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奎、叶小军、易继炎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粮食“产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的建议》已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同意,本建议由市发改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不断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立粮食“产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是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近两年,市发改局与农业农村局、市监局、农发行等部门团结协作,在稳产增收、项目申报、基础设施建设、粮安考核、粮食质量监管等方面积极作为,充分保障我市粮食供给,确保了粮食安全。但同时,由于我市非粮食种植主产区,体量小,种粮大户和经营企业规模不大,在粮食购销过程中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龙头带动和引领作用,农民种粮收益不能保障,直接损害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储加销一体化”经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我局将从以下方面着手,积极促进粮食“产储加销一体化”发展:
一、 抓粮食稳产增效。
全面推行“田长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抓好高标准农田项目治理,积极向上申报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以创建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县为契机,深化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确保我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在14万吨以上,为粮食稳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
为规划粮油储备库布局,解决原粮油库布局不合理,与现粮食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我市加大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湖南省津市市军粮区域配送中心和津市市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津市市军粮区域配送中心今年6月底已完成省验收投入使用,可仓储成品粮20000吨。津市市粮食物流设施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完工可投入使用。两个项目的实施,增加了粮食仓储和调控能力,确保农民种粮应收尽收,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津市市军粮供应有限公司作为唯一国有粮食存储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保障区域市场供应安全的责任,保障储粮安全,粮食体系正沿着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三、抓服务提升。
培育以粮食供应公司和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基层粮站为依托,以粮食经纪人为积极力量的粮食购销网络。加强粮食中间人和粮食经纪人队伍建设,引导粮食企业与中间人及经纪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用市场经济手段,最大限度的掌握粮源。建立粮食政策工作群,加强对稻谷价格的实时监测,及时将粮食相关信息进行发布,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强化粮食价格分析预判能力,减少农民卖粮难及收粮价格过低的问题。
四、抓新型农民的培育。
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对产后服务中心、粮食经济人、粮食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含农村创新创业青年)、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定期开展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不定期到各乡镇、村现场技术指导,培育一批懂技术的村组育秧能手,着力解决农户因劳力缺乏不能育秧、技术缺乏不懂育秧等生产难题,增强科技种粮水平,提高粮食收益率。
具体措施:
1.加大力度宣传。及时将国家粮食收购等政策告知农民,采取发放宣传单、召开镇村分管负责人及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座谈会,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等方式及时将粮食收购价格及政策告知于民,将粮食价格政策送上门,及时了解价格行情,尽可能减少种粮损失。
2. 建立完善溯源地图。在全市范围内启动粮食溯源电子地图绘制工作,对重金属超标可利用地区,分区域标注产粮地所产粮食含镉等次,有的放矢加强监管督导。充分采用叶面阻隔剂、水分调控等方面减少粮食镉含量,让种植农户获得更大收益。
3. 严格落实收储政策。制定粮食收购和临储粮处置方案,对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按应收尽收要求组织临储粮收购,明确1-2个收购点,由国有粮食企业定点收储。坚决落实先检后收、专仓储存、分类处置,确保不发生超标粮(镉含量0.2mg/kg以上)无人收购或者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问题,确保粮食安全。
4.坚持底线思维,做好最低价收购和临储收购。会同中储粮、农发行做好最低收购价收储库点定点工作,根据市场行情,及时精准弹性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
5.加强部门协作。各部门分工合作,同时加大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压实部门主体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切实维护粮食安全。
今后,我们将围绕农业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消费增信、品牌增值“五增”目标,以津市市军粮供应有限公司、津市市军粮区域配送中心、松林、大喜合作社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核心骨干,以物流建设、粮食质检中心为配套支撑,打造涵盖粮食仓储、产后服务、质检、加工、物流以及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粮食产储加销协同机制”,实现稻谷就地转化增值,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
津市市发改局
2022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