刻苦学艺的劲头,表现也格外突出。当时,剧团为了恢复传统戏,加速演员的培训,特意聘请湖北省石首县荆河戏剧团著名旦角裴松芝老艺人为老师,来津任教。她来后,认为我人小鬼精,又热爱戏曲,是一棵好苗子,加之我学的又是旦角行,便喜欢上了我。为了跟着裴老师学到技艺,我除了认真练功,刻苦求艺之外,还担起了照顾裴老师日常生活起居,这样,更加增大了与裴老师的交往机会。传统戏《穆桂英大战洪洲》中的穆桂英一角是裴老师的拿手戏,她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我,也成就了我艺术生活中的开蒙戏。

没想到,裴松枝老师对我的关爱,引发了王振文老师的醋意。裴老师却不以为然,认为我们同处一个行当,老师学生关系密切,顺理成章。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本行当的角儿岂能让外行当的老师教练?王老师则认为,虽然行当不同,但在戏曲舞台上,任何行当角色的表演,基本要素是相通的,也都离不开扎实的演艺功底和基本技能。王老师还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比不过本地和尚接地气,你一个外聘的老师在这里能呆多久?两位老人为了我相互对掐,互不相让,一时成为剧团的笑话。有一次,演出任务较重,引发了我的咽喉发炎、化脓,去医院看了几次都不见好。后来爸爸请了一位名老中医给我看病,说要吃较长时间的中药,这样,煎药就成了一项很麻烦的事。裴老师知道后,抢先应承下煎药的任务,说:“丫头,你放心,煎药的事我全包了。”几天后的一天早晨,裴老师发现药罐不见了,到处寻不见。后来她闻到一股中药味,顺着味道找去,原来在王老师那里,她正在给我煎药。王振文老师见裴老师满脸不高兴的闯进来,便陪着笑脸说:“老姐姐,我是怕你太辛苦,想帮你一把,不都是为了小平丫头吗?”裴老师半天没有嗯一声,转过身摆摆手说:“好吧,一人一天轮流转。”看到俩位老师的表情,我的心中一股酸楚涌上来,眼眶里充满了泪水,久久的说不出话来。两个多月,我就默默地享用着她们的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是年轻人最美好的时光。同时,带给父母的都是对子女的担忧。特别是女孩子的父母,他们怕女儿上当受辱,或鲁莽冲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我的青春期,除了父母的关怀,更多的是让我体验到了王振文老师对我的那种无微不至。一次,我邀王振文老师和裴松枝老师去看电影,走到电影院找到了座,王老师要我坐到她的左边,而裴老师以更快的动作一把拉我坐到她的右边。谁知,刚准备坐下,王老师大声说:“坐中间!”我以为两位老人又要“开战”了,只见王老师朝两边噜噜嘴,我一看才知道,无论坐在谁的一边,另一边都有一位年轻男孩,其意不言而喻。

类似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王振文老师时刻关注着我,庇护着我,害怕我有什么闪失,我就是与师兄师弟多说几句话,她也会想法干预,常常惹得师兄师弟不高兴,但又不敢顶撞。调皮的师兄弟们背后称她为“老八”,说她多管闲事。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一位师兄骑自行车追上我,说:“有人跟踪你。”

我惊诧地问:“谁?”

“还有谁,老八。”说完,师兄就跑了。

难怪我常常觉得背后有双眼睛盯着我。回剧团后,我很生气。心想我都长大懂事了,怎么还这样待我。为此,很长时间我都没有理王老师。王振文老师见我不高兴,想了许多办法接近我,讨好我。到了最后,她竟带着哭腔对我说:“我哪里是跟踪你?我是在保护你。你看,你是长大了,都可以谈婚论嫁了,好多人都想着你,接近你,我是怕你吃亏。”

王振文老师的一席话感动了我,也点醒了我。一天到晚,我都把心思放在了演艺事业上,立志在戏曲生涯中做出成绩,在舞台中央站得稳、立得住,否则决不谈婚论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注意自己的言行,保持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在事业中更加努力向前奋斗,在剧团与同辈人相比,我的婚事虽然是最后的来者,但事业中的成就并未落后于他人。

王振文老师不仅仅在生活中给了我最好的陪伴,在工作中,她更是一位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好老师,为我在戏曲表演艺术的提高上给予了极大的关爱和帮助。

王振文老师因为年迈体弱的原因,很长时间没有登台演出,专门负责道具杂物箱的管理。我每次演出出场,她就站在侧幕观看,退场后随时点评,这个招式没有到位,那里的表情差一点等等,让我记住,下次改正。她常常告诫我,要演好戏,先要做好人,在舞台上要做到一招一式对得起观众。为了让我记住这些道理,做一个好演员,她平时和我谈话总离不开戏,讲戏情戏理,讲剧团的掌故,谈古论今,总是用故事开导我、启发教育我。多年来,我就是在她的浅显易懂的点拨中深受启发,养成了抓点滴、重表演,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为我的进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果说我在艺术生涯中有什么成就的话,王振文老师功不可没。

一九九一年十月的一天,我在远离家乡的广东接到了王振文老师去世的噩耗,悲痛的心情无以言表。因儿子尚小,加之路途遥远,我无法返乡,只好拜托父母代为吊唁,并将她的遗像带回家中,安放在厅堂。其实王振文老师生前对我们家并不陌生,她与我父母异常交好,常常在我家吃住,形同亲人。

王振文老师走了,走的并不孤独。逢年过节,父母亲代我为她点烛燃香,叫饭祭祀,安抚她的英灵整整三年。

王振文老师走了,她默默地离开了她最喜爱的戏曲事业,她放下了我们胜似母女的忘年交,连送终告别、感恩回报的机会都没有留给我,给我留下的是我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终身遗憾。

也许,遗憾是一种岁月的成全,它把美好的回忆和思念都铭刻在了我的心底,王振文老师就是传说中的护花使者,呵护了我的昨天,依然呵护着我的今天和明天。

情真意切的忘年交,是我生活中的永远! 


作者简介:童晓萍,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原津市荆河戏剧团演员。曾任常德市戏曲协会理事、津市戏曲协会会长。历年来,其表演剧目多次获奖,是我国荆河戏剧种唯一登录《中国文艺家传集》的青年演员。现侨居广东惠州市。


一《兰草》一


主管:中共津市市委宣传部

主办:津市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津市市作家协会

编辑出版:《兰草》编辑部

津市文联 | 原创精品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 | 合作事宜 | 请联系工作人员


审核:周恩清

编辑:林小琼 王珏

地址:津市市政务中心三楼

投稿:jswl4258778@163.com(标注:津市)

联系电话:0736-425877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