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章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障园区小微企业正当权益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本提案由高新区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一、关于“确实落实企业为主体的用工上的政策帮扶。相关部门要上门进行普法宣传,对用工碰瓷行为要严明态度,用法律手段规避企业风险,适用打击手段的,要不手软”。
今年上半年,园区协同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组织企业开展“法治护航 助力园区发展”“三高四新 法治护航”培训大规模入企普法宣传活动3场次,5月开展民法典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及职工法治意识,引导企业合法经营,引导职工遵规守法。成立了高新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上半年解决工亡、工伤等劳资纠纷问题24起,调解率达95以上。
二、关于“督促帮扶企业向更规范的方向进行整改,要耐心细心,尽量减少企业支出,涉及第三方的收费,要以政府部门的政策力量来加以限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涉企收费问题,今年部署了专项整治行动,出台了《津市市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津市市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规范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治目标和具体措施,收集了企业近年来涉及三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金额等,调整编制中介服务事项50项,未纳入清单的一律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共涉及12家单位,逐步“调减一批、查处一批、规范一批、优化一批”,解决底数不清、监管不到位、服务效率低、收费高的问题。坚持“柔性执法”,打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全面推行“一查二劝三改四罚五公开”“涉企检查备案”工作机制,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新业态、创新型企业在发展初期提供更加宽容的制度环境,市监、应急、交通运输等部门制定了本领域免罚轻罚清单,出台免罚事项218项,适用免罚办理案件17件,有效减轻了市场主体的经营压力。
三、关于“由企业、政府等多方面参与,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不看学历看能力,引进擅长现场管理和企业经营的实用性人才”。
在招工引才方面,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出台了《津市市产业工人培养三年计划行动方案》《关于大力支持企业集聚高质量发展产业人才奖励办法》,2023—2025年三年共招录普工4000人,培养产业工人1000人,技能提升3000人。每年评选出“精英人才”“实用人才”,分别给予10万、1万元奖励,发放人才绿卡,尽量留住人才。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充分发挥“零工市场”等就业平台优势,开展各类现场专场招聘活动,2023年以来共为企业推荐就业12856人,入职3819人。与市职业中专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连续3年完成百人计划任务。启动高职院校“定向招生”工作,为企业培养输送适配人才。与津市技工学校和津市优才、科志、才智3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合作,新增高处作业、低压电工、安全管理、固定式压力容器等多个工种培训资质,共举办技能提升培训班60期,享受政府补贴性技能提升培训2242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得到有效补充,与湘潭大学、中南大学、食品药品学院等多次合作,2023年以来为企业引进技术型人才480人。开展专技职称申报高级通过2人,中级通过1人,初级通过3人。
四、关于“经常开展园区企业负责人定期或不定期组团走访活动,加强信息交流,把企业间最直接的需求信息进行有效对接”。
主要在企业生产供需上组织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互通,促进企业发展。比如为了推动湘雪冷链项目,收集了园区25家企业冷链需求,组织有需求企业参观考察现场,部分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利尔生物项目产品需要外包装,积极为湘芷和利尔牵线搭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推进强强联合,打通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比如,利尔生物与中国中化、中国供销集团合作,在动/植保产业发展上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引进标智未来AI数据平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综合数据库,为政府决策、院士专家咨询、金融机构投资提供支撑,降低了企业研发和财务成本。
五、关于“鼓励、表彰、奖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扶贫帮弱,参与社会慈善团体、相关部门组织的公益活动或捐资助学义举方面”。
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和知名度,更是维护企业长远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互利”行为,可以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政府积极支持、倡导、鼓励企业发展公益事业,营造了浓厚氛围。园区诸多企业在社会公益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比如润农茶油,将茶油基地建在花垣县,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助力花垣县乡村振兴,每年为花垣县直接贡献30-50万元;开展贫困助学活动,每年为30名学生直接资助15万元;娄星纺织持续开展“金秋助学 同圆梦想”活动,助力贫困职工子女圆大学梦;今年1月,新合新集团组织开展了春节“捐资助学及慰问走访”系列公益活动,集团高管向津市一中、津市三中、德雅中学、津市二小、嘉山小学进行捐款合计35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优秀师生,近年来新合新集团已累计向社区群众、困难师生、慈善机构捐款达500余万元,已树立企业固有的文化品牌,也在不断的影响和激励更多企业投入到公益事业中。
营商环境是生命线工程,将紧紧围绕企业生产要素降本增效、优化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努力,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助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我们今后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高新区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