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津市市教育局关于对市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39号建议的回复

2024-06-26 09:51 信息来源:教育局
字号:【

徐红梅、徐甜甜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同意,本建议由津市市教育局具体承办,现回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津市市政府调查,“教师非教学任务”主要指与教育无关的创建、督导检查、评估验收、专题教育和其他社会事务等。据此,市政府严格把关相关部门进校的流程,实行清单管理,强化监督措施,基本能做到与教育无关的检查不会入校,切实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真正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所做的工作

1.实行了涉教项目清单管理。凡涉教项目均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归口,实行了清单管理。控制了涉教项目总量频次。加强协调沟通和资源整合,不多头重复开展同类事项,不干扰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原则上按管理权限由同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不跨层级开展、不政出多门、不频繁开展。简化了涉教考核评价程序。督导检查考核评价项目原 则上以看现场、看结果、走访师生为主,不会简单的以开会发文、 填表报数、成立专班、台账记录、制度上墙、工作留痕等作为评价标准,不会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截图或录制视频代替实际工作评价,不会对资料编制和装帧提出繁琐要求。注重日常工作情况的收集汇总,突出过程性评价,倡导“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督检考评。

2.提高了校长治校执政能力。教育部门依托“先生夜校”学习讲堂,围绕根植先生文化 ,塑造先生风骨,聘请专家传授先进管理理念,通过与优秀校长交流管理心得,年终进行校长述职,集中骨干教师与校长到高校进行封闭培训等活动,开阔校长管理视野,切实端正办学方向,提升治校水平,减少校内与教育教学无关事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3.规范了各类常规教育活动。除市级以上部署的专题性教育外,其它需要开展常规性教育的项目原则上由学校融入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或社团活动开展,不会组织编写或指定教材读本、强制规定课时、开展评比竞赛,不会要求教师提供资料、统计汇总情况,不会随意设置与考核挂钩的奖项、发布通报排名。

4.规范了涉教会议文件管理。实行了会议文件年度计划管理,确保了会议和文件总量只减不增。一般不会印发针对中小学教师且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文件,或安排其参加无关的会议。教育部门召开的会议会严格控制规模和频次,提高实效,能召开视频会议的一般不集中开会,能合并召开的一律合并套开。

5.优化了局校信息材料流程。充分利用企业微信进行各种信息沟通与材料上传,逐步实行电子化办公,建立电子档案,尽量减少纸质资料传送频次,优化信息资料传送的方式。整合教育部门各股室间重复检查,实行各股室间的联合执法。规范职能部门进校流程,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进入学校检查。

6.控制了各类涉教社会事务。未经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不要求教师参加各类社会性评比、知识竞赛、文艺汇演、主题征文等活动;不将面向社会开展的宣传教育、信息采集和调查统计等事项通过学校转嫁给教师;不强制要求教师下载安装注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APP、关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不把庆典、招商、拆迁等无关工作和活动强制摊派给中小学校,不随意要求学校停课,不安排师生提供场地举办有关活动。

7.统筹了各类涉教减负措施。统筹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管理,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依规开展的培训外,不会随意安排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学无关的培训活动。引进优质校外资源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协调解决教职工编制紧缺问题。从中小学校抽调借用教师必须经教育部门同意并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着力为教师身心减负。重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优化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幸福指数。

三、下一步打算

1.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将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严格落实上级部门有关政策要求,确保与教育无关的检查不得进入校园,切实减轻教师非工作任务,保障教师减负工作有效落实。

2.规范工作程序,完善治理体系。根据《津市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八条措施》,确保减轻教师非教学任务落到实处,由市级层面建立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教育督导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为主的教师减负工作督查机制,适时开展督导检查、分析研判和处理通报有关问题。如发现有违反八条措施的情形,可向教师减负工作督查机制办公室(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股)反映。

3.实行清单管理,强化监督措施。对现有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开展集中清理,分类列出减负清单,实行清单管理,严格进行审批。加大对“四类”人员的管控力度,建好台账,掌握动向,消除安全隐患。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加强校内管理,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筑实安全底线,守牢法律红线,规范教育行为。强化学校沟通渠道,时刻了解教师心理和家庭动态,让组织和单位成为教师最坚强的依靠。畅通教师晋级、晋升、调动等通道,让教师的务实工作有奔头、有希望,并正确认识个人工作的责任与使命,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感谢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你们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今后政府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教育局

2024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