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对我市创建‘五好’园区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本提案由高新区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一直以来,高新区紧扣省委“三高四新”战略,紧盯创建“五好”园区目标,坚持高位推动,外学台州、内学长沙,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园区规划定位更精准。一是确定产业定位。明确了生物医药和绿色化工“一主一特”产业定位,积极规划申报化工园区,获批成为省内第一批(10家)拥有专业化工园区的省级高新区,被授予湖南省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园,开展调区扩区,新增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目前可用建设用地近4000亩。二是编制产业规划。聘请浙江大学团队编制了园区“十四五”规划,并针对产业细分领域,聘请北京石化工业规划院和广州众成医疗器械团队分别编制了化工园区产业规划和体外诊断产业规划。三是盘活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清理自查工作,共清理出批而未供面积2.25亩,园区低效(空闲)土地2574.63亩。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空闲)用地“一园一策”整改方案》,目前,已引进东莞站胜集团盘活致远车桥,实现腾笼换鸟,正在与大汉客车、宝达、鸿科、湘情酒业洽谈地块收购事宜。
二、创新平台功能更齐全。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湖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优势,全力搭建各类科技平台,与江南大学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嘉品嘉味与北京工商大学合作的骨提取物及淡水鱼滋味物分析及相关产品开发项目已落地生产,单个产品年销售额达100万元;与中关村联创医疗工程转化中心和湖南海路生物科技合作,增强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和受托生产能力,建成二、三类及创新型产品全门类的医疗器械CDMO基地,成功申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比克曼、仁迈生物、麦普奇等5家企业有意向落地。二是搭建产业配套平台。与宁波热电合作,建成唯一的县级一体化供汽平台;与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合作建设园区水、气、土在线监测系统,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精准指导;与全球食品安全倡议中国工作组(GFSI)共同设立津市高新区实践基地,助推中小食品企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与世界航运领军企业盐田港集团合作,共同打造津市港,降低物流成本。三是搭建人才金融平台。创新“科技+金融+产业+政府”的模式,设立了总规模34.54亿元的产业基金,保障了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2022年已新增市场主体2030家,已申报规上企业5家,新增工业贷款2.45亿元;成立由11名院士、22名专家以及行业领军人才组成的津市市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助力产业链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园区企业到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省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等院校,通过开展人才引进推介会、专场招聘会,先后招聘专业人才300人。与人社局、市职教集团联合举办了首届“政校企生”订单培养签订会,为园区企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
三、招大培强成效更显著。一是对接引进一批优质企业。深入实施“五大”对接,有华腾制药、世唯生物、威特制药等23个项目意向签约,普盛磁电、创诺医药、都正生物等37个项目正在重点跟踪。目前新签约植物提取产业园、中联重科商用桥、新能源智能汽车电子设备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个,园区发展来势不断向好。二是开工建成更多优质项目。今年新开工瑞能华辉、德虹制药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个;新投产津东云纺、吉祥体育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个,园区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培育企业梯队体系。按照培训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报审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目标,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领域产业链横向拓展,助推新合新、经世新材料等企业上市;提升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康捷生物、荣迪实业、金湘猪鬃等8家企业获批常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欣龙非织造、荣迪实业、仁和盛、嘉品嘉味等4家企业获批湖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玉津医疗、大新颜料、和平生物等11家企业入库湖南省2022年第三批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体制机制改革更完善。一是成立“五好”园区暨千亿产业集群建设指挥部,选派24名优秀年轻干部投身园区建设,制定了体制机制改革“1+3”方案。二是完成“1+3”改革方案。严格按照“三个彻底”“三个加速”“四自四保一考”的思路,顺利完成改革总体任务,37名工作人员重新组阁到位,人员身份得到回归,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内设机构实施“5+1+1”格局,即内设党政综合部、经济合作部、安全环保部、规划建设部、产业发展及科技创新部;下设1个企业服务中心;下属1个高新投公司,运行模式实现“管委会+公司”,内控机制普遍得到增强,将“五好”园区重点工作分为十个版块,即市委市政府既定目标任务、“五好”园区创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争资融资、化工园区建设、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企业、底板工作、征地拆迁和区容区貌,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赋予园区部分考核权。市委市政府赋予园区对15家涉工单位50%的绩效考核权和人事调整建议权,创建“五好”园区中跨层级、跨领域的难题得到迅速解决,园区工作由“独唱”变“合唱”。
五、优化营商环境更彻底。一是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园区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对166项园区赋目录进行了认真梳理,其中直接赋权33项,委托行使19项,服务前移91项,审批直报23项,与22家相关单位签订赋权事项协议书,企业申报资料、办事流程、审批时限均压减70%以上,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智慧化操作,由园区干部全程代跑代办,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二是推进暖企行动落实。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16条硬核举措,倒逼园区服务提质。建立了企业家早餐会、微信群联系、信息直报等制度,创新开展企业家“早餐会”,累计解决企业各类困难问题139个。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布局。与中国化学南方投资公司合作,投资22亿元,以“授权开发+投资人+EPC+O”的模式,对化工园区配套进行整体打包建设运营。引入第三方食堂经营主体,解决医疗器械产业园员工集中用餐问题,开通园区晚班公交,优化了园区线路,为职工出行提供便利。
目前,“五好”园区创建工作已进入争先夺牌的关键时期。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六大专项行动”,围绕六个着力,狠抓“五好”园区创建工作落实。
1.着力招大培强,提升亩均效益。继续坚持基金招商和资本招商、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科技招商和院士专家招商,按照化工园区用地3000亩、亩均税收30万元、全国行业排名前5的标准招大引强3-5家优质企业。深入推进“百十亿”工程,今年力争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新开工、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各10个以上。加速推进科益新、新合新、醇健、鸿健等4家企业的上市进度。加快空闲土地和低效(空闲)企业分类处置,力争年内盘活处置率达38%以上。
2.着力项目攻坚,加快项目进度。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张竣工时间表、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对所有在建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倒逼进度。1亿元(含)以下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12个月,1亿元以上项目(一期)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18个月,经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重大项目(一期)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24个月。坚持日收集、周结账、半月通报工作机制,力争2021年签约项目在2022年上半年100%开工,2022年签约项目当年开工率达70%以上,鸿健生物、汇海饲料、吉祥体育、欣龙非织造二期、渔经生物技改、湘食食品、华能储电、汽车拆解、中联车桥商用桥等项目年内竣工。园区形成“顶天立地”大项目,“铺天盖地”小项目的良好局面。
3.着力人才招引,助力企业发展。秉承“大园区”发展理念,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定期调度人才引进工作,充分发挥考核杠杆作用,将招商引资考核与解决企业用工需求挂钩,营造全员招工的氛围,计划年内招工6000人以上。建立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事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三张清单”,澄清在家与外出务工的产业技术工人“两个家底”,开展“一对一”宣传对接,加强与湖南化工职院、长沙机电学院等高校合作力度,落实订单式培养及定向招聘,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4.着力基础配套,提升承载能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力争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个,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委员会、湖南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的园区优势,加大产业基金扶持力度,把科技创新项目“关键变量”变成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培养一批国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眼全域产城融合,加快津市港二期建设,推进疏港铁路立项,完善“公铁水”一体化多式联运,招引建设临港产业,对接园区的三产服务及现代物流的业态。加快“一企一管”二期、化工园区智慧管理指挥平台等配套建设,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
5.着力服务提质,优化营商环境。秉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破坏者是罪人”的发展观念,全面落实暖企惠企政策,大力推行“免申即享”,积极开展“纾困增效”行动,确保企业反映的问题限时办结率达95%以上,破解用地、融资等瓶颈问题。继续推行早餐会、企业家座谈等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作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
6.着力绿色安全,守牢发展底线。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打造园区营商环境新高地,构建“清”“亲”政商关系;推动企业微型消防站建设全覆盖,完善“一企一本”企业安全档案,健全安生生产体系,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扩大“一企一管”、在线监测覆盖面,搭建环境一体化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智能化监管、对污染异常排放的精细化监控“一张图”式的闭环管理。
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