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杨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好乡村振兴车间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本提案由市乡村振兴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近年来,市乡村振兴局协同市人社局不断积极探索创新,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目前全市已建设并挂牌就业帮扶车间23间(今年打算替换4间,新增2间,现已替换3间),建设总面积1.81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224.05万元,共开发岗位163个,吸纳就业人数710人(其中:吸纳脱贫人口、监测人口170人就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52万元,助力全市全面完成年度“薄弱村”消薄任务19个,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居占比达到60%。
1.大力引进企业。主动对接优质企业,瞄准互惠性、技术含量适中的企业,积极与江西省共青城市多个手工制造业公司进行对接,并邀请江西省共青城市7名企业家来我市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厂房选址、摸底劳动力就业情况、核算转运往返成本等方面,为其加工厂落地、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店小二”式的服务。4月28日,5家企业与我市5个镇街签订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意向合作协议。
2.拜乡贤找能人。积极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努力让乡土情节和反哺情怀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镇街和村居全面梳理乡贤能人,建立对接联系清单,逐一沟通联系,对有实力、有意愿支援家乡建设发展的乡贤能人,由政府分管领导、镇街及村居主要负责人带队登门拜访,把家乡的发展现状、老乡的期盼和政府的规划讲清楚、说明白,始终以最大的诚意争取他们的支持。
3.盘活闲置资源。认真梳理村居闲置资产,如撤并停办的学校、合乡并村后闲置的村部、水利设施等资产的建设用地、建筑物及附属设施,按照“集体所有,有偿经营、符合生产”的原则进行甄别比选,第一时间改造成乡村振兴车间,让村集体通过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租赁等方式持续增收。
4.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出台土地、税收奖补、就业稳岗、技能培训等专项扶持政策。根据《中共常德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通知》(常委乡振组发﹝2021﹞1号)文件精神,我市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车间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通知》(津委乡振组发﹝2021﹞1号)文件,从目的意义、目标任务、建设要求、扶持政策、补贴资金申报拨付程序等方面对我市乡村振兴车间建设相关事宜给予明确,保证了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我市以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为抓手,紧盯市场需要、群众需求、发展需要,出台《津市市“一户一技能”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在各镇街组织开展脱贫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使脱贫劳动力逐渐掌握一技之长,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帮助脱贫劳动力更精准地实现就业。
5.加强资金扶持。在衔接资金的使用上加大对振兴车间的扶持力度,2022年投入370万对振兴车间厂房建设等方面进行补贴。鼓励并支持镇街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优势,把握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经济向内地转移机遇,积极引进代加工“微车间”,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工产业,
6.强化宣传发动。农村群众进工厂最担心的是背井离乡难顾家、时间固定不自由、技术不好挣钱少。津市坚持提前宣传发动、做好思想动员,由镇村组织群众代表前往企业总部和外地示范点考察参观,还在公开乡村振兴车间的具体岗位要求、上下班情况、计酬方式标准等内容基础上,聘请法律顾问把关就业合同,并承诺有疑虑找政府解决。目前,全市乡村振兴车间全部兑现承诺,1134名就业群众吃下定心丸,实现就业、顾家、致富三不误。
7.优化运行环境。入驻村居的乡村振兴车间全部比照园区落户企业标准,实行车间内的生产运行等事务企业自主办,车间外办证许可等事务镇村办。在企业开办、规划建设、消防验收等方面,按照“一件事一次办”和政务下沉“六个一”要求,全部开辟绿色通道、一条龙服务完成。在社会治安、信访稳定等方面,除加装监控设备、纳入“天网”工程进行物防技防外,镇村还组织巡防队、志愿者等人防队伍加强巡逻管控,确保车间安心生产、企业安全运行。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于我们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乡村振兴局
202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