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娟、汤泽峰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市医共体建设工作力度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经市人大常委会同意,该建议由津市市卫生健康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津市市于2019年正式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500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市),同步围绕医共体、医联体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对上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联动联通,对下实现县级医院资源整合共享,近年来,全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探索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
1.建立组织架构。我市于2019年出台了《津市市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同步成立了津市市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探索建立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的医疗集团。建立起一把手(市委书记、市长)抓医改、一个机构(医管委)管医改、一季度专题研究一次医改的“三个一”推进体制。
2.人员管理方面。一是试点人员一体化。按照先试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拟定由人民医院牵头药山镇中心卫生院和襄阳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人员一体化。二是实行“双线”招聘,化解人才梯队建设问题。一条线抓好人才引进,针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实行骨干人才带编制自主招聘;一条线填补人员缺口,根据人员缺口,实行其他人员合同制聘任;同时,我们明确注重招聘符合基层医疗水平的医技人才,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水平,确保“招得来,留得住”。三是探索人才管理新思路。津市人员编制因历史遗留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卫健部门多方汇报,先行从各医疗机构无事业身份紧缺人才着手,探索备案制管理的方式。
3.优化服务方面。针对政策改革过程中部门协同联动乏力问题,我们聚焦医保、人事、薪酬、编制、投入等改革关键要素抓改革,实现政策从“单向发力、多头分散”到“联合驱动、靶向施策”。医保上,我们按照“总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思路,初步试行了医保资金打包支付。医药上,持续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入探索药品采购“三明”模式。医疗上,出台了《津市市市直公立医院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通过三年努力,6个学科取得明显进步,3个学科(人民医院2个、中医院1个)确立为常德市级重点专科。政府投入上,投资3.2亿,完成了津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感染大楼建设;投资1.2亿,津市中医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投资700多万元,改扩建79家村卫生室,新建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了4家基层医疗机构公卫楼建设;五年内,每年给予1000万元人才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着力建设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倾力打造名院名科名医,以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有效激活了改革动力,强化了改革保障。创建工作也随之同步向前,2024年,津市人民医院将迎接三级医院评审,津市妇保院将迎接二级甲等专科医院评审。
4.药品管理方面。根据省、常德市卫生健康委的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津市市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方案》,坚持将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并零差率销售,目前,我市4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镇卫生院和82家村卫生室,已全部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管。同时,加强药品配送管理,通过评议遴选了6家药品配送企业。
5.信息平台方面。一是硬件升级。积极筹备与地区及乡镇建立分级诊疗协同平台,实现服务器虚拟化,已具有完备的HIS、LIS、PACS、EMR四大核心系统,完成LIS5.0的升级改造,计划对PACS系统进行升级。二是在津市人民医院建设了“区域医疗检验中心”。出台了《津市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正在以区检中心为头阵,以二级医院为试点,逐步推动信息化医疗在县域内全面铺开。三是资源下沉。津市人民医院开通了“居家护理服务”,患者仅需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下单,医护人员上门为患者进行伤口护理、PICC护理、导尿管护理等服务。
6.管理考核方面。以医改重点监测指标为中心,实行医共体内绩效考核同质化,对医改相关数据实行月通报,年内召开专题部署会议2次,明确医改重点监测数据以月排名,将医改工作列入我局《2024年度卫生健康重点工作绩效评估方案》,考核结果与经费划拨挂钩。
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你们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我们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卫生健康局
2024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