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津市市教育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5号提案的回复

2024-06-26 17:08 信息来源:教育局
字号:【

黄玲玲委员:

您提出的《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本提案由津市市教育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津市市政府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进行细致调研摸排,“教师的教育教学负担”主要来源于教育无关的创建、督导检查、评估验收、专题教育和其他社会事务等。据此,市政府严格把关涉校事务进校的流程,实行清单管理,强化监督措施,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真正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所做的工作

1.实行涉教项目清单管理。成立津市市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津市市教育局2024年度社会事务随意进校园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严格落实《津市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八条措施》,凡涉教项目均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归口,实行了清单管理。年初,组织项目申报、审定,并适时发布项目清单。未按规定程序审核备案例入年度计划的,不会擅自增加和实施涉教项目;确需增加的临时性项目,会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2.控制涉教项目总量频次。建立《津市市中小学校和教师减负正面清单》,对进校园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社会事务进校园、各类报表填写实行正面清单管理,要求做到公示公开,未列入清单、未经审批通过的事项不得开展。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正面清单进行修订完善,及时清理不合时宜的正面清单,补充需要纳入正面清单的事项。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进校园事务(活动)工作台账,详细记录进校园社会事务(活动)的名称、起止时间、参与对象、发起部门等信息,做到逐年“只减不增”。

3.简化涉教考核评价程序。督导检查考核评价项目原则上以看现场、看结果、走访师生为主,不会简单的以开会发文、填表报数、成立专班、台账记录、制度上墙、工作留痕等作为评价标准,不会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截图或录制视频代替实际工作评价,不会对资料编制和装帧提出繁琐要求。注重日常工作情况的收集汇总,突出过程性评价,倡导“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督检考评。

4.规范各类常规教育活动。除市级以上部署的专题性教育外,其它需要开展常规性教育的项目原则上由学校融入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或社团活动开展,不会组织编写或指定教材读本、强制规定课时、开展评比竞赛,不会要求教师提供资料、统计汇总情况,不会随意设置与考核挂钩的奖项、发布通报排名。

5.规范涉教会议文件管理。实行了会议文件年度计划管理,确保了会议和文件总量只减不增。一般不会印发针对中小学教师且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文件,或安排其参加无关的会议。教育部门召开的会议会严格控制规模和频次,提高实效,能召开视频会议的一般不集中开会,能合并召开的一律合并套开。

6.规范涉教表格材料填报。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综合各方需求,建立了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常用数据库,实现了定期更新,促进资源共享。统筹安排好各类表格材料填报工作,精简填报内容和次数,杜绝重复上报各种数据、多头填写各种表格。未经统计部门审批备案,其他部门不会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统计调查工作。征求意见、交办任务会留足时间,不会朝发夕收、坐等立要。

7.控制各类涉教社会事务。未经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不会要求教师参加各类社会性评比、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主题征文等活动,不会将面向社会开展的宣传教育、信息采集和调查统计等事项通过学校转嫁给教师,不会强制要求教师下载安装注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APP、关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不会把庆典、招商、拆迁等无关工作和活动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不会随意要求学校停课、安排师生、提供场地举办有关活动。

8.统筹各类涉教减负措施。统筹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管理,除人社部门依法依规开展的培训外,不得随意安排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学无关的培训活动。引进优质校外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协调解决教职工编制紧缺问题。从中小学校抽调借用教师必须经教育部门同意并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着力为教师身心减负。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将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严格落实上级部门有关政策要求,确保与教育无关的检查不得进入校园,切实减轻教师非工作任务,保障教师减负工作有效落实。

2.规范工作程序,完善治理体系。根据《津市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八条措施》,确保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落到实处,由市级层面建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教育督导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为主的教师减负工作督查机制,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分析研判和处理通报有关问题。如发现有违反八条措施的情形,可向教师减负工作督查机制办公室(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股)反映。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关爱。进一步加强校内管理,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筑牢安全底线,守牢法律红线,规范教育行为。强化学校沟通渠道,时刻了解教师心理和家庭动态,让组织和单位成为教师最坚强的依靠。畅通教师晋级、晋升、调动等通道,让教师的务实工作有奔头、有希望,并正确认识个人工作的责任与使命,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今后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教育局

2024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