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津市市文旅广体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34号提案的回复

2023-07-10 15:28 信息来源:文旅广体局
字号:【

刘思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本提案由市文旅广体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和强劲的造血功能,发展旅游业既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其强大的市场需求及消费优势和产业活力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近年来,津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文旅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我市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南北双环”乡村振兴示范带,发展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去年,在旅游业受疫情冲击的艰难时期,我们立足资源优势,以最实举措抓全域旅游发展,顺应旅游消费升级要求,通过抓规划、创品牌、建项目、促宣传等方式加大了文旅整合步伐,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30.94万人次,比同期增长了16.32%,旅游消费总额13.52亿元,增长了2.12%,助推了“南北双环”全域旅游的发展。

一、完善顶层设计,凝聚发展合力,打牢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基础桩。

为推进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我市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出台了规划、完善了政策、凝聚了部门合力,为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打牢了基础。

1.规划体系不断健全。编制了《常德津市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津市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完善了《药山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嘉山风景名胜管理区(2017-2030)总体规划》《湖南嘉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津市市毛里湖镇青苗社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津市虎爪山遗址保护规划》等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相关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域化,形成了多规融合、层次分明、相互衔接、实施有效的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引领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

2.政策保障不断完善。成立了津市市全域旅游发展中心、文旅产业发展专项小组等。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津市市旅游促销奖励办法》《津市市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全方位保障我市文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3.发展合力不断凝聚。在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推动下,市直各部门、镇街充分发挥了旅游工作的主体作用,协同推进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市文旅部门牵头主抓了规划编制、宣传促销、品牌创建、行业监管等工作;发改部门全力做好了旅游重点项目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工作;自然资源部门重点抓好了把旅游用地充分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将用地指标向重要景区景点、特色旅游乡镇倾斜等工作;住建部门全力落实了“景城融合”战略布局融入城镇规划建设工作;交通部门做好了旅游道路通畅工程工作;电力、金融、通信等单位优先解决好旅游景区相应配套设施等。各单位在文旅产业发展上群策群力,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

二、营造全域景观,提高旅游形象,做强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竞争力。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旅游产品,全域旅游环境的景观化营造是全域旅游发展及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1.旅游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开展全域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把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完善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在汽车站设立了津市市全域旅游集散中心,配套了游客咨询服务点、全域全景导览图、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标识体系;依托智慧城市服务体系,打造津市全域旅游综合管控平台,形成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旅游营销体系;积极开展旅游厕所革命行动,共建旅游厕所50座,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免费开放,并完成了百度地图定位,有效满足游客需求,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域旅游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2.品牌形象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以创促建”,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工作,打造和推广津市全域旅游品牌形象。目前,津市有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9个,省级文化旅游品牌15个,分别是:现拥有国家级13个、省级旅游资源17个,分别是:国家湿地公园1个(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嘉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青苗社区、大关山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毛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景区、药山文化旅游景区、大关山旅游景区、神九堰景区、灵犀茶油庄园景区、绿岛蓝湾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嘉山孟姜女传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虎爪山旧石器时期遗址、红二军团指挥部旧址),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青苗社区、大关山村),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6个(半岛农庄、青苗社区、绿岛蓝湾、大关山村、陈九堰、白衣庵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1个(药山镇),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嘉山风景名胜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古大同寺、新洲古城、毛里湖镇范家嘴遗址、竹田湖商代墓地、白龙泉汉墓群),省级重点寺庙1个(药山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1个(新洲镇)。通过品牌创建,持续提升津市全域旅游的发展动力和品牌影响力,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丰富旅游业态,带动脱贫致富,促进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乡村产业兴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必经之路。而全产业融合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路径,着力推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激发产业新业态,走“旅游+”产业之路。

1.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我市旅游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实施“旅游+”产业战略,实现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共生、互利共赢,培育开发出一批新项目、新产品和新业态,形成了“旅游牵头、产业融合、共同发展”的产业共兴格局。一是“旅游+活动”。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形成了青苗腊八节、白衣起鱼节、新洲年货节、桃花节、药山鱼王节等为代表的“一镇一品”旅游节庆活动,创新了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了旅游与节庆活动的融合发展。二是“旅游+农业”。各镇各村在原有“休闲观光”业态基础上,不断丰富新业态,打造果蔬采摘基地、农事体验基地、民俗休闲广场、科普研学基地等旅游体验项目,将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传统手工业有机结合,丰富了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三是“旅游+民宿”。民宿产业能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引导半岛农庄、绿岛蓝湾等星级乡村旅游点扩大规模,发展民宿;另一方面,以绿野青苗、福地关山等为代表的星级乡村旅游点通过成立集体企业,将居民闲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打造家庭旅馆式民宿,由企业统一管理运营。当前,我市已拥有经营性民宿单位6家,客房共计70余间,民宿发展已初具规模。我市旅游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旅游业态不断丰富。

2.乡村旅游带动致富。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市旅游经济收益,带动了旅游就业增收。为推动旅游产业促乡村振兴,各乡村旅游点成立了集体企业,如:绿野青苗旅游产业有限公司、大关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形式吸纳当地村民入股就业,据统计,近三年,我市乡村旅游点共吸纳村民就业854人,青苗社区、大关山村百姓人均旅游收入达到25000元,其中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获得收入占全年人均收入的70%以上,形成了典型的“旅游+企业+农户”的乡村振兴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津市市“一山一水”领头作用,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南北双环”旅游格局,特别是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乡村”“三农”工作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重点对药山镇、毛里湖镇、新洲镇、金鱼岭大关山村等重点镇街进行连片开发重点打造,走农旅融合发展之路,推进乡村振兴。

感谢您对我市文旅发展的关注,以上回复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请及时联系我们。真诚的期待您继续关注我市文旅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津市文旅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津市市文旅广体局

2023年7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