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做好稳就业文章 让群众牢牢端稳“饭碗” ——湖南津市稳就业保民生的工作实践

2020-11-12 12:00 信息来源:市人社局
字号:【

做好稳就业文章  让群众牢牢端稳“饭碗”

——湖南津市稳就业保民生的工作实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津市把稳就业作为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扩就业、保就业、促就业并举,扎实推进稳就业惠民生工作,全市就业形势向好,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

1.以发展产业来拓展就业空间。持续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不断做大就业岗位总量。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着力引进优质项目、优质企业,促进高质量就业。今年以来,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协议投资达到60亿元,项目全部落地后,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二是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出台和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壮大一批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和“隐形冠军”。1-9月,新增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1家。印发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医疗器械注册制试点的发展措施,新引进注册企业77家,申报医疗器械一二类产品630件,完成注册265件。三是大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全力推进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创客当“网上掌柜”,新增微商、淘宝店主500多人。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全面打通物流链,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畅通,全市“快递小哥”达到450人。四是着力发展港口经济。依托津市港优势,深入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作,申建海关监管场所和二类口岸,共同打造内河运营标杆。通过港口经济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全年新引进大宗产品生产、销售企业4家,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

2.以帮扶企业来稳定就业环境。落实各类惠企政策,助力企业快速复苏、健康发展。一是落实减税政策。全面兑现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增值税税率下降、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地方税等政策,对减税降费工作实行政策清单动态管理,对清单中的每项政策,对标对表,逐项盯准,研判政策预期,采取明确措施,并跟踪跟进问效。1-9月,已为企业减税3478万元,预计全年可减税5000万元。二是实施降费举措。认真落实社保费降费政策,降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减免国有资产租金、企业水电费等,清理政府基金和收费,全面减轻企业负担。累计共为中小微企业减免各类费用4400多万元,预计全年减负6000万元。三是发放稳岗补贴。出台专门的援企稳岗政策,对受疫情影响且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累计发放稳岗位补贴255万元。建立和落实招工抵扣招商任务机制,为企业招工并稳岗6个月以上的镇街给予500元/人的补贴。四是开展“暖企”行动。破解融资难题,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试点、政银担贷等金融创新,累计帮助60家企业融资8.5亿元。化解用工难题,搭建域内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和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企业用工周转池,促进劳动力与用工企业精准对接。点对点接送务工人员,承包就业上岗专车35辆次,接回和送达就业人员830多人。

3.以创新创业来增加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关键作用,始终以创业来实现就业的倍增效应。一是搭建科技平台。先后与海路生物、江南大学、北京硬创空间、华东理工大学、国天电子、海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微生态健康产业园、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承接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医疗器械孵化平台,年内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1项。重大成果项目落地1项,预计总投资1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个。二是设立发展基金。在设立1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扶持资金基础上,与越秀金控、常德财鑫战略合作,成立了1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两年内完成基金注资1.5亿元,孵化项目5个,预计拓展就业岗位150个。三是支持全民创业。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便利创新创业,加大“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和政务下沉力度,411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刷脸办事项达到69项。继续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多证合一和证照联办。出台专门的创业政策,支持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群创业,免息创业担保贷款最高达20万元。开展创业大赛,支持优质项目发展,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

4.以指导职业来提升就业能力。强化职业引导,畅通就业双向通道,推动精准就业。一是加强就业指导。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和未就业人群特点,科学合理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指导,开展职业培训27场次、800多人次,实现人岗精准对接140多人。二是搭建信息平台。举办用工“点对点”见面会12场次,36家企业提供891个岗位,3000多人参加现场招聘,现场签定就业协议110人。创新就业发布方式,利用“津市就业”微信、抖音官方公众号、“津市用工信息平台”小程序、“津市市返乡就业信息”问卷调查表,发布就业信息2200条。三是开发公益岗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依法依规抓好事业单位招聘和公务员招考工作,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20人。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退捕渔民、退役军人等不易就业的重点群体,科学合理设置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285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