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同意,本建议由市农业农村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津市地域面积较小,第一产业体量不足,原料供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本地产业衔接不紧密,带农增收能力不强。且农民科学素质偏低,人才队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土专家”“田秀才”培养不够,高端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难以引进、留不住,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产参差不齐,现有劳动力大多数为留守老人,接受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创新创业意识和发展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的发展。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开发乡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我市开展了以下工作:
1.引进带农企业。近年来,我市围绕米粉、藠果、生猪等本地优势特色产业链,引进了夏伯食品、壹香源、台龙食品、嘉一食品、湘雪食品、创源生物等一批企业,与本地产业联系较为紧密,年收购本地大米6.8万吨,藠果2万吨,养殖生猪30万头,带动本地农户1.1万户。
2.培育重点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发展势头较好,
带农能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20年-2022年期间,累计培育了8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规上企业,总产值达22亿元,解决就业3100人,带动本地农户2.1万户。
3.建立联结机制。开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以龙头企业牵头,合作社、家庭农场为成员,农户参与,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目前已建立了新中意、润农茶油、创奇食品、和平生物、娄星纺织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其中新中意和和平生物为省级示范联合体。28家合作社、家庭农场参与,带动本地农户8500多户。
4.培育目标选定。主要围绕服务乡村振兴这一核心目标,推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为任务,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转型升级,着力培养了以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以需求为导,产业为主线,全程实施教育,培育一批覆盖所有乡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5.培训机构、实训基地、跟踪服务机构遴选。对于培训机构实行遴选,主要采取自荐和推荐的方式由拟承担培训的机构递交申报表,经资格审查后,符合条件的纳入三年内的备选培训机构,每年按照省下达的培训任务及要求,由相应的培训机构承担当年的培训任务。同时,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师资资源,切实遴选优秀师资入库,所有授课教师从师资库中遴选产生,同时打造了1个优秀培训机构,培训任务向优秀培训机构适当倾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分类型,按产业链条选择了2个以上符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优秀实训基地参观路线。打造了“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相结合,将基地打造成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服务农民的综合平台。跟踪服务机构由承担本次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按照培训内容予以确定,跟踪服务机构具有五人以上的指导老师,根据作物生长期实行实地指导。
6.政策宣传。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招生工作力度,通过海报、宣传手册、抖音、横幅等方式,让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家喻户晓,激发农民参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有参训需求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经营者、种养加能手及专业农机手纳入到培育对象中来,有效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增收致富本领和示范带动能力。
7.绩效考核。培训机构培训期间,农业农村局派专人对培训方案实行严格审核,实行跟班督导,培训班结束后,培训机构递交了验收申报表,按照《湖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有关要求,对培训机构验收材料予以审核、验收。
8.取得成效。一是培训学员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掌握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了学员的生产技能。二是通过实训,更新了农业发展观念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走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之路。三是搭建了技术交流的平台。大多数学员认为每一次培训都能认识一些新的朋友,也是一次交流的机会,生产中遇见的难题可以在一起共同探讨。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于我们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