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武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秸秆禁限烧及综合利用的建议》收悉,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并经政协津市市委员会同意,本建议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常德市生态环境局津市分局会办,现回复如下:
近年来,津市市围绕上级部门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化政治引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各镇街、市直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强秸秆禁烧和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按照“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严管重罚、常抓不懈、切实管住”的工作思路,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行政推动与技术引导相结合,取得较好成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2024年全市播种面积56.33万亩,理论资源量约为19.60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4.34万吨,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约5.41万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约13.2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2.58%。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津市市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专班,每年制定综合利用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我市秸秆综合利用与指导禁烧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举措。
2.培育市场主体。现已培育发展收储运、综合利用主体11个(全产业链主体4个),建成1个秸秆收储运中心、7处秸秆收储运网点,培育秸秆基料化利用示范主体2家、肥料化利用示范主体2家、燃料化利用示范主体1家、饲料化利用示范主体2家,建设收储仓库面积2.8万㎡。
3.落实奖补政策。2024年制定了《津市市2024年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方案的通知》(津政办函〔2024〕8号),统筹安排资金402万元(其中常德市级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92万元、市本级资金310万元),用于低茬收割、异地覆盖、秸秆利用(含设备)补贴以及离田收储补贴,完成低茬收割推广面积5.59万亩、覆盖还田面积0.6万亩、离田作业面积1.85万亩、秸秆综合利用1.52万吨。2025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706.8万元,用于低茬收割、覆盖还田、粉碎深耕、离田收储、综合利用等奖补。
4.强化宣传劝导。2024年至今,全市共出动流动宣传车辆140余台次,宣传人员和志愿者1300余人次,推送手机短信20万余条,张贴海报、横幅等300余条,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三、下步重点工作
1.提高认识。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有效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思想认识偏差,明确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源头治理、多管齐下、属地管理、严防死守,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摸清底数。以镇为单位,一是组织开展水稻、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秸秆综合收储运及利用环节摸底,二是组织开展旋耕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数量摸底;协调做好收储农机、场地、队伍等方面的工作,做好相应能力储备(适时调配省外机械设备)。
3.分类施策。结合不同作物特性、地势、农民实施意愿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秸秆综合利用的主攻方向,推行“分类施策、多元利用”模式。平原地区大力推进秸秆低茬收割技术、促进秸秆离田利用;山区推广秸秆低茬收割、粉碎(深耕)还田等模式,2025年计划完成低茬收割、粉碎(深耕)还田8.43万亩;离田收储4万亩;综合利用2万吨。
4.完善收储体系。鼓励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拓展秸秆收储功能,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房屋使用权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新建2000㎡收储运网点1个、新建1000㎡收储运网点2个。
5.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因地制宜,推进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行灭茬粉碎、深翻还田、秸秆离田、异地覆盖及综合利用等,根据作业面积、本地秸秆消纳量等给予适当奖补。2025年计划培育培育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2个、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4个、年利用3000-10000吨综合利用主体3个,创建500亩以上水稻秸秆还田培肥示范区2个。
6.强化宣传培训。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二是通过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横幅、屋场会、村村响、微信群等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技术(灭茬粉碎、深翻还田等)、新模式,大力宣传好的做法、正面典型,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全力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好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以便于我们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津市市人民政府
2025年9月17日