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十三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建设中非常关键的五年,是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确保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我市农村扶贫开发的阶段特征和面临的新形势,制定和实施“十三五”减贫规划,对实现扶贫开发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回顾
在“十二五”扶贫开发过程中,坚持以参与式村级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为主线、以增加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形成了干群共谋发展消除贫困的良好局面。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国家、省、市和本级财政扶贫开发资金用于我市17个贫困村的建设,共实施扶贫开发项目101个,使17个重点村的贫困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改善。①新建、整修建村组公路47.5公里,改善了5000余村民行路难问题;②整修堰塘、堤坝29处,硬化、疏通水渠10500米,解决3000亩农田灌溉问题;③改造小学1所,④新建村卫生室17个,⑤电网改造村8个,亮化公路3000米,绿化800平方米;⑥建沼气池950个,改厕1320个;⑦开发丘岗600亩,发展苗木基地300亩,蔬菜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00亩,杨梅基地200亩,水蜜柚基地300亩,水产基地180亩,发展肉牛羊养殖500头、獭兔5万只、蛋鸡10万羽。五年内到村项目资金总数达3000万以上,占总数的100%,项目完工率达100%。
五年来,通过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村组道路,改善村民饮水质量,改造危房,升级电网、亮化村组街道,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地提升,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扶贫开发达到了预期的目标。12个贫困村的年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1837元增至4940元,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由原来的3792户13652人,减少到现在的2698户9715人。
2、产业扶贫效果明显。按照“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原则,将产业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的“自我造血”功能。五年来,津市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出了扶持壮大生猪、藠果、肉兔、食用菌四大特色产业。围绕这四大产业,市委政府从政策、资金、服务入手,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一是政策扶持。根据我市农村农业实际,合理发展生猪、藠果、林果等优势产业,扶持发展旺泰养殖、津佳兔业、和平生物、万木汇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上“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道路。二是内引外联。引进了津市市和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是全心服务。选派了10名科技特派员常年驻村服务,对产业发展进行实地指导。以“四送下乡”、“争先创优”、“乡村夜话”等活动为契机,将农村实用技术资料送到农家,将农村实用技术讲座送到农家。
3、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抓好财政扶贫项目精准实施。2011年至2015年底全市贫困村共实施扶贫项目104个,拨付扶贫资金684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贫困村群众广泛参与扶贫开发项目立项、议事与决策。由于国家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有限,而贫困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村委会充分发扬民主,让群众广泛参与到扶贫项目的立项、议事和决策的全过程;其次,市扶贫办、市财政局、项目实施村所在乡镇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实行全程监督管理,严把“资金分配、资金使用、资金运行、资金报账”关,强化项目后续管理、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二是开展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2011年国家新贫困线标准从1800元提高到了2300元,按照新的标准,2014年津市扶贫办对全市农村低于2300元收入的贫困群体进行了调查摸底,根据《湖南省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精神要求,将我市10624人贫困人口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并录入国家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实行动态管理。
4、组织建设高效规范。“十二五”期间,各重点村一方面通过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动落实村务公开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村民代表票决制等规章制度,有效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监督重大事项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与村干部一起想发展、议发展、谋发展,共同推进村级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扶持及“雨露计划”培训,村民参与杨梅、水蜜柚、柑橘、油茶、畜禽养殖、林木开发等产业的开发,帮助他们不断学习实用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经济收入,村民创业致富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
(一)“十三五”建设目标
总目标: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社会大扶贫的公共平台的开发,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以精准扶贫为手段,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帮助广大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主要预期目标: 到2020年底,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全面脱贫。
(二)“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1、 加快产业发展
(1)发展特色产业。在稳定粮、油等传统农业产业的同时,继续推进我市畜产、水产、藠果、蚕桑、林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整合社会力量,推动贫困村向“美丽乡村”转型升级。
(2)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在贫困村建立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3)增加优势产业投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对扶贫优势产业的投入,对参与产业开发的贫困农户给予如种苗、肥料等补贴,并进一步扩大扶贫到户贷款覆盖面,让广大贫困农户获得参与产业开发的基本资金。
(4)做好对接工作。抓好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存的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
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⑴继续完善村组道路建设。实现村组主要道路100%通水泥路。机耕道建设基本配套。
⑵实施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生态能源扶贫工程,切实通过国家项目支持、部门帮扶、农民自筹的方式,以农村沼气池、省柴节煤炉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推广为主要内容,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⑶进一步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十三五”期间,计划对各乡镇用电困难村组电力设施、农户用电设施进行提质升级改造,解决农村农用电力和生活用电紧、电压不足等问题,对全市范围内的农户生活用电线路进行改造。
⑷实施危房改造。切实做好危房改造工程,改善贫困农户生活条件,解决困难农户最基本的住房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3、加强“软件”设施建设
⑴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加大扶贫培训投入,使80%以上贫困劳动力能够熟练把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让贫困农民真正成为“生产有技能,致富有门路”的新型农民。同时,对于贫困家庭未升入高中和大学的“两后生”,将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对于贫困家庭的在校生,将加大资助力度,确保其完成学业。
⑵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未来五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教师办公环境,加强城乡教师交流,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让农村能留得住人才。
⑶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目前我市的村卫生室基本已经建成,但是乡镇医生仍旧缺乏。“十三五”期间,我市进一步加大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配备,加强乡村医生执业培训,规范乡村医生保障,切实解决农村就近看病难问题。
⑷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按照“老有所养、失有所助、病有所医、困有所补”的基本原则,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进行全面摸底,将困难人口纳入到农村低保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
4、完善便民利民工作
。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产业优势较大、带动能力较强、内部运作较好的龙头型合作社若干家。五年内将使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进一步提升,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更加规范、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明显提高。
⑵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十三五”期间,我市将组织后盾单位干部职工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帮扶工作,后盾单位多渠道筹措帮扶资金,乡村两级发挥主体作用,帮扶贫困户及早脱贫致富。同时,我市将对贫困点村建设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加快交通、卫生、水利、环境整治等建设,让贫困村农民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
津市市扶贫办
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